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體察對方「動機」和「情緒」的能力,決定了你溝通的實力

體察對方「動機」和「情緒」的能力,決定了你溝通的實力

本篇關鍵句:

【你只聽見我說了什麼】

【卻聽不見我想說什麼】

關於溝通的技巧,大多數的老師和課程,都是在教大家如何「說」,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生活中大部分的溝通,只是「溝」,並沒有「通」。這是因為,從根源上說,我們表達自我的需求,往往比較直接、比較強烈。我們都希望被看到、被理解、被認同;

可是在溝通中,怎麼去聆聽,如何去辨別對方在說什麼,也非常重要,甚至有時候比「說」還重要。只有真正了解對方真正想要表達的,才能更好的去理解TA。

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尤其是關係比較親的人說話,要去聽出他想表達的「情緒」和「動機」,而不是他的「內容」。

◆◆◆◆◆

先舉個案例:

有對夫妻,老公下班回家的時候,老婆看到他的臉色非常難看,於是就問他:「今天是不是工作太累了啊?要不要我們一起出去吃頓飯,看場電影啊?」

這時候老公就開始解釋:「我們這個部門最近遇到一個大難題,搞得大家焦頭爛額,之後可能每天都要加班,恐怕最近都沒有時間陪你看電影了balabala……」說了一大堆;

老婆聽了也很緊張,她就問:「哎呀,那怎麼辦呀?是不是可以請那個誰誰誰來幫忙?或者你們可以試試看怎麼怎麼做啊?」

老公一聽老婆在那邊出主意,就哼了一口氣說:「對,你最厲害,咱們全部門的人,都沒你聰明!」你看,這樣再來幾句,就等著吵架了~

大家回頭再看看,你們覺得,剛才這對夫妻的那幾段對話,到底說了些什麼?

◆◆◆◆◆

如果在剛才的過程中,你所關注的重點是他們說話的「內容」,你可能會說,他們說的內容,不就是丈夫的部門遇到了難題,然後老婆在那邊幫忙出主意,結果丈夫不領情……不就是在說這些嗎?

那如果請你換一個角度,不要聽他們說話的內容,請你去聽他們說話的「動機」跟「情緒」……注意,是動機跟情緒,說什麼不重要,然後再看一遍這段對話,看看有沒有什麼不一樣:

有對夫妻,老公下班回家的時候,老婆看到他臉色非常難看,於是就問說:「今天是不是工作太累了啊?要不要我們一起出去吃頓飯,看場電影啊?」

·試想一下,老婆說這些話的時候,她的「動機」和「情緒」是什麼?是看老公心情不好,所以提點建議,想讓老公輕鬆一點。至於是不是真的要去吃飯看電影,這根本就不是重點。

於是老公就開始解釋說:「我們這個部門最近遇到一個大難題,搞得大家焦頭爛額,之後可能每天都要加班,恐怕最近都沒有時間陪你看電影了balabala……」說了一大堆;

·這時候老公說這些話,他的「動機」和「情緒」是什麼?

·他是因為自己實在沒什麼心情陪老婆去看電影,可是又怕老婆誤會,所以他在那邊解釋一大堆,主要是為了想讓老婆知道,為什麼我現在沒有辦法好好陪你,因為他並沒有理解,老婆是出於對他的關心。至於那些工作上的難題要怎麼解決,這根本不是重點,對吧?

然後老婆聽了也很緊張,她就問:「哎呀,那怎麼辦呀?是不是可以請那個誰誰誰來幫忙?或者你們可以試試看怎麼怎麼做啊?」

·這時候老婆說這些話,她的「動機」和「情緒」是什麼?是因為看到老公一口氣說了這麼多苦惱,所以很著急,很緊張,為老公擔心。於是心急之下,就連忙出了一堆點子,也不管那些點子能不能用。·

·她主要就是心急之下,一時管不住嘴。至於所說的那些點子,最後老公到底要不要採用,這根本就不是重點。

最後一步,老公一聽老婆在那邊出主意,就哼了一口氣:「對,你最厲害,我們全部門的人,都沒你聰明!」

邏輯清楚了吧,這兩個人為什麼吵架?如果我們聽他們說話的時候,更多的是聽他們說話的動機與情緒,就會發現,其實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好吵的嘛!

他們所有的動機,都是來自於「因為我看你難過,所以我提出邀請」,「因為我怕你誤會,所以我想解釋」,「因為我很著急,所以我給了一堆不靠譜的建議」。

他們之間,真正在交流的,其實應該是動機,應該是情緒。但結果,很遺憾的是,他們聽到的,卻只是對方說話的內容。而內容,在親密關係的溝通中,卻是最不重要的部分。

◆◆◆◆◆

就好像,我們總是抱怨父母催婚,催我們找對象。當我們聽到媽媽說:「你都幾歲了,還不趕緊去找個對象,別再挑,老了就沒人要了!」這內容一聽就讓人心情很不好,沒被氣死都不錯了,一般都直接怒火上來,母女開干!

但如果,我們現在聽的不是內容,而是動機跟情緒,這時候,老媽說的是什麼呢?你會發現,其實老媽想表達的是:「我很關心你,我希望你可以找到一個人照顧你,我在為你緊張,我希望你幸福。」

在這裡,我們不去評價老媽說的對不對,也不會真的逼自己趕緊去找個對象,只是讓大家明白,如果在老媽嘮嘮叨叨的時候,你聽到的主要是她的「動機跟情緒」,那麼我們至少不會生氣,更不會翻臉、吵架。

其實我們都知道,一般最容易起衝突和吵架的對象,都是身邊人,就是那些關係跟我們最親近的父母、伴侶、朋友。

為什麼越親近的人越容易起衝突?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因為關係越近的人,他們說話的時候,動機跟情緒往往比內容更重要。

可惜的是,我們平常在聽人家說話時,往往練習的主要是看重「你說了什麼內容」;而背後的動機和情緒,實際上能提供的信息更多;

所以說,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一個懂得體察他人的人、一個高情商的人,是能聽得懂動機與情緒的人。

◆◆◆◆◆

最後分享一個我個人的親身案例,給大家一點小小的思考,練習一下今天的這個內容:

兩個月前,有一段時期的工作量非常大,有很多瑣碎繁雜的事情要對接,常常加班,周末也沒有休息,心情非常不好,累計了很多壞情緒。剛好有一天,大學的死黨給我打電話,我就趁機跟他吐了一大堆苦水,說我手上的事情太多啦,每天忙不完的工作,各種事情要對接,心裡很鬱悶……

結果,他聽完,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你知道是什麼嗎?

他跟我說,「舒呀,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呢?」

老實說,當時我一聽,內心是非常生氣的。我心想:「所以怎麼樣?你的意思是我工作這麼多?是我自找的嗎?還是說我其實可以不用這麼忙,這些事我都可以不用管咯?」

身為朋友,拜託,我在跟你吐苦水哎,你說的這是什麼話!當然,作為朋友,我當時也沒有真的跟他生氣,但後續你來我往聊的幾句話,我已經更鬱悶了,沒說幾句就掛了電話。

如果讓你來分析這個案例,想一想,在剛才我們這段對話中,不去聽內容,光聽動機跟情緒,我們彼此真正在說的其實是什麼

歡迎留言探討!

THANK YO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路有心 的精彩文章:

TAG:一路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