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皇權最終戰勝了相權,王朝究竟會走向何方

當皇權最終戰勝了相權,王朝究竟會走向何方

鄱陽湖,古稱彭澤,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公元1363年8月30日至1363年10月4日發生於鄱陽湖上的中世紀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水戰,以朱元璋大敗陳友諒而告終,一舉奠定了統一江南的基礎,進而為北伐,統一全國打下堅實基礎。鄱陽湖之戰的勝利可謂是朱元璋軍事生涯值得大書特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明朝,作為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漢人的王朝,其極端暴露了我們這個農耕社會的種種問題。中國的傳統統治不是依靠法律的約束而是依賴道德的束縛。當皇權沒落,群雄逐鹿之時,道德的束縛形同虛設。在這種道德的框架被打破後,無論是西晉末的「五胡亂華」時期還是唐末的藩鎮割據時期,獨立的政權毫不將皇權發在眼裡,相互傾軋碾壓。自古「藩鎮」作為獨立於中央的擁有自主權的政治體都是對於中央集權制度的嚴重威脅,然而「削藩」的代價往往只有流血犧牲。

西漢初年的晁錯,其削藩的主張嚴重威脅到諸多劉姓諸侯王的根本利益。吳王劉濞為首,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之名發動了「吳楚七國之亂」。晁錯因此被腰斬於東市,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明成祖朱棣同樣因「被削藩」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一舉成功後由「反賊」變為「正統」。朱棣的稱帝以道德標準來看是不合理的,他需要最能幫他扭轉道德輿論的方孝孺承認其皇位的合法性。然而方孝孺的拒不服從使其遭遇「誅十族」的滅頂之災。傳統的道德統治無法於亂世生存,唯有依靠法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的長治久安同樣離不開法制,要堅定的走法治道路,這才是長久之計。

明朝的滅亡,一說因為「馬爾薩斯陷阱」——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生存資料無法滿足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人口數量,多增加的人口總會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一說亡於黨爭。明太祖朱元璋借著胡惟庸一案徹底撤銷宰相這一官銜,結束了長期的皇權與相權之爭,事無巨細全部自己處理。到其四子朱棣搶奪朱允炆的皇位後,朱棣的精力明顯不像朱元璋那麼充足,所以創建了內閣這一全新的政治體制,內閣受命於皇權。正是這種「一元制」致使皇權越來越至高無上,不可動搖。內閣只是一個擺設,毫無立場可言。羅素說過「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多元化」才是順勢而為,強制性的「一元化」只會對原本的社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傷害,當傷害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永久性的傷痕。某個不經意的外界因素終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碧波蕩漾的鄱陽湖成就了大明王朝276年的福祚,而這276年間的大事小情依然對後人有所警示。大明王朝終逝去,我們依然在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李廷機:寫了123份辭職報告的明朝宰相 最後把皇帝炒了
朱元璋建立的帝國為什麼不叫吳朝,卻叫大明朝?原來大有文章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