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不了的,永遠是別人的生活
本文由一萬幀電影公眾號(tens-frames)原創首發。
不知道多少人會有跟我相同的想法,就是想一下子跨到五六十歲,皺紋橫生不怕,沒有更多歲月可活也不怕,只是個人很是嚮往那個時候的生活,一切似乎已經塵埃落定,不需要再努力了。
說到底還是懶。
而更多人還是期望著能夠回到小時候,儘管我們今天13歲的男主人公喬什無比盼望著長大,因為這樣,他就能夠名正言順地追求自己喜歡的女生了。
飛越未來
Big
《飛越未來》又叫《長大》,是80年代末一部美國喜劇片,由「阿甘」湯姆·漢克斯、伊麗莎白·帕金斯主演,講述了13歲的男孩兒喬什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向許願機許願能夠快快長大,結果果真被實現的故事。
而他在一夜之間長成一個健壯的青年以後,並不被母親接受,喬什只好來到紐約嘗試過他短暫的成人生活,同時再次尋找機會變回原來的樣子。
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喬什漸漸發現了成人世界的不純粹,雖然他外表看上去是一個帥氣陽光的年輕人,但實際上剛滿13歲的他還依然以小孩子的智識和行為與大人們相處著。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敗之後,喬什對自己嚮往中的成人世界大失所望,最終接受朋友比利的建議,再次許願,變回13歲。
在電影的編劇技法中,有時候會利用「身份替換」來製造現實的父母和兒女角色對調的情節,這通常是為了營造出喜劇的效果。除去這部《飛越未來》之後,其餘如《黑色星期五》《有其父必有其子》等片中也有這樣身份替換的橋段。
因為在未成年人的想像里,尤其是即將或已經跨入青春期的孩子,會極其叛逆並且渴望迅速成長為大人。因為在他們的看來,成長為大人意味著可以解除更多的禁忌,享受到更多的歡愉。也正是這種想法的普遍性,才給了《飛越未來》這種影片發揮想像的空間。
短暫的時間裡,喬什經歷了從接受到適應再到拒絕成為大人的過程。當喬什終於在一個狂歡節的晚上實現了自己長大的願望後,他並沒有表現得興奮,反而是恐懼。
而母親也在他大變模樣之後受到了驚嚇,拒絕承認他是自己13歲的兒子,甚至差點以刀相向,要趕走這個突然闖進自己家中並且還有暴露癖的年輕人。當然,這是一段喜劇化的情節。
於是喬什想要找到許願機變回變回小孩兒,但怎麼也找不到。他只好接受好朋友比利的建議,先到紐約避避風頭,因為母親已經報警抓捕這位闖入者。
在紐約,喬什誤打誤撞得到了某玩具公司大咖的青睞,很快便邀請他到自己的公司任職,只是因為喬什玩遊戲時無比地投入,而且很有些自己的創見。公司其他人也都對這個行為舉止頗幼稚化的成年人表示好奇,而沒有過多的防備——看起來,成人世界對心智實際上只有13歲的喬什表示了難得的友好。
而喬什,最初陶醉於這種新獲得的獨立,畢竟跟自己以往的經歷太不相同。當兒童突然從他們只被當作小孩的次等地位被提升為成人,並能享受所有成人才有的特權時,他們都體驗到了一種自由感和解脫感。在喬什身上即是如此,他開始留戀成人生活,不願聽從比利的建議回到自己本來的年紀。
然而如果影片僅止於此,實際上還是比較沒有趣味的,電影藝術中,劇情有所反轉才會有更多的趣味可言。很快,喬什認識到了成人世界並非自己想像的那樣簡單和純粹,絕非一是一,二是二。而這一切思維的轉變,都要歸功於他在紐約交的這位女朋友蘇珊。
蘇珊是喬什的同事,愛上了眼前這位行為方式不同於平常男人的獨特青年,在一系列「引誘「之下,喬什和她談起了戀愛。戀愛期間,蘇珊不止一次跟他灌輸著生意場上人們的叵測居心,關係難為;與此同時,工作、生活和愛情的壓力也在一邊倒地向喬什湧來,促使他開始思考,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承認生活?
《飛躍未來》讓觀眾覺得好看的點絕不在於年齡階段的替換帶來的喜劇性色彩,而是在這樣一個奇幻的外殼下,影片試圖向觀眾們表達的一點勸誡意味。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羨慕別人的生活,認為如果自己也能擁有類似的體驗,便會有很大的幸福感,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
到不了的,永遠是別人的生活。
喬什最終向戀人蘇珊坦白自己的真實身份,毅然決然地丟掉正在進行中的會議工作,按照好友比利的指示找到許願機,許願變回13歲。
正是因為他已經熟悉和了解了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也明白自己並不願過早地浸淫其中,相較之下,還是沒心沒肺的小時候比較有意思。
如果長大便意味著要與這些複雜的遊戲規則朝夕相伴,不如好好抓住還沒溜走的快樂時光。
人生是一步步走的,享受好每一個階段的快樂,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