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克思哲學何以是當代世界的哲學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

馬克思哲學何以是當代世界的哲學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GIF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馬克思哲學何以是當代世界的哲學

趙敦華|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原載於《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4期,原標題為《馬克思哲學何以是當代世界的哲學——「馬克思哲學」的概念辨析、研究方法與現實意義》

非經註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2018年5月5日,是偉大思想家卡爾·馬克思誕辰二百周年。1818年降生的馬克思,為人類貢獻了瑰麗的精神財富,令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哲學解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學科建設相輔相成,與我們現時代的問題息息相關。馬克思哲學不斷刻畫和充實了「面對世界的一般哲學」的外在表現、具體意義和現實性,在這種意義上,它是「當代世界的哲學」。馬克思哲學「過去—現在—將來」的時代精神,對正確總結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和觀察、把握全球化時代的矛盾和衝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當今的哲學樹立了榜樣。

馬克思

概念辨析:什麼是真正的「馬克思哲學」

「馬克思哲學」的提法引起種種異議。有論者認為「馬克思哲學」專指馬克思個人哲學,以此消解恩格斯和其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地位;或認為使用「馬克思哲學」名目而不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受西方「學院化」的「馬克思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諸流派影響的產物。此外,西方也有人一直在質疑馬克思本人是否提出了一種獨立於他人的哲學思想,寧可把馬克思思想歸為社會政治思想或政治經濟學史的一個階段。這些異議事關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哲學的「合法性問題」,不可不辯。

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關係問題上,「馬克思哲學」與「馬克思學」截然有別。「馬克思學」概念的創始者呂貝爾提出了恩格斯與馬克思的「對立論」,在西方頗有影響。「對立論」顯然不能成立。伊格爾頓引用一位作家的話:「當我提到『人』(man)這個詞的時候,我指的是『男人和女人』(menandwomen)。」他接著說:「在此,我也想以同樣的方式聲明,當我提到馬克思的時候,我指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不過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就與本書無關了。」

同樣,「馬克思哲學」指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但有必要辨析兩人的關係。恩格斯是馬克思的忠實追隨者和親密朋友,這一點不但有各種傳記的證明,而且有文本證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如此接近和配合密切,以致有的未署名政論甚至不能區分作者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或兩人合作,因此不可能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分開編輯成馬克思和恩格斯兩套全集。「馬克思學」解釋「對立論」的文本分析,充其量只是證明了兩人的差異。「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何況兩個人,更何況兩位思想家!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個性和思想有差異,這是無需考證論說的明擺著的事實。問題的關鍵是,「差異」不等於「矛盾」,更不等於「對立」。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的風格和側重點的差異,大多數情況是「和而不同」,少數情況在特定語境和環境中被人引申放大為對立關係,那與恩格斯的原意無關。

「西方馬克思主義」從盧卡奇、葛蘭西開始,與黑格爾哲學結下不解之緣。他們的哲學解釋在不同程度上顯示了黑格爾與馬克思哲學的相關性或因果性。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繁多,一個原因是各家各派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態度和理解不同;更重要的是,他們用20世紀重要哲學家的學說和觀點解釋評判馬克思哲學,用「六經注我」的態度和方法對待馬克思文本。

西方馬克思主義形形色色,觀點紛雜,但罕有全面梳理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哲學解釋。常見的做法是把不符合自己心意觀點的馬克思文本,以「不成熟」「青年和老年不一致」「沒有代表性」等為由,輕易地把它們排斥在外。阿爾都塞算是熟悉馬克思全部文本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但他囿於結構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難免有荒謬之處。

比如,他把馬克思思想分為「意識形態」和「科學」兩個階段,甚至認為連《資本論》也沒有跨越這兩個階段之間的「認識論斷裂」,直到1877年之後的《哥達綱領批判》和《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才符合他的科學標準。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文本的斷章取義或過度詮釋完全有違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態度。恩格斯說:「一個人如果想研究科學問題,首先要學會按照作者寫作的原樣去閱讀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並且首先不要讀出原著中沒有的東西。」

「不要讀出原著沒有的東西」是理解馬克思思想的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充分條件。要充分理解馬克思哲學,必須關注不同文本連結起來的綜合意義或文本中遺留的問題,並試圖在其他作家尤其是後來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本中尋求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

對馬克思文本的哲學解釋,要避免受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在內的各種先入為主觀點的影響,但這不意味著可以忽視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閉門造車」。實際上,研究馬克思思想的西方學者大多數秉承獨立的學術觀點,不能簡單地把他們劃歸「西方馬克思主義」或狹義的「馬克思學」範疇。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近三十多年討論的熱點問題,西方學者都已經提出並進行過深入研究。雖然我們不一定贊成他們的結論,但必須承認他們在仔細研讀文本方面做的功課值得認真參考借鑒。

既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已是一門成熟的發達學科,為什麼還要「馬克思哲學」呢?按照列寧的經典定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與「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並列的學科領域,在中國語境里,包括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發展階段;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則按照時間順序梳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起源和發展。

「馬克思哲學」則是限定在馬克思恩格斯文本解釋範圍的哲學綱領。馬克思哲學對文本的梳理和哲學解釋所圍繞的問題,不等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分門別類,也不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科的時間順序,而是按照馬克思恩格斯主要文本的主題,如啟蒙、批判、政治解放、實踐和辯證法等,對文本做哲學解釋。

這些主題包括不同時期的文本,有交叉重疊之處,哲學解釋的長處在於能從不同側面和層次,把在不同領域的關於這些主題的思想貫穿、聯結和綜合起來,使之成為連續發展而又有內在聯繫的思想,具備這些特徵的文本解釋被黑格爾稱作科學(Wissenschaft),即使在當代也不失為標準意義的哲學。要言之,「馬克思哲學」不是一個標籤,而是實現在文本解釋中的具體的哲學思想整體。

研究綱領與學科建設的一般關係是,研究綱領充實和校準學科內容,學科發展方向界定研究綱領的範圍和重點。同樣,馬克思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輔相成。那種認為馬克思哲學有取代或僭越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嫌的擔心大可不必。馬克思哲學固然「以馬克思的文本為中心」,但並不因此而不能「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理論上說,唯物史觀通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研究,馬克思經濟學通過對勞動時間的把握,把傳統哲學理解的「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維度,勾連成「過去—現在—將來」的時代精神,馬克思哲學既有對過去的反思,也包含現實性的關注,還有面向未來的展望。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哲學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地區的後繼者們得以繼承馬克思的歷史反思,不但對馬克思哲學的現實性和世界性抱有同等強烈的現實感和迫切感,而且把馬克思對未來的展望轉變為自己所處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已經並正在表明,對馬克思恩格斯文本全面準確的把握,與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息息相關。

《共產黨宣言》

馬克思哲學在當代的歷史教訓

馬克思哲學的歷史效應不但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馬克思哲學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是「運籌帷幄,決戰千里」,失誤與結局的關係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片面的解釋的理論效應在世界格局裡被放大,導致馬克思主義被歪曲、誤導、濫用,造成實踐上的危害。

馬克思恩格斯生前似乎看到自己學說的這種歷史命運。恩格斯晚年多次說到,馬克思曾針對法德流行的馬克思主義說:「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恩格斯的預見不幸變成事實。第二國際的領袖和理論家把《資本論》所說的「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正在實現的趨勢」和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片面地解釋為「經濟決定論」,而列寧等人把對資本主義罪惡的譴責提升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在與第二國際的論戰中,列寧取得了勝利。勝利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局突變,無產階級在生產力相對落後的俄國奪取並鞏固政權。第三國際全力把世界革命推進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二戰之後組成了社會主義陣營,民族解放運動洶湧澎湃,社會主義的旗幟在取得獨立的國家風靡一時,資本主義國家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左翼思想枝繁葉茂。但是,這些看似有利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大好形勢,沒有阻止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失敗。中國則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一百多年的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證偽的是那些違背馬克思哲學的倒行逆施。由於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堂而皇之施行,人們即使不能把它們歸咎於馬克思主義,也不能否認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論述被誤解和濫用。為了在理論上克服誤解,在實踐上糾正濫用,必須全面準確地把握運用馬克思哲學。從馬克思哲學的觀點看,至少有五條歷史教訓應該記取。

第一,國家政權不能廢除經濟規律。馬克思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是唯物史觀顛撲不破的經濟規律。工人階級政黨在社會危機和動蕩時期,利用階級意識的動員力和政黨的組織力,一舉奪取政權。這沒有也不可能跨越社會發展階段,沒有也不可能取消經濟規律的必然性,跨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從農村公社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資本論》第一卷

正如馬克思晚年看到的那樣,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有一個過渡時期。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適應或阻礙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可以加快或延緩這個過渡進程。急於求成、違反經濟規律的政策,不可避免地破壞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甚至相應地倒退到比資本主義更落後的時代。

第二,把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提升為人民的文明精神。工人階級政黨掌權之後,理應牢記馬克思反對工人運動內部派別狹隘和落後思想意識的政治智慧,而不能想當然地誇大勞苦大眾的優秀品德,把剝削制度的罪惡歸咎為地主、資本家的個人罪責,也不能否認知識分子創作的勞動價值,毀壞歷史文化遺產。在消滅階級和社會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應擴大提升為人民的文明精神和社會良俗。

舊社會中下層群眾尤其需要自我教育。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殘酷剝削在貧苦群眾身上留下非人性的烙印和不良習俗。《共產黨宣言》說:「流氓無產階級是舊社會最下層中消極的腐化的部分,他們在一些地方也被無產階級卷進到運動里來。」革命運動中的流氓無產者自然會把自己身上非人性的腐敗放大成制度的弊病,把小團體利益和幫派習俗擴大為全社會的惡俗。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執政者的思想行為更容易沾染小農意識狹隘性、小資產階級狂熱性和流氓無產者破壞性的習氣,進而推廣愚昧的破壞性政策,對社會和人民心靈造成極大危害。

列寧說:「只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無產階級不能「臆造自己的特殊文化」,而是「吸收和改造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如果不學習、不欣賞、不參與創造人類文化成果,就只剩下恣情享受集體物質財富的肉慾,那就比揮霍的沒落貴族和節慾的資產者更貪婪、更低下。事實已經證明,貧困不是社會主義;事實還證明,精神的愚昧更不是社會主義。

第三,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防止國家政權變質。在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國家職能長期存在是必要的,但國家機器運轉的新舊兩種方式決定了國家和社會是前進還是倒退。馬克思總結的巴黎公社歷史經驗是前所未有的國家政權的先進樣板,但巴黎公社存在時間太短、範圍太小、受限太多,世界大國沒有效仿的可能性。相反,舊的國家機器保持著強有力的慣性,權力的集中甚至產生加速度。

強大的國家經濟調節功能沒有促進生產力發展,沒有杜絕貧富兩極分化、消滅階級;相反,集中的計劃經濟效益低下,主觀短視的財富分配製度擴大城鄉差別,固化工農差別;被扣除的公共收入很少投入社會福利,浪費和貪污嚴重。國家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安全的政治功能常被濫用,內鬥傾軋,激化社會矛盾,甚至造成新的階級對立。一方面把持財富和權力的少數人腐化墮落,另一方面廣大人民正當權利和生活資料受限制甚至被剝奪。特權階級與普通民眾間的社會矛盾,比市民社會奢侈和貧困的分化後果更加嚴重。

第四,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工人階級政黨取得政權之後,不能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運用國家政權廢除私有制;相反,要為沒有充分發展的資本主義「補課」,充分利用資本主義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科學技術成果和市場經濟管理經驗,讓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所能容納的範圍內得到更快發展。直至生產力發展到適應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程度,才逐步過渡和採納社會主義公有制。工人階級執政國家的宗旨是保障和滿足最大多數人民的最大利益,由此需要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在保證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條件下,擴大社會福利,實現共同富裕,滿足人民的美好願望。

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是多層次、全方位的,不僅僅是更多更好的物質滿足,還有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需要,包括文化上、精神上對真善美的追求,還有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以及安全、尊嚴、文明等方面的日益迫切需求。為了滿足這些日益增長的需要,生產力充分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是前提,而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社會主義性質是根本保障。沒有這兩條,就沒有人民的權利和主人翁的地位,也不會有在公共事務中當家作主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甚至連公有制和人民政權也會名存實亡。

第五,意識形態的多元化、國際化和本土化。1890年,「許多大學生、著作家和其他沒落的年輕資產者紛紛湧入」德國社會民主黨,恩格斯說:「馬克思大概會把海涅對自己的模仿者說的話轉送給這些先生們:『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穫的卻是跳蚤。』」馬克思恩格斯對冒牌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也適用於第二國際的小資產階級。二戰之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也在分化重組:一方面是大資產階級頑固地維護既得利益,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和治理方式的變革,他們的意識形態是自由主義的右翼;另一方面,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用無政府主義和民粹主義激烈批判、猛烈衝擊資本主義秩序。

號稱左翼的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無論如何激進,都屬於《共產黨宣言》中列舉的「封建的社會主義」、「僧侶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真正的」或「夸夸其談」的社會主義、「保守的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批判的空想的」或無政府主義的社會主義。可是,這些過時思想和虛假意識被引進中國,便時髦一時,披上中國外衣,成為可供獵奇的資源。這種現象有其特殊歷史根源:中國封建社會裡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小農的狹隘意識導致農民為反抗對自身的剝削壓迫而盲目破壞社會秩序,小農意識的落後性和小資產階級狂熱性多次危害中國革命事業。

如何啟迪現時代:馬克思哲學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哲學不只留下歷史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啟迪現時代的針對性和現實性。需要回答的現實問題是:馬克思闡明的資本主義發展趨勢過時了嗎?馬克思指出的剩餘價值剝削不存在了嗎?人民追求的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嗎?對這三個重大問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和全世界覺悟了的勞動人民給予了否定的回答。這一認識的合理性是基於馬克思哲學的現實性。關於馬克思哲學的現實性,也至少可以總結出五條。

《共產黨宣言》第一版封面(左)和馬克思所寫《共產黨宣言》草稿僅存的一頁(頭兩行字為馬克思夫人燕妮所寫)

第一,人類進入全球化時代。《共產黨宣言》說:「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馬克思在150年前預見的全球化成為眾所周知的現實。具有戲劇意義的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家首先認識到馬克思的貢獻。蘇聯解體之後,《紐約客》雜誌1997年10月20日號上刊登了專欄作家約翰·卡西迪(JohnCassidy)題為《回到馬克思》的文章,該文記錄了作者與一位牛津大學同學的談話。他們在大學聽到的是批判反對馬克思的聲音,這位同學畢業後在華爾街一家投資公司任高級職務。

在他的豪華住宅里,他說:「在華爾街待得越長,我就越肯定馬克思是對的。諾貝爾獎正在等待復甦馬克思並將其整合成融貫模型的經濟學家。」作者以為他在開玩笑。他認真地給出理由:馬克思的遺產主要不在社會主義如何運作的教義,而在於「馬克思精彩論述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敗、獨佔、技術進步、高級文化的衰落,當代經濟學家們正在重新思考這些問題」。

這個例子說明,資產階級及其經濟學家為馬克思的全球化預言成為現實而歡欣鼓舞。他們關心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如何持續獲取超額利潤,同時避免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由盛到衰的歷史命運。其實,馬克思留給當今全球化時代的遺產非常豐富。全球化不僅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帶來機遇和發展,而且改變了世界格局;全球化沒有改變資本積累的趨勢,沒有改變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內貧富分化的趨勢,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造成更殘酷的資本原始積累,產生更普遍、更嚴重的貧富對立。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的世界擴張,由此帶來的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文化問題。馬克思哲學依然是分析、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

第二,科學技術變成第一生產力。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馬克思之後,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生產力從蒸汽機時代走向電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時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正如馬克思看到的那樣,採用新機器、新技術的動力是獲取「異常高的利潤」,它的趨勢是「新的國際分工」在產業結構、勞動資料的開發和銷售、勞動者知識和技能的素質等方面,帶來的生產方式變革。資本主義的經濟理論和市場管理策略隨之發展。比如,由於技術進步對市場競爭帶來巨大壓力,產生了「內生增長」的理論模型;再如,新技術生產的新商品不斷刺激消費者的新需求,生產者必須了解消費者的選擇環境與選擇的互動,才能獲得更大利潤。

在新技術主宰市場的情況下,勞動力的構成發生巨大變化。工人階級分化為腦力勞動者、生產管理者、第三產業服務者組成的所謂「白領階層」和體力勞動的「藍領階層」。按照收入分為「中產階級」和包括失業者的「低收入階層」。馬克思時代的無產階級似乎已經消逝。恩格斯編輯《資本論》第三冊最後一章「階級」時,提出了「是什麼形成階級」的問題。馬克思說,「乍一看來」,僱傭工人、資本家、土地所有者這三大階級的個人分別靠工資、利潤和地租生活。不過,馬克思產生了疑惑:「從這個觀點看,例如,醫生和官吏似乎也形成階級……對於社會分工在工人、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中間造成的利益和地位的無止境的劃分……似乎同樣也可以這樣說。[手稿至此中斷]」

馬克思預感的問題在今天已經有了答案:無論收入多少、工作崗位高低、名稱變化等「無止境的劃分」,自食其力的工薪階層始終構成工人階級的主體。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帶來的生產關係和階級關係的變化,只是證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尚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而不能證明它的永恆存在及其合理性,更不能證明工人階級已經不存在或變得無足輕重。全球化時代仍然是貧富分化、階級衝突、意識形態衝突的時代,雖然這些矛盾和衝突的表現形式和領域與馬克思時代有所不同,但本質上是世界範圍內的資本主義、封建主義與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勞動人民的矛盾。馬克思哲學的階級分析、歷史趨勢和剩餘價值學說仍然適用於全球化時代。

第三,發達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趨勢沒有改變。在技術和產品快速更新換代的情況下,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由競爭勢必導致資本積累和壟斷。這一趨勢造成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迫使資產階級政府使用強有力的經濟調控手段,立法遏制市場壟斷和財富集中,增加社會福利的投入。無論在哪種情況下,《資本論》關於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都在起作用,有時起柔性作用,有時起剛性作用。

皮凱蒂在2014年出版的《21世紀資本論》中,用上百年的經濟數據分析表明:「自2010年以來全球財富不公平程度似乎與歐洲在1900—1910年的財富差距相似。最富的0.1%大約擁有全球財富總額的20%,最富的1%擁有約50%,而最富的10%則擁有總額80%~90%,在全球財富分布圖上處於下半段的一半人口所擁有的財富絕對在全球財富總額的5%以下。」把這些數據與《資本論》第23章第5節「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的例證」列舉的19世紀中葉英國的一些統計數據相比較,何其相似。

這些證據說明,資本集中的趨勢沒有改變。2008年金融危機中,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坦誠,他沒有料到華爾街金融寡頭無限的貪婪和掠奪,但又把他們的貪婪歸結為人性的弱點。其實,正如馬克思早已論證的那樣,無限制追求剩餘價值的貪婪是資本生產和積累的動力,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改變,資本的貪婪無度總會以各種頑強持久的方式表達出來,資產階級政府的有限監管只是杯水車薪。

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家卻為資本的貪婪大唱讚歌,如電影《華爾街》中蓋葛的話:「貪婪,抱歉我找不到更好的詞,貪婪是好的,貪婪是對的,貪婪是有用的,貪婪是可以清理一切的。貪婪是不斷進化和進步的精華所在,貪婪是一切形式所在,對於生活,對於愛情,對於知識一定要貪婪,貪婪就是人們的動力。」與之形成強烈對照的是《資本論》對資本貪婪的憤慨譴責。對貪婪的臧否反映出對資本積累客觀趨勢做出的完全相反的價值評估。

第四,跨國公司和金融寡頭正在實施經濟統治。《共產黨宣言》積極評價資本擴張對較落後生產方式的摧毀,而馬克思晚年發現了資本主義和當地封建勢力相勾結共同摧殘農村公社的苗頭,於是既不再譴責農村公社的原始和野蠻,也停止讚揚西方殖民者客觀的歷史進步作用。

二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用跨國公司和金融寡頭控制新獨立國家的經濟,它們與當地官僚和資本家沆瀣一氣,在落後國家重演18-19世紀西方資本原始積累的悲慘世界。被剝奪了生產資料的農民被拋進血汗工廠和貧民窟,成為城市中的無產者;跨國公司轉移低端產業,大肆掠奪資源,破壞生態環境。一些新興大國在資本主義全球市場中雖然提高了國民生產總值,但由於經濟和政治不穩定、社會不公正引發激烈的衝突,不時陷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更有甚者,金融寡頭通過製造海外市場的金融危機,把本國的金融危機轉嫁到其他國家,貪婪地追逐暴利。哪裡有剝削和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和鬥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產階級」和低收入群體反抗大資產階級統治的鬥爭,新興國家人民反抗外國和本國壟斷資本勢力的鬥爭,新興國家和落後國家要求獨立自主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施加政治和經濟控制的矛盾,等等,錯綜複雜,此起彼伏,這是世界動蕩不安的重要根源。

第五,經濟、政治、文化和軍事的一體化衝突凸顯。恩格斯在1890年9月致布魯赫的信中說,歷史發展「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

恩格斯的這些話對於觀察當今全球化世界局勢不失啟發意義。在國際資產階級、新興國家統治階層和本國人民、落後國家的封建勢力和部落主義,以及這些社會集團之間經濟利益、政治、宗教、軍事的合力的共同作用下,資本雖然實現了全球統治,但對世界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沒有實現完全的控制,甚至完全失序,引起世界各區域的衝突和戰爭。

從唯物史觀看,所謂「文明衝突」不過是「冷戰」之後文化傳統、宗教和意識形態的衝突;戰爭是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的延續,反恐戰爭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邊緣政治與落後地區部落主義、封建主義、極端宗教勢力衝突的最高形式;移民問題是因全球勞動力市場需求和地區衝突共同推動的人口遷徙所造成;世界氣候和環境問題是資本世界市場膨脹的自然效應。全球化時代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和軍事的矛盾和衝突相互交織,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全球綜合治理的新秩序才能應付。

馬克思曾在1842年表達他的哲學:「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因此,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那時,哲學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體系相對的特定體系,而變成面對世界的一般哲學,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各種外部表現證明,哲學正獲得這樣的意義,哲學正變成文化的活的靈魂,哲學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學化。」

不能因為這是青年馬克思的文字,就否認它是馬克思畢生恪守的哲學觀。實際上,馬克思用詳實的外部世界的材料,用哲學體系之外其他科學成就,在不同時期著述中,不斷刻畫和充實了「面對世界的一般哲學」的外在表現、具體意義和現實性,為當今的哲學樹立了榜樣,馬克思哲學對解決全球化時代的難題大有可為。

《探索與爭鳴》人間體

聯絡員小探

xiaotanxiaosuo

轉載 | 合作 | 諮詢 | 建議

長按掃碼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索與爭鳴雜誌 的精彩文章:

話語創新催生「思想中國」
美國優先與大國責任

TAG:探索與爭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