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時期的中國,魏蜀吳三國照樣都能吊打周邊國家

三國時期的中國,魏蜀吳三國照樣都能吊打周邊國家

原標題:三國時期的中國,魏蜀吳三國照樣都能吊打周邊國家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亂世,但又是一個名將雲集、謀士如雲、雄主輩出的時代。三國故事在歷代正史、野史、演義的「宣傳」下,不僅在中國國內幾乎婦孺皆知、人人耳熟能詳,而且早已漂洋過海傳到了中國周邊多個國家。其中尤以日本為甚,由日本以三國故事為基礎改編的遊戲、文學作品數量之多,讓我們中國人都覺得有些「自愧不如」了。


三國時期的中國經過東漢末年的大動蕩,皇帝昏庸無能,外戚、宦官輪流把持朝政,朝堂一片烏煙瘴氣,官場腐敗透頂,土地兼并嚴重,民變四起。此時的東漢王朝早已名存實亡,各地軍閥割據,大漢王朝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風,西漢末年陳湯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似乎在三國時期只能是讓國人無限懷念的一句雞湯文而已。如果你這樣認為,你就大錯特錯了。咱們中國的三國時期的祖先們,在對中國周邊小國的態度和行動上,比起兩漢時期也不遜色。



東北方面,曹魏兩次征討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紀功而還。202年南匈奴歸附曹操後,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帥長,並派漢人監督。烏桓族長蹋頓與袁紹結盟,並獲得了單于的封號。官渡之戰後,曹操攻滅烏桓,並遷烏桓及漢民眾20余萬入塞。鮮卑在東漢末期由檀石槐統一,屢次入侵東漢,他死後鮮卑分裂為東部、中部及西部鮮卑。西部鮮卑軻比能重整鮮卑後兩度入侵曹魏,並響應諸葛亮攻魏。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遣刺客將他暗殺,其勢瓦解。


西部方面,當時河西諸羌和武都、陰平的羌族分別歸附曹魏及蜀漢。這兩國相互攻伐時都徵召羌族參加作戰。曹魏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對西域諸部進行有效管理。


西南方面,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軍平定南中之亂,降伏南蠻族長孟獲,並設置庲降總督管轄西南諸部,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大渡河以南的四川、雲南、貴州的廣大地區和緬甸北部部分區域。往後雖有叛變發生,但皆被平定。



東南方面,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大陸政權開始對台灣進行有效統治。


南部方面,東吳在今越南中部區域設南通日南郡,對該區域進行管理。吳國滅亡後,該區域又被統一的晉朝繼承。

從上述歷史來看,三國時期的中國大地上雖然是三個獨立的政權,但他們在對待膽敢侵犯中國的周邊國家或外族政權上的態度卻是驚人的一致:一個字,打。三個政權對外戰爭中幾乎全部勝利,不僅穩定了東漢王朝的漢族主體區域,局部區域還有所擴張,例如,當時兩漢勢力沒有達到台灣,在三國時也已納入了中國版圖。



其實,這一點也不難理解。三國時期的中國,雖然也經過了一家獨大的儒家幾百年的洗禮,但中國人的尚武精神還是很強烈的。依靠強大的文化、科技、經濟、軍事實力,加上強大的人口優勢,魏蜀吳三國的對外戰爭幾乎全部勝利。


隋唐時期的中國人的尚武精神不敢說超過三國及以前的朝代,但至少不算落後。中國的尚武精神在兩宋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趙匡胤的「重文抑武」國策在維護國家安定方面確實是良策,但也造成了軍隊士氣低下、戰鬥力不強的局面。整個兩宋時期,面對周邊的遼(契丹)、金、西夏、大理、蒙古等周邊勢力的入侵時顯得非常被動,割地賠款條約接踵而至,直至亡國。


三國,一個蕩氣迴腸的時代,一個尚武成風的時代,一個雖然國家整體分裂但一樣能打遍周邊無敵手的時代,一個名將雲集、名臣薈萃的時代。再回首滿清末年、民國時期,我們中國被周邊國家的蹂躪、欺凌,不是我們的國人不行,而是我們骨子裡那股強烈的尚武精神缺失了。經濟強大了固然能提高生活質量,但面對外族入侵,只有金銀珠寶錦綢美女是不行的,沒有一支具有強烈尚武精神的軍隊,這種安樂、富貴的生活維持不了多久。在外族入侵、欺凌的狂風下,往往稍微一吹就轟然倒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州客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您知道清明節的來源嗎?
離開了牛逼的團隊,你可能什麼也不是

TAG:九州客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