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歲老人去世,一生堅守傣族傳統油紙傘製作,手藝人的末路與絕響
每個人
都具有創造的潛能
再小的手藝,也有自己的價值
讓世界看見你
無限可能
來源:手藝門微信號:soyimen
圖文版權歸屬原作者,僅限交流學習
以下為圖文
機器皮影成千上萬一模一樣
做出的東西沒有魂
不像手工皮影每件都不一樣
凝結著匠人的靈氣和才華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很多時候
人們都在一味地追求快
高鐵的速度
45 秒一杯的咖啡
當天送達的快遞
甚至連學習
都有了速成班
人們迷戀速度,放縱慾望
以為節省下時間可以做更有意義的事
殊不知,早已迷轉在一環又一環的怪圈裡
不可出離
如今,我們看很多的手工藝
都是這樣
手藝之路
註定艱辛且孤獨
在張景的《尋找手藝》中
80歲的坎溫老人
用枯槁的雙手
緩慢的做出一把手工傘
並不算精緻
也不怎麼方便攜帶
但是看著看著
總能熱淚盈眶
傣族油紙傘的製作工藝有幾千年的歷史
一直以來是傣家人引以為豪的傳統手工藝之一
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傣族人認為
是佛祖憐憫傣族人歷風雨而無處躲的艱辛
教會傣族人如何做傘
因此,每年賧佛祈福時
都要供奉一把自製的油紙傘,以謝佛祖
手工傘曾經在傣族的生活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日常的避雨遮陽,歡慶時歌舞娛樂
人生禮儀、宗教習俗都用得到它
但由於更經濟、更便利、更多樣的現代雨傘的衝擊
手工紙傘的用途被局限在了宗教領域
傳統的手工油紙傘製作
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從材料的準備到最後成傘
油紙傘的製作工序有大大小小有一百多道
即便所有制傘物料都已準備齊全
一把傘的製作也要耗去
一個熟練藝人大量的時間
然而,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境內
掌握此門手藝的人不超過5個
且都是已過耄耋之年的老人
而真正在做的老人只有2個
後人里再沒有願意學這費時費力
又沒有什麼經濟回報的手藝
在張景的紀錄片《尋找手藝》中
80歲的坎溫老人是最後的一批
仍舊堅持製作手工油紙傘的手藝人
我們能看到,他每天都這樣靠牆坐著
不說話,眼睛盯著手裡的活兒
手不停地忙碌著
30個小竹片削光滑
作為支撐的傘頭上憑著感覺鋸開開口
也是30個
外面的大傘骨還要削30根竹籤
竹籤里外一層層次第埋下、串線
再巧妙地用線把傘骨綳成圓弧狀
就成了傘骨
再來是傘架的製作
也許是先前串得太緊
最後這一綳,坎溫老人綳了八次
滑脫一次,重來一次
重來一次,滑脫一次
……
一直到第八次才成功
所有這些都是憑几十年的感覺
幾年前,傣族油紙傘被媒體報導時
村子裡還有四位老人會做傘
如今,只有坎溫老人一位了
無論是否有人買,坎溫每天都這樣靠牆坐著
默默地做著他的傘
他的妻子,79歲的溫扁是他的助手
綳好骨架,再貼上紙
然後晒乾
傘的基本形狀就出來了
一把傘要經過幾十道工序
材料就是竹子、紙張、棉線
插入一根竹條,就能做成彈簧
塗上菜籽油便可防水
抹上鍋底灰和特別的植物製成的顏料
傘面變得古樸動人
導演說:
說起來也沒什麼好哭的
但是我就是每看一次
就哭一次
最後離開時
攝製組買下了
老人家中最後的5把油紙傘
那時的老人開心的像個孩子
他把所有的傘都重新整理了一遍
視頻上傳到了B站
許多網友看到傘想要買
導演興沖沖的統計了一下
一共有20多把
只是當電話打過去的時候
電話那頭說:
今年2月
坎溫老人已經去世了
最後一個做油紙傘的人也不在了
這門手藝也隨之消失了
其實,除了傣族油紙傘之外
其他油紙傘的分支
也同樣面臨著失傳的問題
滎陽油紙傘、四川油紙傘、廣西油紙傘(從左到右依次)
福州油紙傘、台灣油紙傘、百子傘(從左到右依次)
中華文化是個深不可測的詞
我們對於自己文化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古人到底留下了多少寶貴的財富
中國民間究竟蘊藏了多少智慧與手藝
不管是出自對古人們的敬仰
還是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這些即將失傳的中國老手藝
它們是什麼
又有著怎麼樣的過程
我們都應該了解一下
魯迅先生說
希望是附麗於存在的
有存在,便有希望
有希望,便是光明
我不知道每天都有
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消失
但是如果這些存在的手工藝繼續消失
我們也將談不上希望與光明
手藝門中國 ? 手藝文化傳播平台
google谷歌文化學院中國合作夥伴
在這裡看見好手藝
手藝門掌門人私人微信
- END -
※換季必備!全球2億人的收納神器,輕鬆節省70%空間
※罕見路邊—幕!連老外們都看呆了!
TAG:手藝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