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後,上班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有娃後,上班才是我們的詩和遠方。
1。
繼「陪作業」和「陪練琴」之後,第三大破壞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的事可能就是「放假」了。
曾幾何時,放假也是我們這些妙齡婦女的精神鴉片,掰著手指頭算下一次放假還有多少天。啊,我愛放假!只有美妙的假期,能讓我逃離眼前的苟且,去尋覓心中的詩和遠方!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有了孩子之後,假期才是我的苟且,上班成了詩和遠方。
每次假期第一天,早上7:00我還有點開心,期待著其樂融融的家庭親子時光,在10:00的時候我開始懷念辦公室,嫌家裡亂七八糟的瑣事太多,14:00我已經在數著秒等上班了,煩老的小的把我牽住,毫無自由可言。要是碰上寒暑假......
我主要得琢磨如何安排娃的一天,要嚴肅活潑團結向上,要寓教於樂不耽誤學習。一舉一動都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我可以餓著,但必須給娃做飯,我可以宅腐,但必須帶娃出去放風。想睡覺?想發獃?不可能的。
最重要是,還要和孩子爹同舟共濟鬥智斗勇,當能消磨時間的事都做過一遍之後,就開始想方設法把對方派去帶娃,好為自己爭取點獨立空間。
江湖上傳說「痛並快樂著」,大多數父母可能覺得最後三個語氣助詞用得恰到好處。自己生的娃,含著淚也要全身心搭進去,至於什麼「享受親子時光」啊「天倫之樂」啊,那都是給「不生不養只欣賞」的人的饋贈。天天養豬的人和偶爾吃頓紅燒蹄膀的人,起點能一樣嗎?
我經常掰著手指頭算假期還有幾天結束,好期待娃趕快滾回去上學,我趕緊滾回去上班……懷念手忙腳亂的辦公室氣氛,懷念糊塗同事惹的禍我來背鍋,懷念客戶步步緊逼把我變得躁亂,至少他們不需要我監護啊......甚至懷念每天有一段時間擠在地鐵里的酣暢淋漓,或是堵在高架上的片刻寧靜。至少能感覺到全世界彷彿只有我一個人,多麼美妙啊。啊!我愛上班!
同志快醒醒,假還沒放完。
我醒了,在這個令人越來越失望的社會,我所熱愛的工作,每隔一小段時間就要被硬生生地剝離一次,與我漸行漸遠,一個假期還剛結束沒多久,一轉眼就又來一個。
做一個小小的假設,如果規定「婦女在法定節假日可以選擇放假或不放假,選擇不放假的必須上班,而且得發三倍工資,至於選擇不上班的,後果自負」,估計很多媽媽們會堅守崗位——「不是我不想帶孩子呀,我要上班啊有什麼辦法,賺錢總是不能被苛責的」……屆時最大的可能性是:爸爸的育兒技能將得到長足進步。
2。
問題來了,千萬不能忽視爸爸們的「節假日恐懼症」。
沒發現嗎?老同學聚會啊、前同事聚餐啊、足球隊比賽啊、群友面基啊,這些能佔用大把假期時間的事,多數都是有娃的爸爸組織的。
平日里,大多數爸爸還是「五講四美」的,陪伴家人(苦逼帶娃)也是人生的一項考核指標,完成不好,有很多苦大仇深的媽媽們正在隨時準備著開炮呢,但是這個過程卻逐漸形成一門武藝。
我家娃他爹是在孩子2歲前練就這身武藝的。以前從來不做飯不勞動的孩子爹,突然變得愛買菜,愛做飯,愛收拾房間,甚至愛學習起來。跑出去買菜的時間越來越長,做飯變得精細化一進廚房就不出來,收拾房間需要戴上帽子口罩關起門來大幹特干,還把自己關在陽台上學英語......這些生活必須技能導致他無法形影不離地陪伴著娃,而且特別合理。
媽媽們則由於天然的母性以及「帶娃強迫症」,不得不硬著頭皮,一步不離地守住那個娃。有什麼辦法?這個時候就算讓我回去讀一讀高三我都可以考慮,只要有個正經的合理的理由逃離......
但是假期就大不一樣,爸爸們「逃跑計劃」做得天衣無縫。「怎麼了,平時確實沒空呀,節假日聚會當然很正常了」。
據說有些戲很足的極端爸爸,五一放的這三天假,第一天老同學聚會用掉半天,第二天校友會爬山用掉大半天,第三天聲稱渾身酸痛躺了一天,這個假期就算順利過完了,蹦蹦跳跳回歸了工作崗位。
3。
這時候,真正的博弈便開始了。
博弈的重點有二:第一是看誰下手快,第二是看誰扛得住。
下手快的人必須在做足充分準備安排各種局,然後以「非常不情願但又不能推脫」之詞,表現出「硬著頭皮去參加」的樣子,然後成功逃離了假期帶娃的捆綁。
如果兩個人都有了足夠的逃跑理由和計劃,就看誰最後扛得住了。你溜了,對得起孩子嗎?心裡捨得嗎?沒有一絲愧疚嗎?人家的娃都和爸爸媽媽一起歡天喜地,你卻自己跑出去歡天喜地?於是最先心軟最先卸下防禦最先投降認輸最先扛不住的那個,就是博弈里的loser。
這是不對的,心靈雞湯一直教育我們: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缺一不可,雖然沒說是不是必須得同時。但有些人認為:爸爸媽媽有一方帶娃就足夠了,全家窩在一起反而容易吵起來。話糙理不粗,但事物都有兩面性。
帶娃的博弈論,源遠流長,而且這種經典的「囚徒困境」,是非常高深的一種理論,得用「納什均衡定理」來解讀。
我知道,跟一個連考慮「水池同時灌水放水問題」都覺得頭疼的油膩中年來談「納什理論」是不合適的,但是這一次請相信我,這真的有效。
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我特地畫了一張圖:
這是一道「積分累計制」博弈推導。假設條件如下:
1. 爸爸和媽媽中必須有一個人帶娃,或同時帶娃;
2. 累計得分高的一方有優先選擇權;
3. 分數一樣(又都不想帶)的情況下,划拳決定;
4. 主動選擇帶娃者加分。
媽媽(Mom)和爸爸(Dad),都有兩種選擇:帶娃(Do)/不帶娃(Not do)。
帶娃1天的人,損失了1天的自由時間,但贏得了精神上的制衡權。山水有相逢,下次必能讓對方賠償1天。因此:
1. 如果媽媽選帶娃,爸爸也選帶娃,也就是兩人協同帶娃,那麼兩人的時間各-0.5天。一半一半。
2. 如果媽媽選擇不帶娃,爸爸選擇帶娃,那麼媽媽的時間損失=0,但欠了1天,因此=-1,而帶娃的爸爸損失了1天時間,但下次能賺回1天,因此=0。
3. 如果媽媽選擇帶娃,爸爸選擇不帶娃,那麼媽媽的帶娃時間-1,下次可以賺回一天,因此=0,爸爸的帶娃時間=0,但欠了1天,因此=-1。
4. 如果媽媽和爸爸都選擇不帶娃,那麼雙方的帶娃時間都為0,各欠1天,因此雙方=-1。
夫妻二人面臨這樣的選擇時,需要進行縝密的邏輯推敲。
1. 媽媽如果選擇不帶娃,得到的分值總是-1;而當她選擇帶娃時,得到的分值是-0.5或0,都高於-1,所以她的最佳選擇是帶娃。
2. 爸爸同理。
3. 所以,這套納什均衡定理的「最優點」就是「爸爸媽媽都選擇帶娃」。
那麼問題又來了,娃是怎麼想的?
娃:自從有了我,爸爸媽媽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數學!
用納什均衡定理推導出的結論「假期選擇一起帶娃才是最優選」,還不夠支撐我們心無雜念地活過整個假期,要知道,帶娃不僅需要數學,還需要哲學。
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在帶娃的哲學體系里,上面這句是入門級送分題。當爹媽久了的,還有一道送命題:
自由不是讓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怎麼理解呢?舉個小例子:
夜幕降臨,我想睡覺卻因為要帶娃而不能睡,我失去了睡覺自由。——錯誤哲學
娃睡著了,我突然不想睡了,不想睡我就可以不睡,我這才是真正獲得了自由。——正確哲學
這說明了一個道理:有娃之後,真正的自由是等娃睡覺之後......
絕對的自由在帶娃界,尤其是在假期裡帶娃,簡直是不可能的。
比如:好好一個假期,總不能辜負春光,總要帶孩子出去玩一玩吧?可我只想躺在家裡一動不動。
再比如:假期里不可避免地要帶孩子走親訪友,我最怕的是碰上一群雞血媽,一陣鋪天蓋地的關鍵詞:考試,擇校,補習,證書……我想趕快抓起兒子就跑。
哲學思辨告訴我們,想做不能做不是失去了自由,不想做卻必須得做才是失去了自由。我們這些當爹媽的正在做和將一直持續做下去的事,就是不想做卻必須得做。
談何自由?
只有在娃們上學,我們上班的好日子裡,自由才能每天寵幸我們幾小時。俗話說,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白天越瀟洒自由快樂,晚上的反差就會越大;平時越瀟洒自由快樂,放假的反差就會越大。
不用再尋找什麼詩和遠方了,有了娃之後,上班就是真正的詩和遠方。當別人帶著疲憊的身軀和睡不醒的臉無奈地去上班的時候,我們又一次滿血復活,帶上笑容,帶上祝願,送娃上學,回公司看看~
TAG:柚柚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