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個皇帝的合葬墓-乾陵

兩個皇帝的合葬墓-乾陵

這裡是地處陝西省乾縣境內的一座唐代皇帝陵墓,它側面的輪廓活像一個端莊秀美的女人,靜靜地躺在漢中大地上,當地百姓沿襲著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說法,稱它為「睡美人」。

這裡是乾陵,是唐代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妻子的合葬墓。這座陵墓的奇特之處就是這對夫妻曾都是中國的皇帝!

乾陵景點的介紹

乾陵位於咸陽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座北朝南,由內外兩城組成,佔地頗廣。現在外城遺迹已消失,內城遺迹仍保存完好。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則天兩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陵園,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兩個皇帝的合葬墓。

乾陵

乾陵地面文物主要是石刻,共計114件。石刻多用整塊巨石雕成。乾陵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駝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著名的武則天「無字碑」,西為述聖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陝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乾陵東南有17座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墓現已發掘復原,並在永泰公主墓園內建有乾陵博物館。

看點:

?無字碑

朱雀門外,於司馬道東側佇立的就是由一塊完整岩石鑿成的武則天無字碑,兩側升龍圖栩栩如生。碑座陽面有線刻獅馬圖,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述聖紀碑

在於司馬道西側與無字碑相對的就是這座述聖紀碑。碑為方形,頂部為廡殿式,屋檐四角雕刻一力士石像,檐雕斗拱中間為五節碑身,下為碑座,各部分用榫卯相接。據記載,此碑的每個字筆畫間都曾「填以金屑」,可惜如今已經褪色,而古碑文仍清晰可辨。

乾陵地宮

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

在乾陵,對人們吸引力最大的莫過於掩藏於茸茸青草和灌木林之下的地下宮殿了。那麼地宮的形狀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這至今還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謎。這裡我們只根據有關資料作一些符合情理的推斷,以引發讀者豐富的遐想。一是從有關史料得知,乾陵是仿唐長安城修建成的。由此推想,乾陵的地下宮殿也應和唐代皇城裡的宮殿有許多相近之處,我們根據古籍中對唐宮的有關描寫,也不難猜度出乾陵地宮的大致模樣。二是《五代史》中有一段溫韜盜昭陵的記載,云:地宮內「宮室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朝書畫,鍾(繇)王(羲之)筆跡,紙墨如新」。昭陵是高宗之父太宗李世民之墓,父子修陵時隔很短,應該說不會有多大變化的。三是乾陵現已發掘的五座陪葬墓,尤其是懿德太子墓,再現了唐代墓葬的基本形制,也給研究探討乾陵地宮提供了相當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概況

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築物。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

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台階,其台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台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聖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

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陳運和詩《乾陵》為此景而作:「一段歷史與一片風雲 合葬在這兒 當朝廷沿著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驛道 顛簸進入絕句律詩」,「無字碑上沒記事 石人石馬失聲息 古遺址延伸出一道聖旨 被今日遊客踩成現實」。

以上述幾方面的情況作根據,可以對乾陵地宮作如下探索性的描繪:穿過近百米長、約4米寬、數10米深、呈斜坡形的墓道後,便是地宮的第一道漢白玉石門。這道石門比唐宮大門略小,但也起碼在5米高、4米寬左右。門上各處精雕細刻著象徵吉祥和權力的花草人物圖案,門雖重達百噸,仍可開閉,門道布有陷阱,門後兩旁裝有暗器,用以防備盜陵者。整個墓道里灑滿了貨幣,以表示富有和吉祥。墓道兩旁繪製有色彩絢麗的大幅壁畫,象徵著陪宮的石窟對稱地排列在甬道兩側,裡面置有大量的陪葬品。

從《帝京篇》「河山千里國,城艦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的描述估計,對稱排列的石窟不少於九對。

後墓室

走完甬道便是地宮的主體部分---前墓室、後墓室、左墓室、右墓室。後墓室在四座墓室中,最為宏偉壯觀,頂為圓形,繪有日月星辰,底呈正方形,四周繪有反映宮廷奢華生活的壁畫,放置唐高宗和武則天屍體的兩具玉棺居中並列。玉棺雖形狀相似,但圖案迥異,王棺旁置有石函和鐵匣之類的陪葬品,裡面盛放著玉璽古籍、琴棋書畫、生活器皿、日常服飾之類。以及各種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

其餘墓室

前墓室比後墓室稍小,也是方形彎頂石室,主要用來撂放祭祀用的禮器。位於前墓室兩側的左右墓室,比前後墓室均小。這四座墓室既自成一家,又各有門戶,相互之間有甬道連接。象徵著生前皇宮中的前殿、後殿和東宮、西宮。

首先是盛放武則天和高宗屍體的棺槨。它既是精妙絕倫、舉世無雙的工藝品,又是價值連城,有很高科學研究價值的超級「防腐棺」。它很可能是用在唐代就享有盛名的和田美玉雕鑿而成,或者是用采自深山中的千年楠木裝鑲而成。無論選用什麼質料,它在結構上肯定有許多有利於屍體長久存放的特殊高招,外部不僅刻繪著內容豐富技藝高超的線刻畫,還會不惜耗費巨資,用金絲銀線、美玉寶珠裝潢得金碧輝煌,光彩耀人。棺槨內武則天及高宗的衣冠鞋裙,以及口裡含的寶珠、龍袍皇冠上的佩飾等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奇珍異寶。這些東西在選用時既要有利於屍體的長久存放,又要價值昂貴,以體現皇權的至尊至貴。

第二部分內容是擺在棺槨兩旁的日常生活用品、陪葬品等。包括武則天和高宗用過的玉璽、文房四寶以及衣物書籍等。單就武則天主持編寫的多卷書籍來說,它無疑是我們更深入具體地了解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宗教、藝術等情況的完整可靠的寶貴資料。估計唐代著名史學家吳兢所著的《武則天實錄》一書也會在地宮內陪葬,這本書,必然會有助於揭開蒙在武則天這位神秘女性頭上的面紗,使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得到圓滿的解答。墓室及各便房內的金、銀、玉、陶、瓷質祭器和古幣等也是陪葬品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在數量上尤其是質量上都將是驚人的。

壁畫

第三部分內容是地宮內門楣上,棺槨上面的線刻畫,四周牆上的鑲嵌畫和壁畫,內容之豐富,技藝之高超都會令人嘆為觀止。可以這麼說:地宮內任何一件似乎微不足道的東西,都是不可多得的國寶。那麼通往地宮的墓道口又在哪兒?這是上千年來世人及考古人員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對此史書從無隻言片語的記載,陵地亦無任何明顯或特有的標誌。

註:地宮內部及其壁畫非常具有觀賞價值,由於不允許拍照,故沒有配圖。喜歡的朋友可以去乾陵實地觀賞,定能叫你大飽眼福!

武則天介紹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後改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宣布改唐為周,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肆殺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頗多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4]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十六首。

喜歡我就掃我關注我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西風情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陝西風情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