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要找回遺失的自己,才能活得心安理得
張曼娟最近出了一本新書,是寫給中年人的情書——《我輩中人》。如果人到中年還沒有明白人生的意義,那就要在邁向終點前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照顧老人,找到自己的興趣,盡情做自己,這樣才不會有遺憾。
台灣作家:張曼娟
陳文茜:在《我輩中人》這本書里,你摘用了電影《大娛樂家》里的一段話:「你不需要全世界都愛你,只要幾個好人愛你,那就夠了。」而你後面接的話太有道理了,你說這句話很中肯,也很中年。
張曼娟:沒錯,這確實是中年才會領悟到的。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會用儘力氣讓全世界的人都認同我們、喜歡我們,有這樣的渴求和匱乏,是因為我們並不喜歡自己,並沒有接納自己,於是,希望藉由別人的喜愛來肯定我們自己存在的價值。
等到了中年以後,人才會越來越篤定地喜歡自己、接納自己,不會再去假裝喜歡很多人,也沒有必要被很多人喜歡。所以,就會按照自己的本性和秉性去找極少數氣味相投的朋友。
年輕時,總是希望被全世界喜歡和接納
陳文茜:你這本書是特別寫給中年人的,為什麼不是中老年人呢?
張曼娟:我對中年的定義可能比一般人長,以現代人壽命來看,35-65 歲作為中年人應該是很中肯的,但現在我想把年齡的上限修正到 70 歲。因為我看到身邊很多朋友都已經超過 70 歲了,但還是活得很精彩,很有活力,完全沒有「老」的意識。
所以,其實定義並不重要,心態才最重要。
這幾年,日本開始發展出一個很完整的「大人學」,包括大人的旅行、大人衣著、大人的飲食、大人的酒……於是,我在想到底什麼是「大人」?
「大人」並不是用年齡界定的概念,但必須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對這個世界有更深的了解與包容,並充滿熱情和好奇心。
正如孟子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活得是否精彩從不受限於年齡
張曼娟:「大人」其實很漫長,延宕的上半場會用一些「無常」教會我們很多,比如人生不生氣,也不爭氣。
我以前屬於中後段班的小孩,從小就被老師和父母要求,「你要爭氣」「要為父母爭氣」「要為自己爭氣」。可是,當我真的到了中年,才發現很多東西即便你再爭氣也得不到,結果反而真的是爭了一肚子的氣。
中年之後就要為自己而活,不需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是要活得心安理得,讓每天都過得踏實、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人生為自己而活,不氣不爭
陳文茜:「慾海無涯,唯閱讀是愛」,你認為中年人更應該閱讀,這樣才會找到一種真正的篤定,對嗎?
張曼娟:沒錯,我們本來就是靠閱讀滋養長大的一代人,和下一代不同,他們的的生活里有太多有趣的娛樂,但對我們而言,最大的娛樂就是電影和書。小時候去圖書館看書,一坐就是一整天。
現在就算老花眼了,也總想著配一副好一點的眼鏡繼續閱讀。哪怕現在可以通過網路看到資訊,但都比不上閱讀書籍時擁有一種專屬於自己的純然空間的感覺,就好像可以聽到自己的內心與這本書的對話。
所以,閱讀時你會感覺到豐盈,不但不會覺得孤獨,甚至還會渴望孤獨。
中年人更應該閱讀,這樣才不會覺得空虛
陳文茜:「中年的我已經明白人生難免一死」,所以你覺得在邁向終站之前,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不至於將來留有太多遺憾。
換句話說,就是找回遺失的自己,並用擅長的方式做自己。那對你來說,做自己有這麼難嗎?
張曼娟:對我的前半生來說非常難,因為像我們這種學習成就比較低的小孩,永遠都被父母要求,「一定要做到跟成績最好的人一樣」。以至於一直覺得自己不好,別人比較好,希望變成別人。
後來才發現,其實我有自己的才能,不需要跟那些人一樣,於是我才慢慢地做回自己,然後越做越開心。
現在不做自己,難道要等80歲以後嗎?
張曼娟:最近,我常看到一些成功人士在談及自己是如何成功時都會提到一個觀點——做自己想做的事和喜歡的事。
然而,很多家長給孩子灌輸的理念並非如此。選專業時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你成績這麼好,一定要念醫學院」,我就問那個小孩「你想念醫學院嗎」,他的回答是「一點都不想」,但怕父母失望和難過。
很多父母覺得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他們不知道,讓孩子做自己,而不是做別人,才最重要。
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和喜歡做的事
陳文茜:我在學校教課的時候,也有一些學生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我的答案是:不要用「父母」來做你「不做自己」的理由和借口,如果不能拒絕父母,那這一生就不能拒絕別人。
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他們給的壓力源自於愛和期待,所以不需要反抗和叛逆,而是要通過溝通,試著去說服他們。當你可以走出一條他們本來不同意但最後卻為你鼓掌的路時,你就成功了。
我記得高中填志願的時候,我母親想讓我讀國貿,就偷改了我的志願表。於是我打電話告訴她,這叫偽造文書,涉及犯罪,讓她在指定時間內去領一張空白的志願書還我並道歉,否則我就不考大學了。
面對這樣強勢的母親,難道只能投降嗎?不,你不需要對抗,不需要生氣,只要說服她就好。
最愛你的人給的壓力是期待
不需要抵制,多嘗試溝通
陳文茜:做自己會很辛苦,但不做自己會很痛苦。如果兩條路選一條,我當然會選擇做自己,至少是快樂的。
當你要做自己的時候,尤其一個女性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就會引來別人的誤解。你越做自己,那些做不了自己的人就會越討厭你。
張曼娟:我從小就知道怎麼去討好別人,非常在乎別人會不會因為我而不開心。但現在,我不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或是評語了,反正不管他們怎麼想,我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寫自己想寫的書。
當初我放棄大學的教職和退休金時,很多人覺得我很可笑,很愚蠢,但我就是放下一切走了,弄了一個小學堂,教小朋友們寫作文。這就是真正讓我快樂的事,也讓我覺得人生很值得。
放棄大學教職,卻收穫了真正快樂的事
陳文茜:「照顧老去的父母才真正理解人生」,從「做自己」的熱血中年到照顧老人的中年,這個過程不只看到父母的老去離世,還會預見下一階段的自己。
張曼娟:在照顧父母這件事上,很大的挫折在於我們從來沒有學過怎麼照顧老人,無例可循。尤其像我這樣父母都是從大陸過來的,家裡根本沒有其他老人家。
況且那時候的醫療水平有限,能活到七八十歲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不像現在,動輒八九十歲,甚至一百歲都稀疏平常。這些老人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身體疾病,有些甚至失智。
對我們這一代中年人來說,完全沒有防備,也沒有任何應對策略,就突然展開了一場「戰爭」,而且被打得落花流水。
很多事情,只要努力就可能成功,但照顧父母卻是不管你多努力,多用心,付出多少,都註定是一場會失敗的「戰爭」。因為到最後,你都會失去他們,這大概就是中年生活里,必須承擔的難以言表的壓力和痛苦吧。
領養的貓咪,成了年邁父母的開心果
張曼娟:我常常會跟好朋友郭強生(《我將前往的遠方》作者)談論照顧年老父母的話題,他最近在獨立照顧失智的老父親,前幾年剛送走了患癌症的母親。他留給了父母很長時間的陪伴。
還記得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他還是一個非常快樂、愛唱歌的男生,從沒想過有一天他也會到中年,要去承擔照顧老父親的孤獨。那時候他唱《讓生命去等候》,唱著「等候下一個傷口」,沒想到竟成了最真實的人生。
書里也談到了愛,但不只是愛情的愛,而是一個更廣義的愛。中年的我還有能力去愛很多身邊的人,他們可能是工作夥伴、學生、寵物,當然還有我的父母。
採訪獨自照顧失智父親的郭強生
張曼娟:有一次,我陪媽媽去醫院做腦部的核磁共振,她穿上一件長袍坐在椅子上,我向她揮揮手,她也舉手回應我,帶著靦腆的微笑。
那時候,我覺得媽媽既熟悉又陌生,與平素的樣貌不同,竟特別得美麗。於是我馬上按下手機快門,把那一刻留下來作為永恆,並發在臉書上。
雖然媽媽的記憶在流失,已經開始有失智症的癥狀,常常分不清時間和空間,也忘了很多事,但她還記得她愛我。她是一個樂於表達情感的人,有一次她正準備去睡覺,臨走前對我說了一句「我愛你」,著實讓我很感動。那一刻,我一定會牢牢地記住。
陪父母老去,也是在預習自己的「老」
陳文茜:書中「最後一里的送行者」,提到了「走向渡口,尋找一條船」,而那個渡口其實就是我們人生最後的終點,送行的就是自己。
人到中年,就要把人生之前的垃圾都清理乾淨,把對這個世界的怨恨不平清理乾淨,這樣,老的時候就不會變成讓人討厭的老人,否則再有錢也沒有人想照顧你。
人到中年,除去功名利祿後,還需要培植很多東西,比如人生的興趣,一定要閱讀,要聽音樂,這才是到老年時最重要的資產。
日常瑣碎,也可能是幸福來源
張曼娟:人生真的是一個功課,有的人年輕時候就很辛苦,有的人可能像我一樣沒那麼辛苦,有的人可能像文茜一樣從小就可以做自己……但不管怎麼樣,到了人生的最後,你都要想一下要用什麼方式、什麼樣的姿態、什麼樣的感覺跟這個世界告別。
年紀大了之後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人生真的很短暫。就算我們可以活到一百歲,也只能活這一次,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為自己活一次。這也是我們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應該有的認知。
所以,好好照顧父母,好好整理人生,然後面對最後的渡口。
這裡是「文茜的愉悅學校」
我們並不提供科學原理
只有活生生的人生經歷,以及歲月過後的人生思考
希望他們的人生態度能給你一些啟示
關於逆境、選擇、和解、死亡……
更多文茜對談
- 商務聯繫 -
魏小姐
※《致命中國》作者納瓦羅或重回白宮權利中心,主張貿易保護
※即便日本,也只有一個羽生結弦:我沒有極限
TAG:文茜大姐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