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為何 「小人役於物」?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為何 「小人役於物」?

不管是盤古開天闢地以來,還是上帝造人之後,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人和物之間就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人類不斷地將物改造成自己想要的造型,又不斷地利用物去實現自己的目的;反過來人也因為物的客觀現實性常常違背自己的初心,反覆演繹「身不由己」的歷史。前者「物」是人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人」為主,「物」為客;而在後者「物」卻可以主宰人,「物」反客為主,成了駕馭人的主人,而「人」成了「物」操縱下的提線木偶。

對於這種現實的物我關係,中國古代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曾達成過共識:提倡「人」為主,「物」為客,「物」為「人」所用。正如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曾在《荀子·修身》中說過:「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莊子也曾在《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曾說過:「物物而不物於物」(利用物而不受制於物)。「役物」的君子成了中國古代備受推崇的理想人格,而「役於物」的小人則被人們所不恥。若深究為何同樣面對現實之「物」,君子和小人的行為會截然相反呢?

中國古代思想家只是描述了這個現象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原因,後來也有人對此原因試著做出了闡釋,將其原因歸結為內因:君子是以自己為主體,意志堅定而超凌萬物,役使萬物;而小人卻恰恰相反,受制於外物,羈絆於俗世。二者之所以截然不同實因心性迥異,類似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但倘若只是具備了「以自己為主體」的堅定意志,真的可以成為能夠超凌外物、從而役使外物的君子嗎?據此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回答:「君子」能駕馭外物是美好理想,「以自己為主體」的堅定意志是一腔熱血,但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美好理想的實現不能僅憑一腔熱血。與此相對應:「小人」之所以「役於物」也並非僅因為他們沒有「以自己為主體」的堅定意志。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勞動異化理論:異化使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小人役於物」的社會現實超時空、跨地域得普遍存在,馬克思站在資本主義的現實中從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角度揭示了「小人役於物」的現實外因。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沒有生產資料,生產資料屬於資本家。工人若想獲得勞動的權利,就需要資本家給予生產資料,與資本家掌握的生產資料相結合,按照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去進行勞動,而工人的勞動對象一旦成為勞動產品以後,卻被資本家佔有並成為資本家的生產資料,進而又招募更多工人擴大再生產。在這個過程中,工人並非沒有「以自己為主體」的堅定意志,他們拚命用生產資料創造勞動產品是為了自己的生存,但實際上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越大,他越被物所驅使而成為役於物的小人。

因此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之所以役於物是因為他們處在一個不平等的生產關係中。這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實所致,而非他們個人。放在「小人役於物」思想生長的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中也同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之所以役於物是由於他們不佔有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而並非他們個人的心性好壞所致。先賢的智慧出奇地相通,都看到了「小人役於物」這一社會現實,但相較於中國儒道先哲,馬克思不僅知其然還究其所以然,跳出孤立的個人心性發現了人與物背後深刻的社會關係,其「勞動異化理論」再次貫徹其歷史唯物主義找出這一現象的現實基理,更引導一代又一代渴望不被外物役使的有識之士從可現實操作性的視角去探索實現「物物而不物於物」這一境界的現實手段。

先哲已駕鶴西去,幸好其思想沒有隨其仙逝,「勞動異化理論」雖然只是馬克思恢宏深刻的哲學思想體系長河中的一朵浪花,但面對昨天、今天還是明天的現實依然起著導航儀的作用,借其誕辰200周年之際,撫卷追思其人、其書、其言、其魂……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維觀天下 的精彩文章:

美國鷹派使團來者不善,中國會怕嗎

TAG:維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