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信孚成記 | 青年設計師帶領一群舊時裁縫師,只為傳承百年手工藝

信孚成記 | 青年設計師帶領一群舊時裁縫師,只為傳承百年手工藝






故   事

/


Vol.

362




一家傳承百年手工藝的手工西裝定製店








戳 視 頻

 


▲一件西裝的故事





 


▲對話信孚成記創始人吳迪晟








民國時期


西裝為紳士們賦予了風流儒雅之色


新中國時期


西裝為男士們塑造起職場精英之形


一件小小的西裝


代表了儀式感


代表了禮儀


代表了尊重


從1880到2018


信孚成記


作為一家擁有百年手工藝傳承的手工定製西服店


他們的路


才剛剛開始






在1880的廣州,憑藉廣州作為通商口岸的優勢,鄧月波在沙基西街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洋服店——信孚成記。其後便以優質的面料,時新的款式,做工的精細,迅速成為達官貴人首選的洋服店。在其後的100年間,信孚成記跟它所屬的這個國家一樣,有大起,有大落。面對機器生產的優勢,信孚成記最終以「信孚行」的名字走向沒落,現如今也只剩下虛無的空殼。再也沒有人在關注這個曾經名師扎堆,鼎盛一時的中華老字號品牌。信孚行里的師傅也早已走的走,散的散,另謀出路,曾被國家認證的高級技師劉佐裕也不例外。


 


當時間的指針被人撥動,2017年的10月,一家手工定製西裝店在廣州CBD準備開業。被紅布遮擋住的「信孚成記」四個字依稀可見其輪廓。






一個是留英歸來的新潮設計師,一個是已有44年行業經驗的舊時剪裁師傅。吳迪晟和劉佐裕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讓手工縫製西裝的這門百年手藝不要在自己這一代的手上失傳。


 


成立信孚成記,才僅僅只是實現這個目標的第一步。






  所謂匠人  


  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第一次見到劉佐裕師傅是在信孚成記的門店,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當時距離採訪還有30分鐘。到現在仍然印象很深刻的是,當時的劉師傅穿了一件白色的襯衫,打著花式的領帶,站在鏡子前,試穿著一件藏藍色的外套,合體的西裝襯得他身姿挺拔,整個人顯得精神矍鑠,很難想像到他早已過了花甲之年。在光影變幻中,時光的魔法在他身上並沒有起任何作用,甚至平添了一份儒雅之色,如舊時風度翩翩的紳士。


 


1974年,劉佐裕正式成為信孚行(原東方服裝店)的學徒,如今44年的光景一晃而過,當年的小學徒早已成為圈內公認的大師傅。一針一線里,蘊含的都是真功夫。






再回憶起,劉佐裕自己也無限感嘆,做衣服其實是個枯燥活。自己在做學徒時,基本是埋在縫紉機和布料頭裡扎紮實實做基本功,兩年後才自己上手做衣服。制衣服不比功夫活,首先你得坐得住。劉佐裕這一坐就是十年如一日的縫製,當時入行的同期大多已轉行。只有他還在堅持。


 


在手工這件事上,耐得住寂寞比熱愛更加重要。


 


在未入行之前,劉佐裕就常常自己縫製一些簡單的布料。所以當時他18歲被分配到信孚行,也算是從事了自己一個喜愛的事業。制衣服的過程很枯燥,但是看著自己縫製的衣服一件件穿在顧客身上,被拎回家,卻又是相當有成就感的事情。






到現在為止,劉師傅自己也記不住縫製了多少套衣服。當我問他,縫製了這麼多西裝,你自己最看重那套西裝時。他在鏡頭前有點害羞的笑了笑,說是自己結婚時穿的西裝。穿著自己親手縫製的西裝,與心愛的人踏進禮堂。浪漫且充滿儀式感。


 


據可靠線報,這套西裝一直被劉師傅小心的保存著。有時店裡希望劉師傅能將這套西裝掛出來向大家展示幾十年前的西服製作手工藝時,都被一一拒絕。作為西裝,它早已脫離了實用性的功能。時間賦予了它更多的文化意義。






我問劉師傅,什麼時候不想做西裝了。


 


他說,如果允許的話,現在就不想做了,自己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


 


「那您捨得嗎?」


 


「沒有什麼舍不捨得,只要年輕人能學好這門手藝就好了,只要你們這一代能堅持下來。」






  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手工西裝  


  早已成為工藝品  






在這個大機器生產的年代,任何物件早已不是用件來計算。一家工廠,一條流水線,一天可以產出成百件物品。


 


西裝也不例外,一件機器生產的西裝從畫版打樣再到最後的成衣,流水線上的工人一天可以做出六七件。






不管是手工縫紉的西裝,還是機器縫紉的西裝。

判斷一件西裝好壞的標準永遠是,這件西裝被穿上身是否貼合人體的弧度。

所謂量身定做,指的是這間衣服必須與人的身體契合度為100%。而機器西裝在量多的情況下,確實很難兼顧到每個人體型的不同,只能用常用的S/M/L來標碼。






一件信孚成記純手工定製西裝,從畫樣到成衣,需耗時二十多天,歷經300道工序才能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全靠師傅一針一線進行縫製。劉佐裕師傅說,其實最難縫製的部分是袖山和胸襟。這兩個位置決定了西裝的輪廓形狀。其中西裝領口部位的假眼,沒有幾十年經驗的師傅是根本沒有能力縫製的。






用行話說,一件好的西裝是不會平順的。製作西裝的面料的是純天然的,不具備基本的彈性,而人的身體是圓形,要想一件西裝貼合人體,就必須靠師傅用手打開布料的纖維。


 


純手工西裝之所以貴,也就貴在這些你看不見的地方。


 




當你把一件西裝平滑的鋪開,它的每一塊布料都與桌面嚴絲合縫的貼在一起,沒有任何一個部位翹起。當你拎起其中的任何的一個部位,它並非是軟塌塌捲成一團,而是成立體狀。


 


為了顧客更好地了解到手工西裝的製作,信孚成記的門店內有一件手工西裝的半成品,上面密密麻麻的布滿了手針的痕迹。據劉佐裕師傅介紹說,前襟部位的手針就已超過三千針,全是自己一針一線縫製上去的。而在成品上,你完全看不出這些痕迹。


 




相比機器縫紉的西裝,手工定製的西裝是有厚度的。


 


劉佐裕師傅說,做這門手藝,其實最開心的是得到顧客的認可。從業44年來,常常有兩代人都在他手上做過衣服,年輕的時候是給爸爸做,現在年紀大了,兒子也來這裡做衣服了。






  負重前行  


  是我們這一代應盡的責任  






吳迪晟是信孚成記的首席設計師,也是最大合伙人。說起開店的理由,還得從他自己出身說起,其在英倫諾丁漢特倫特大學期間,主修的就是西裝設計。後來因緣際會下,他認識了當時經營手工西裝店失敗的劉佐裕。在未成立信孚成記前,吳迪晟的朋友常常找他做設計,而劉佐裕負責製作。出來的衣服,自己身邊的朋友都非常滿意,且有這樣需求的人並不在少數。作為知名大學設計師出身的吳迪晟,也不得不感嘆劉佐裕的縫製手藝。


 




由此看出,手工定製西裝在市場上並不是不受歡迎的。而是人們習慣了快捷的生活,並沒有看到手工西裝的真正的價值。


 


當決定開門店時,吳迪晟就意識到,信孚成記的招牌就是師傅們這門傳了上百年的手藝。當他去重新找以前圈內做這行的裁縫師傅時,發現大部分早已因為生活所迫,而去轉行做了其他。


 


其中有一個師傅在大樓下當起了保安,也不知道走進大廈的人里,有沒有一身西裝是出自他手。


 


這樣的情況更加堅定了吳迪晟想要做好的決心。他不能眼睜睜看著這門手藝在自己這一代出現斷層,所以信孚成記現在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學徒制度。


 


但很可惜的是現在,學徒的人數仍然非常少。


 


傳承不易,更何況是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吳迪晟說,我們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小一輩的年輕人帶領老一輩的人做新的東西。市面上比自己做得好的手工定製西裝店還有很多,他希望的是在未來整個手工定製西裝行業都能夠欣欣向榮,而擁有幾十年手工經驗的縫紉師傅能得到大家應有的尊重。






- END -






本期故事製作團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故事的店 的精彩文章:

90後小夫妻深入藏區,成了80多個孩子的「阿爸、阿媽」
曾經,每到周四他們都要寫一封遺書

TAG:有故事的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