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治平」|金戈鐵馬,六十一年風和雨
康熙皇帝,名為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繼位為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去世。他是我國歷史上統 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里,他的文治武功,直追漢唐,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是我國封建社會末期最傑出 的帝王。他走向豐功偉績的足跡,是十分艱難的,但他以寬猛相濟的政治手腕、高瞻遠矚的政策手段,以及為國為民的 民族氣節,終於統一安定了全國,發展恢復了社會經濟,保衛了邊疆領土,成為與俄國彼得大帝、德國路易十四一樣舉 世矚目、沖齡踐祚的「聖明之主」時代的傳奇英雄。
「三藩」原是明末農民戰爭時期由投降清朝的漢族大官僚所組成的地方割據勢力。他們因有功於清朝,故被封為藩 王,割據云南、廣東、福建,給清朝統治造成了威脅。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請告老還鄉,康熙乘機准其所 請,令其歸養遼東。吳、耿二藩頗受震動,決意謀反。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興明 討虜大將軍」,驟然發動武裝叛亂,其餘二藩亦與之呼應,燃起烽煙。 康熙首先制定了正確的兵力部署,重點打擊吳三桂。
他調令碩貸進駐荊州、常德,安定民心,遏制叛勢;然後又切 斷三藩連軍一體的通路。又令瓦爾喀奔赴四川監守雲川要隘。 阻擊叛軍進軍西北道路。他發布了征討吳三桂檄文,數罪削爵,宣稱要將叛軍「務盡根株」。但又區別對待叛軍文 武官員、將士兵卒,寬大為懷,從而瓦解分化叛軍。 康熙剿撫並用,派甘肅提督、圖海等人平定招降了王輔臣,復官加職,准其立功贖罪。在這次西北平叛中,原來地位低下的綠旗兵地位提高,清軍戰鬥力增強了。
吳三桂叛亂勢力的支翼尚之信、耿精忠二藩相繼投降清軍,因而孤掌難鳴。到1678年,叛軍龜縮於雲貴地區,稱帝 建立了割據政權。八月,吳三桂患病死去。康熙乘機督促大軍勝利前進、招撫吳軍。1861年十月末。吳世等殘餘分子被 徹底剿平。 1661年(順治十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祖國的寶島台灣。
但在清入主中原後,台灣繼續遙 奉南明政權,割據海外。康熙三年(1664),清廷派施琅率兵攻下金門、廈門,本可乘勝進軍台灣,但由於鰲拜的排擠, 施琅被免職。 而荷蘭殖民者又重新虎視眈眈,妄圖把這粒「東海上的明珠」再據為殖民地。三藩叛亂時,耿精忠以割讓漳、泉二 府為條件,勾結鄭經出兵支援福建。使「閩地半入鄭氏」。
但康熙十五年耿精忠降清,次年清軍收復漳、泉諸府,康熙 帝乘勝蕩平海逆,乃令原集舟師,攻取廈門、金門二島,迫使鄭經又逃回台灣。不久病死,其子爭奪王位,明鄭政權更 加腐敗,喪失台灣民心。 康熙帝大喜過望,認為統一時機已到,再次任用施琅為水師提督。同時,明鄭政權派人求和,表示願意稱臣。為了 維護統一,康熙同意前往招撫。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琅率水師奮戰已兩個月之久,終於勝利進駐台灣。台灣人民,「壺漿迎師,接踵而至」;七 月求和的鄭氏也「歡呼踴躍」地接受了康熙的敕詔。
不久,清廷內部對台灣的處理問題又出現了分歧,有些大臣認為對孤懸海外的台灣,放棄為上,甚至認為送給荷蘭 人算了。施琅駁斥道:台灣極其物產豐富,又是東南數省的屏蔽,如果讓於紅毛鬼,勢必會使沿海諸省受到侵略威脅, 因此,「關四省之害」,斷不可棄!關鍵時刻,康熙果斷地同意施琅建議,在台灣設台灣府及鳳山、台灣、諸羅三縣,隸 屬福建省,並派駐軍隊。這樣,台灣就在清政府統一管轄和保衛之下。其後,又下令沿海、台灣人民可展界開海,並實 行輕稅政策,4年後,「沿海之民始有起色,其船由海關給執照稽出入,南北遄行,四時獲利。」
※磁縣這個地方居然與康熙、乾隆有關
※「雍正王朝」中康熙給佟國維老花鏡究竟是什麼用意?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