張學良重獲自由第一天,一句話告記者,九旬老身悲涼無限
1.
1945年春,隨著蘇聯局勢、德國戰況和美國B29的進擊,日本敗勢幾成定局。
在中國,蔣介石卻無暇相慶,他對戰後的政權交接不無擔憂。
首當其衝,也是重中之重的,就是東北。
派誰去接最合適,如何跟蘇聯談判,萬一局勢丕變自己出何底牌,這些都是難中之難。
是年秋,包括蔣經國在內的一批部下勸蔣:收復東北之地,有一人最適合不過,現其正韜光養晦,囚於籠中。
他就是張學良。
然而,蔣介石不語。
此時,張已被解送到他在大陸的第10個幽禁地點,貴州省桐梓縣城外的天門洞。
在這裡,這位在東北仍有號召力的軍隊將領,投閑置散,眼睜睜地看著各方在自己老家迂迴競逐。
(註:陶涵《蔣經國傳》中寫道,這年秋天,張「被轉移到贛州城外一處蔣經國避暑用的佛教用地」。
經查,此處為贛州通天岩廣福寺。蔣介石曾令人將方丈室改建為兩層小樓,但未及張入住,即因解放軍逼近江南而作罷。
實際上,張在1945年春即被轉移至桐梓縣亂山環抱的小西湖。廣福寺那座小洋樓,成了沒有住過將軍的「將軍樓」。)
(張學良,1901-2001)
2.
張學良一生慣用軍人思維行事。
為抗日,1936年12月與楊虎城發動兵諫;
為自證清白,事變經13天談判和平結束後,他主動要求護送蔣介石回南京;
1945年,抗戰勝利之際,他又斷定蔣介石會在日本投降之日釋放自己。
這年春天,東北籍國民黨「中央委員」莫德惠來探望他,問:你覺得自己幾時能獲自由?
張頗自信,答,有2種時機:
1.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時;
「我的初衷就是為了讓蔣委員長抗日,抗戰既然勝利,他自然沒有理由不讓我出去了。」
2.全國各黨派合作,一致公舉蔣介石為「大總統」後。
「到時候,他的聲望達到頂點,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國家真正統一,人民安居樂業,他再扣留我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1945年8月15日,當幽禁在桐梓山區里的張將軍獲悉日本投降的消息時,欣喜若狂,禁不住和趙四小姐「手舞足蹈、又蹦又跳」。
連看護的特務也確信他會獲允自由,變得對他客氣有加。
然而,政治家的思維不同於軍人。
等了1年,釋放他的消息仍杳渺無音。
(張學良、蔣介石)
3.
1946年1月,重慶談判後的第一次政協會召開。
抗戰勝利了,西安事變已成為歷史,各黨派紛紛要求釋放張學良楊虎城。
但蔣介石通過邵力子答各代表:蔣與張的關係不同一般,「乃如父子私情」,管束張,是「出於愛護之心」。
此時,張學良仍被幽禁在貴州省桐梓縣亂山環抱的小西湖裡。
2月,會議結束後,張的老鄉兼老友、老部下莫德惠,再來探望他。
9年幽禁,老張已頭髮斑白,忽聞友至,「奔躍車前」,熱烈相迎,「淚流滿面」。
老莫帶來蔣介石釋放他的3個條件:
承認西安事變是上了延安的當;
交還九一八事變時蔣發給他的「不抵抗」密電;
自由後須出洋。
右至左:莫德惠張學良趙一荻劉乙光
3個條件聽完,張立時望斷自己的後半生,恐怕仍將幽幽南山了。
他告訴莫德惠:
第一個條件,事變完全是自己的主張,沒有跟任何人請示,沒有跟延安有過任何商量,自己的部下也沒有通風報信,怎麼能「栽贓」他人?
第二個條件,密電是自己危亡之中的唯一法寶,當年南京軍事審判時,自己就是憑著這一籌碼,逼法庭對自己的10年有期徒刑進行了「赦免」,怎麼能交還?
第三個條件,自己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如果非要出洋,還要自由做什麼?
「自由誠可貴,但名節、真理、良心又豈能違背!」張激奮之餘忍不住捶桌而起,發誓曰:今後決不再提自由之事、獲釋之事。
(90壽辰重獲自由)
(1990年90大壽接受採訪)
4.
「幽窗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從南京到奉化,從黃山到萍鄉,從贛州到湖南,從郴州到沅陵,從修文到桐梓……
西安事變9年來,蔣介石走哪兒把他「拎」到哪兒,共換了11個地方。
為防侍衛被他策反,看守他的衛兵也隔不久就更換一批。
直到蔣介石逝世、蔣經國逝世。
1990年6月1日,在台北市園山大飯店,台灣當局為張學良慶祝90壽辰,標誌著張學良在幽禁54年後重獲自由。
這天,老將軍對記者說:「我真是虛度了九十,對國家社會人民毫無建樹!正如聖經上保羅所說的話:我是一個罪人。」
與50多年前相比,張學良已判若兩人。
(史料參考《張學良全傳》等)
※知道嗎,除了蔣介石,叫「介石」的還有這3個人,都是民國牛人
※蔣介石對台灣3大貢獻,最後一個毛主席都敬佩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