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唐正東:《資本論》的經典意義在於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

唐正東:《資本論》的經典意義在於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

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研讀《資本論》並形成不同的學術思想或觀點。所有解讀模式都可能在某一層面上豐富和深化我們對《資本論》的理解,但同時也難免存在因強調某一維度而弱化或忽視其他理論維度的局限性。因此,當我們說《資本論》的意義在於物化批判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承認這是這一著作的應有之義,但緊接著,我們還得追問如下問題:這是否就是《資本論》的最核心意義?這一著作中所展現的物化批判、價值形式的辯證法、勞資之間的階級鬥爭、歷史事實之間的邏輯鏈接、生產價格理論的科學性等思想要素,是否可能在一個更基礎的理論層面上被統一起來?這應該是我們今天談論《資本論》的經典意義的學術語境。基於此,我認為,這一經典意義在於馬克思對唯物辯證法所展現的客觀規律的自覺探尋與徹底運用。

商品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內在矛盾

從表面上看,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確特彆強調商品交換價值的重要性,這不僅可以從《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貨幣章」中找到根據,而且,即使是《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似乎也給人以這樣的印象。但仔細分析,我們就會發現事實並非這麼簡單。且不說《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進入「資本章」的第一句話就是「在貨幣作為貨幣的完全的規定性上理解貨幣特別困難」,即使是在「資本章」的正文部分,馬克思在談到資本與勞動這兩種特定商品的交換時,也特彆強調勞動這種商品的特殊使用價值的重要性,甚至把它提升到了理解資本主義價值增殖過程的最重要因素的層面。在《1863—1865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甚至說出了這樣的話:「在這裡,使用價值的形式規定本身,對於經濟關係的發展,經濟範疇的發展,成為本質的事情。」他能有這樣的觀點,顯然不能用只是偶然的思想火花來加以解釋。

事實上,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中,雖然馬克思在第一章第三節「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和第四節「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中,的確只是強調了交換價值這種價值形式的重要性及其所凸顯的拜物教效應,但那只是因為這兩節是專論交換價值及其效應的。而在本章的一開頭即第一節中,事實上馬克思所論述的是包括使用價值在內的商品的二重屬性,並且在緊接著的第二節中,他又展開了對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的闡述。更為重要的是,在第二章「交換過程」中,馬克思十分明確地指出,商品本身是不會自己跑到市場上去的,必須由商品佔有者把它帶到市場上去。因此,儘管商品本身是天生的「平等派」,但商品佔有者必須要考慮所買東西的使用價值或所賣東西的交換價值。也就是說,對於處在交換過程中的商品而言,它必然處在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內在矛盾之中,並且這種矛盾還會以買賣之間的矛盾形式外在地表現出來。而當馬克思在第三章中論述商品的流通過程時,這一內在矛盾的觀點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具體化。他指出,以貨幣為中介的商品流通過程與一般的商品交換過程不同,商品的賣者在出賣自己的商品後並不一定會直接買回自己所需的使用價值,而只是與貨幣相交換。商品的買者也一樣,並不需要通過直接出賣自己的商品,而只要通過貨幣來購買自己所需的使用價值。也就是說,當不同的商品都只是跟貨幣相交換的時候,儘管在本質層面上都只是因為它們具有交換價值才可能發生這樣的流通過程,但在外在形式上,所有的商品似乎都表現為使用價值,似乎只有貨幣才以交換價值的形式存在。

基於唯物辯證法的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的這一觀點直接為當貨幣轉化為資本時,一般商品的使用價值向特殊商品即勞動力商品的特殊使用價值的過渡創造了理論條件。我們知道,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就是建立在勞動力商品的這種特殊使用價值基礎上的。在其晚年的《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馬克思甚至說,在他的《資本論》理論體系中,使用價值起著一種與在以往的政治經濟學中完全不同的重要作用。那麼,試想,如果馬克思在解讀商品時真的只是專註於交換價值維度的話,那麼,他真的能夠在解讀剩餘價值時闡明這一概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嗎?從一個單一維度的交換價值概念,應該是無法推論出具有內在矛盾維度的剩餘價值概念的。除非我們也像有的國外學者那樣,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圍繞商品價值的論述與圍繞剩餘價值、利潤等的論述,指認為分別對應於前資本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兩種不同的理論闡述,或者直接把它們認定為分別是圍繞價值體系和價格體系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闡述。可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遊離於價值之外的剩餘價值概念的科學性又何從談起呢?

如果只從交換價值的單一維度來解讀馬克思的商品概念,那麼,《資本論》中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理論就會被界定為對由交換價值的統治性所凸顯的實在抽象或客觀抽象的批判,以及由此而延伸出的對資本通過建構這種實在抽象而獲得的統治權力的批判。國外不少從哲學維度切入的學者的確是從這一角度來展開理論論述的。客觀地說,這種解讀對於推進資本在日常生活等微觀層面的統治權力研究是有促進作用的,但同時也弱化或忽略了對資本在階級對抗等宏觀層面的權力布展問題的研究。在缺失了剩餘價值維度的前提下,是否真能對交換價值所建構的實在抽象進行深刻的解讀,這是一個需要認真面對的理論問題。而如果能夠沿著唯物辯證法內在矛盾運動的線索來把握《資本論》中的商品、貨幣、資本、剩餘價值、一般利潤率、經濟危機等範疇,那麼,在我們面前所展現的,就是一個以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歷史必然性或客觀規律為己任的馬克思的形象,而不只是一個以交換價值的抽象統治為切入口來闡明資本邏輯的政治文化效應的哲學家的形象。在歐美學界嚴格的學科分工體系的背景中,哲學家在社會批判領域被賦予的理論任務大多跟揭示資本的文化效應有關,而與闡明資本邏輯本身的豐富內容,尤其是經濟矛盾運動的內容卻無直接關係。但馬克思並非這樣的哲學家,他在《資本論》中所凸顯的哲學維度,恰恰是與闡述資本主義內在矛盾運動規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使命緊密相連的那種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維度,這也是他在哲學方法論上始終堅持並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真正原因。

《資本論》基於唯物辯證法所展現出的那種探詢和運用客觀規律的自覺意識,對於我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自覺摸索與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啟示及指導意義。如果我們都能以摸著石頭過河即摸規律的自覺意識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那麼,我們的社會主義實踐就能達到越來越遊刃有餘的程度並且將取得更大的建設成效。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哲學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如何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協調均衡發展?
張國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無限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