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俗│流寓文化與雷州文化的關係

民俗│流寓文化與雷州文化的關係

流寓,指的是在異鄉日久而定居。而流寓文化,顧名思義,是指流寓者在流寓地創造的文化。

唐宋元明時期,大量漢人在雷州移民定居,極大地推動了雷州半島文化區的形成。

百姓流寓

唐代開始,以閩人為主的漢人大量移入,開發雷州半島。

唐宋以後,外地移民大量遷入雷州半島,主要來自閩南興化府、泉州府和漳州府等地。南宋時期,中原板蕩,北方兵連禍結,偏處南方的雷州半島相對穩定,移民增加,農商繁榮、交通便利,已成富庶之地。

明清時期,雷州府屬海康、徐聞和遂溪三縣,均有閩人遷入。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漁業等。

當然,移民潮也帶來了相應的漢化高潮。大批的閩潮人移民攜帶著他們的文化與宗教信仰來到雷州半島,承襲了土著的圖騰崇拜方式,將雷神作為求雨祭祀偶像膜拜禮敬。

(在三月廿七這一天,古代雷州半島漢族勞動人民敬天崇雷而形成的一種獨特雷

儺舞

這些帶有海洋文化特色的閩潮文化,對雷州百越族的俚僚僮人產生了巨大影響,大部分俚僚僮人接受移民文化而漢化,並繼續居住雷州,另一部分則遷往海南等地。以閩人為主的漢族成為雷州半島雷府民系的主體。

遷雷閩人由於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了半島先民民俗文化的陶熏,對雷祖神明頂禮膜拜,對石狗虔誠供奉。

文人流寓

在中國古代,封建帝王貶謫官員有多個目的地,不同時期發生不同變化。而嶺南(包括崖州,今海南)在唐宋時期確實是一個重要的流放地。

由於雷州在嶺南的特殊地理位置,不僅有朝廷貶官被流放雷州,流放到海南的流官也要途經此地,駐足停留。因此雷州作為流官的目的地,或是過往駐足之地,都少不了留下一些流寓士大夫文人的歷史文化足跡。

(蘇軾行蹤圖)

所以,中原王朝的貶謫官員也是雷府文化形成的重要力量。寇準、李綱、蘇軾、蘇轍、秦觀、湯顯祖等名臣賢相文豪來到雷州,體恤民情,愛護當地老百姓,並設學官,置書院,教化民風,培養青年才俊。他們成為中原文化的傳播使者與重教興學的先驅,推動了雷府文化和半島文化區的形成。

雷話出現

流人帶來的中原農耕文化,閩潮移民帶來的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閩潮文化,與土著文化交匯融合,徹底改變了唐朝以前以土著文化為主要內涵的雷府文化,漢化的雷府文化開始佔據主導地位。

明朝時期,向雷州半島的移民活動始終沒有間斷。政府推行軍屯和移民墾荒政策,刺激了大批閩人和閩潮人移民雷州半島。閩人大量湧入,帶來的一個重要文化後果是,雷話形成。

宋代之前,當地用的都是少數民族俚族的語言,此後與閩人的語言發生融合,以來自福建的閩語為基礎,吸收當地土著語言的某些成分,逐步形成了一支新方言的雷話。

對此,中山大學教授司徒尚紀指出:「雷州文化吸納多種文化淵源,其中包括土著越人的俚僚文化、移民帶來的閩潮文化,南下漢人的中原文化,以及海交、外資移入的海外文化,由上述四種文化的交流、整合,至明代,以雷州話的形成為標誌,雷州文化作為地域文化已經產生和基本定型。……雷州文化,有可能成為一個單獨的文化區,在嶺南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一席。」

從唐到明,雷州半島的居民形成了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風俗、共同的語言,從而創造了一種新的獨特的地域文化體系——以農耕文化為特色的中原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閩潮文化、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雷府文化,同時也標誌著半島文化區的形成。

無論是南遷的閩潮人,還是戴罪被貶的文人,這些流寓者都給當地文化帶來了一股清風,並逐漸沉澱下來,構成雷州半島文化的有機部分,對雷州半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GDOU文傳黨韻 的精彩文章:

用文學觸摸海洋

TAG:GDOU文傳黨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