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公眾藝術項目上海首展

「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公眾藝術項目上海首展

「菜市場」代表了最市井的景象、最日常的生活,也交織著複雜的氣味與細膩的感官記憶。當「菜市場」被賦予流行之名,並與當代藝術碰撞,是否能產生不一樣的火花?2018年4月28日至5月7日,在上海興業太古匯商業區內,一個限時開放十天的公眾藝術項目將會為這樣的命題做出解答。

作為李宇春「流行實驗室」推出的第一個公眾藝術項目,在「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中,李宇春以總監製身份攜手主辦方X分子,邀請徐震、張鼎、郭鴻蔚、何翔宇、高露迪等十位中國年輕一代頗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發起了一場以「流行」為議題的公眾藝術項目。

最生活的菜市場最出格的藝術展

有人說,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辦法,就是一頭扎進城市裡的菜市場,在這裡,更能清晰地看到普通市民的生活原貌。而對於如今大多數成長於信息爆炸時代、沉浸於虛擬生活的年輕一代而言,菜市場則代表了一種充滿懷舊感的生活記憶。它代表著觸及普羅大眾的消費主義,也包含著紛亂複雜的生活意象。在流行解構日常生活、反思並升級消費文化的當代藝術領域,「菜市場」無疑是見證藝術與日常交流對話的絕佳場域。

「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正是建立在這一「破格」的訴求之上。在為期十天的公眾藝術項目中,在上海興業太古匯將對傳統菜市場形象進行一次重新演繹。菜市場的一個個攤位將成為藝術家的工作現場,人們熟悉的日常情景轉化為一種感受力,成為理解藝術家藝術觀念的路徑。

「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公眾藝術項目為藝術進入大眾視野賦予了全新的可能。在虛擬的菜市場空間中,融合多重感官、材質和創作理念的作品交替出現,讓觀者得到沉浸式的體驗。而在這樣的體驗中,能夠重新回歸生活、審視生活,同時融入、「消費」當代藝術。

集合十位當代藝術家呈現「色香味」俱全的藝術作品

在這一場大膽有趣的藝術實驗中,總監製李宇春邀請了包括aaajiao、何翔宇、高磊、高露迪、郭鴻蔚、劉佳玉、陸平原、袁可如、徐震、張鼎在內的十位藝術家,從材質、感官、內核等數個不同側面解構了「菜市場」及其包羅的事物。

來自上海、現在居住於柏林的藝術家aaajiao(徐文愷)的創作以強烈的科技想像以及文人情懷著稱,此次出現在展覽中的《Tasteless / 沒有味道》亦將這二者融會貫通。藝術家宣稱會在作品中虛擬出一種不存在的味道,當進入空間之內,空間內錯雜的圖像給予感官的暗示與刺激會將這樣的味道變成現實。aaajiao希望籍此探討人類感官與想像的相通性,以及話術、媒介權力對受眾心理的影響。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藝術家何翔宇則在作品中改變了人們日常看待物體的方式。他的作品《200克黃金62克蛋白質》以一種頗為昂貴的方式,呈現了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蛋托。這枚以銅質材料製成、並在表面施以鎏金工藝的蛋托,將原本廉價、並且充滿工業流水線感的保護結構,轉化為一種成本昂貴的神聖形象。對於觀者來說,這樣的反差可以被視為是對生活的全新觀察角度,也用一種狡黠的方式讓人們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剩餘價值」。

藝術家高磊善於擷取生活化的對象作為創作媒材,並借用日常產品的「標準化」為元素,指涉井然有序的社會系統。他此次的裝置作品《CHEW咀嚼》利用未剝離錫紙的口香糖條與裸露的口香糖條作為素材,分別構成「咀嚼」英文單詞C、H、E、W的字樣。而藝術家在裝置中模擬的各類服務窗口排隊的結構,也賦予了作品日常而疏離的體驗感。

善於將當今社會中隨手可得的「圖像」,以顏色與形體變化將日常審美予以重塑的年輕藝術家高露迪在此次展覽中,帶來了頗具有迷惑性的裝置作品《仙境》。由模擬麵包片組成的床墊散發著陣陣奶油味,對觀者來說,從嗅覺、視覺、觸覺等多重錯位的感官刺激能夠激發出困惑而全新的感受,而這樣多維度的體驗則構成了混雜著虛擬與真實的「仙境」體驗。

在人與植物之間,音樂可否成為讓其獲得某種通感的可能?來自成都的藝術家郭鴻蔚提出了這樣的命題。與科學家合作,在雲南和貴州的兩片玉米田中,郭鴻蔚以田野實踐的方式,在田間搭建了陣列音箱為玉米播放音樂,並選擇以視頻的方式將玉米的成長全程記錄。而這樣對於玉米生長形態的改變會讓味道產生如何的變化?這正是人們希望在作品《聽音樂長大的玉米》中尋找的答案。

而作為對於植物與音樂關係的另一種解剖,年輕的藝術家劉佳玉則在裝置作品《菜市場和弦》中提出了迥然不同的可能。在這一作品中,無論是西瓜、還是香蕉,藝術家利用了農作物體內的電解質,從而讓每一件農作物都變成了新的樂器。藝術家希望在此以新媒體藝術媒介作為手段,削弱技術與日常活看似涇渭分明的距離感,重新創造人們對市井生活新的感知。

擅長用「故事」進行創作的藝術家陸平原此次將食物與故事結合。他將故事列印在可食用的糯米紙上,供觀眾購買、閱讀並品嘗。而這些故事則被掛在一隻人們熟悉的、巨大「鯊魚咬手」玩具裝置中,讓人在取閱故事的時候感受到某種幽默的焦慮。與此同時,觀者在閱讀並食用這些故事的同時,也會有被其他物體當成食物的錯位感。

年輕藝術家袁可如的創作經常在超現實的影像世界中,體現對於當下生活的思考,而此次公眾藝術項目中,她則呈現了一個擁有四個人物角色的賽博題材AVG電影遊戲《科納瑞恩—覺醒篇》。這件作品構建了一個相對複雜的虛擬賽博世界,將實拍影像和遊戲互動相結合,探索了電影觀看和體驗的可能。而四台復古遊戲機的出現,模擬了常常與菜市場相伴出現的街機和遊戲廳,及其所代表的充滿復古情懷的遊戲時光。

在創作中強調視覺與觀念並重的藝術家張鼎在此次呈現了巨型裝置作品《肉鋪》,這片長達10米的半封閉空間可謂是整場展覽最為引人注目的場景之一,在這個入口僅容一人通過的狹長空間內,藝術家延續了其對空間強大的控制力,用戲謔的方式再現了一個熟悉的購買場景——位於菜市場中心的肉鋪變成了摩登的Disco舞廳,最為原始粗暴的肉質形象與巨大的Disco球所發出的迷幻燈光交替出現,結合音樂所構成的漩渦,在這樣的奇妙場景中,讓肉鋪這樣平常的空間擁有了顛覆性的體驗。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今日的領軍人物之一,徐震一直善於在龐雜而扁平化的信息化時代,以獨特的整合能力與創造能力,塑造具有時代特徵的藝術奇觀。此番參與「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公眾藝術項目,徐震帶來的是起源於2007年的作品《恐龍食品有限公司》。藝術家將各種臘肉拼接成了一條恐龍的模樣,讓日常食材經過重新包裝、並置於全新語境。當這條烤恐龍作為雕塑裝置陳列在現場,藝術品和商品之間的邊界被徹底打破,而其作為整個菜市場的櫥窗部分,在公共空間的出現,也為觀者還原了一種熟悉並陌生的原生態菜市場景觀。

流行對話讓藝術屬於所有人

此次「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是李宇春首次以總監製的身份參與當代藝術跨界項目。與此前《流行》專輯及巡演一脈相承,「流行實驗室」延續了李宇春長久以來對「流行」的思考,也包含著她希望公眾對「流行」這個話題所進行的開放性討論:流行文化如何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更加緊密而深遠的影響,而在這樣的消費時代中,以藝術為媒介,如何能讓美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與覺知。本次展覽也是李宇春與藝術家喻紅合作、特別藝術項目「1987」對話中國藝術「八五新潮」靈魂人物、「Chris Lee X Rain Room」《雨屋》等跨界合作後,再一次用藝術的方式,探索流行邊界的「破局」之舉。

對於參與「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的藝術家徐震來說,參與這次展覽,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李宇春是代表這個時代的Icon,這次合作也正符合徐震品牌長期以來的訴求,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通過這次展覽能向大家傳遞一個訊息——藝術是屬於所有人的。」而對於藝術家張鼎來說,這次有趣的實驗則像是一次「為人民服務」的過程。正如此次公眾藝術項目的藝術顧問鄧理所說,「我們希望流行實驗室能夠讓藝術跳出小眾圈層,在社會化的層面讓藝術以流行和日常化的角度呈現,能讓藝術被更多大眾所感知,讓藝術真正流行起來。」

在李宇春的構想中,「流行實驗室」將通過發起不同的實驗項目,邀請不同行業與專長的人們來討論、思考、探尋與共建屬於當代的流行觀念,用藝術幫助大眾基礎行業進行消費升級,以流行帶動日常生活的審美革命。

「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公眾藝術項目

時間:2018年4月28日-2018年5月7日

地點:上海興業太古匯(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789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韓國「殺手機器人」實驗室遭全球激烈抵制,韓科院被完全孤立
真正的出路:重讀任正非2012實驗室講話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