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友誼越淡?
古人的朋友圈是這樣劃分的:忠友、難友、損友、信友、諍友,還有摯友、善友、密友、畏友……
我們的朋友圈卻是這樣分的:會評論的,只點贊的,不看他朋友圈的,屏蔽的……微信時代,我們關於朋友的對話也變成:
「那個誰誰誰最近怎麼樣?」
「貌似領證了,我看見她在朋友圈秀恩愛了……」
是啊,微信幫我們更方便的連接到朋友的信息,但那份四目相對的情感呢?你多久沒見到「活」的朋友了?
微信時代,你的朋友還好嗎?
年紀越大,朋友越淡
上學時朋友都來自同學,上班後朋友都來自同事。隨著人生下一步,上一步累積的朋友,都變得淡了。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雖然有很多不甘心,但默默地,幾乎所有人都順從了這個「越來越淡」的法則。以前不懂為啥古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現在明白了。因為變淡是自然規律,不接受只能自己難受。
而且從社會心理角度講:一個人獨身時代,同伴需求是最高的,但隨著立業成家,固定了「伴侶」,此時同伴的需求就變低了。社會活動基本圍繞家庭,所以這個時候會出現一段時間的couple局,四個人兩對夫妻。之後有了孩子,基本就是大人孩子家庭聚會……再到老一些的時候,那朋友交往,基本就是廣場舞了……看到么?我們對朋友的需求,本身就是一個「變淡」的曲線,所以,越長大朋友越淡,這就是必然的真相。
同時,再從社會資源角度來看:淡的關係,不需要投入太濃的資源,就可以維護。所以古人就期待君子之交,君子是不會拿小事來煩你的,也不需要你大動干戈的和他維繫關係,而是保留著彼此的情分,最低限度的量力互動。長久未見,關鍵時刻還是能解渴的。所以,濃的關係,有時候是我們對親密的誤解。保持獨立空間的點贊之交,有時候或許很不錯。只要每天看看朋友過得不錯,不去擾動,不去提問,尊重彼此淡淡的相助,就好了。
淡了,是因為交友價值觀變了
懂得「淡」是一種覺悟,可有些人淡淡出局了,可還正常?時間是最好的淡忘劑,有很多人逃不過時間,這是一個客觀原因。但主觀上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交朋友的價值觀,也在變化。
年少時,結交朋友或許都談不到價值觀,興趣相投,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便可以做朋友了。但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我們交朋友的動機會變得不再單純: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能否分享夢想,能否在同一個思想層面交流,或者值得學習,掌握著有價值的信息,能給予幫助和支持……我需要朋友帶給我什麼?——成為了我們交朋友的價值觀。
一類人認為「朋友是用來『用』的」,所以他們認為關鍵時刻能被自己用的人是朋友,偶爾能用,偶爾掉鏈子的排在其次,每次都指不上的,那必須開除「友籍」。所以此類人在和朋友交往時,他會經常要求朋友的關注,並需要朋友幫自己做各種各樣的事,當然,他們也會回饋同樣的幫助給朋友。朋友對他們來說,就是路,是資源,是人脈,他們也特別在意朋友是否能及時回應需求。
另一類人認為「朋友是用來分享的」,這類人喜歡保持彼此獨立的空間,從不輕易打攪朋友,或濫用朋友的資源。他們的朋友更多是「同好」,會一起享受感興趣的事。聚會時,他們會和朋友能做深度的溝通,將平日里不能和旁人提及的心事,都和朋友吐露。獲取理解支持或者建議看法。他們很在意朋友能否和自己一起成長,喜歡與和自己心靈境界對等的朋友保持長線關係。朋友對他們來說是陪伴者,是一起成長的旅伴,是自己人生的見證者。
還有一類人認為「朋友是導師」,這類人喜歡結交比自己厲害的人,然後把對方視為「導師」或「理想自我」,通過與對方的互動,來讓自己接近理想狀態。所以這樣的人會像粉絲一樣對待朋友,做盡一切,只祈求對方能指點一二。
你交朋友的價值觀,是哪種呢?你有沒有發現,你交朋友的價值觀,已經從「在一起玩得開心」,變成了其他需求呢?無論你是否覺察到改變,有一件事是不會變的:你是何種價值觀,就交到何種朋友。
主動,維持友誼的秘密
友情是世間最平等的關係。你從朋友身上得到的,也要同樣回報,才有未來。對朋友來說,你最好把自己想像成一款產品,而他們是用戶。經營朋友關係,也像最好產品的「運維」,你不關注「用戶體驗」,就會發現變淡的關係淡得不正常了,你默默出局了。
生物學家鄧巴曾經有一個研究成果,結論是我們人類大腦皮層的能力上限是同時維護150人的社交關係。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但我們也不可能與150個人,保持一樣的親密關係。這時「二八原則」再度出現:我們會下意識的將所有社會關係分為各種等級。比如前面提到的評論的,點贊的,不看他朋友圈的,屏蔽的……我們將自己80%的時間和精力,撥給20%最重要的朋友進行交往。而且這個「重要」,也會根據AB就近原則隨時進行調整。AB就近原則:社會學家做過一個殘酷的調查,假如有一個盛大的Party,需要你帶一位朋友參加。A選項是舊友,B選項是新友——85%的人會選擇B。也就是說,我們有更大的概率,會根據資源流動,物理距離的遠近,而傾向選擇身邊的「新寵」去愉快玩耍。
當看到這些赤裸裸的規律,我們發現一個運營朋友關係之道:首先分出你的VIP用戶(20%),特別要關注老用戶的體驗,因為極容易被自己忽視。接下來,就是互動的部分了:這裡的關鍵就是六個字:主動,主動,主動。特別當大家有家有業後,如果你不主動,你甭想見到朋友。其中,主動見面很重要。雖然微信讓我們更容易聯絡到朋友,但是卻無法彌補面對面,喝個小茶酌個小酒的深情密意。人越大防禦越嚴密,你的生活里還剩下多少能說掏心窩子話的時刻,又剩下多少能聊心室的知己,這種機會,沒時間不是借口,主動才是正道。
成年人的友情,切忌尊重「情感銀行」法則:我們每個人的情感都是個潛意識的銀行,雖然朋友們常常說「咱這交情,別客氣,別介懷……」但千萬別真信。你為朋友做件事,相當於在朋友的情感銀行里存款;而你要朋友為你做事,就相當於在這個銀行里取款。朋友越鐵,給你的信用額度越大,你可以透支的越多。但請注意,沒有一個「用戶」對產品的Bug是無止境試錯的!沒有一個朋友可以任你無止境透支。所以,多多給朋友「存款」,需要取款的時候,才能暢通。減少透支,及時還款,才能提升信用額度。有的時候,不是朋友不幫你,而是你早已用光了他的感情。
哪些事可以存款?這個簡單了:花時間約朋友見面聊天(這個一般存得數額較大),關心他的生活,提供朋友需要的信息,在他需要時陪伴他,給他的朋友圈手動點贊……如果你不知道該怎樣對待朋友,把他想想成你的用戶/客戶,方法馬上就能出現。
微信時代,打開了結交朋友的巨大網路,但你只是擴大的選擇面而已。我們每個人運營朋友關係的時間、能力和智慧是一定的。所以能夠保持見光關係的,卻依然只是身邊的幾個人。成年人的友誼,不再過問廣度,而在於深度。
你那20%的重要他人,你是否在你的時間管理中為他們分配了相處的機會?值得見面的朋友,永遠都是稀缺資源,珍貴資源。無論你有多忙,都請記得抽空想一想,你的朋友還好嗎?
企鵝約談北極熊=咱帝都Q民專屬的心理諮詢福利
企鵝=Q民
北極熊=專業心理諮詢師
北極熊手記|專業心理諮詢師寫給鵝民的心理指南,穿越半個地球的實用心理學
TAG:帝都小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