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德國和被「低估」的中國
文/A君
編輯/Celia
一個在德國留學四年的中國留學生眼裡的德國和中國。
大部分中國人都會對德國有著一些類似「Klische」(德語翻譯為傳統偏見)的想法:類似德國人在青島殖民期間修的下水管道能用七八十年,然後還能在附近二十米處找到零件;再或者德國人從來不會遲到,他們做什麼都想被編輯好的程序,「In Ordnung」這似乎是一部分中國的所知道的傳播比較廣泛,並且能反映德國人性格的短句,意譯過來可以說都在計劃中,或者說沒出什麼岔子。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說德國被我們高估了呢?
我自己總結了幾點原因,僅供大家思考:
1.被高估的「參照物」
其實德國一直以來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找來的參照物,用來不斷提醒我們並沒有悠久歷史的職業紀律系統,我們需要去學習德國人的守時守紀,但是你如果去問一個懷此偏見的中國人,你問他你從哪知道的這些關於德國人的美好品格?你和他們一起工作過?你在德國生活過?我想他們準會不知所言。
這就是我們的錯誤的偏見,什麼是偏見呢?偏見主要來自於你的主觀判斷不以客觀事物為基礎,做出了或高或低的評價而歪曲了客觀主體,比如我們說中國人都勤勞,猶太人都聰明,儘管都是讚美各個民族的偏見,但只要是偏見,就不是完全正確的。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我在德國從本科到研究生已經有四個年頭,和我相識的德國年輕人,我不能說每個人都沒有時間觀念,但是我能說他們幾乎沒有做到過像我們傳說中德國人那樣的分秒不差,事實上他們上課或多或少遲到15分鐘都是家常便飯,甚至有時上課累了也會主動向老師索要休息。但是我認識很多老人,他們如若和你約定一個時間,一般都不會遲到。我剛來德國和一位老人的談話至今記憶猶新:德國的年輕人早都丟掉了德國人的傳統。
就我們這代年輕人來看,我覺得大家沒有絲毫比德國年輕人差的地方,大家大都講秩序,有時間觀念,所以我覺得這點上來我我們中國人被低估了,德國人被高估了。
2. 被高估的「高福利」
其實也不止是德國被我們中國人認為福利好,整個西歐以及北歐的大部分國家都被我們認為福利好,人民生活很幸福,政府從每個公民的出生就負責到墳墓,想怎麼生孩子就怎麼生孩子,生的越多政府補助越多,諸如此類。
但我只能說理論上如此。為什麼呢?我們辯證得看待這個問題,高福利的對立面就是高稅收,高稅收的對立面就是收入的均等化,均等化帶來的惡果就是社會會失去部分的創新力,因為越是社會精英,他們追求的越是與平庸階層的極大差距,比如美國和中國,我知道這樣會讓我們的社會貧富差距變大,但是換個相反,人類至今的很多偉大創新難道是由普通人創造?德國的西門子,大眾,賓士之類的百年名企難道真正是德國的國民企業?並非如此,比如大眾,它不斷在被德國社會職業,為什麼工作機會都移到了墨西哥或者亞洲?為什麼篩選員工的條件越來越苛刻?答案我們都清楚,這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全球化造福了所有資本家,但給德國的普通勞動者帶來的只有失業。
說回正題:高福利。不可否認的是德國福利很棒,一卡通的醫療制度,完善的勞動保護機制,甚至還有我們中國人想都想不到異地補貼,德語叫「PandernPartner」,意思是說如若夫妻互相之間不在一處工作,公司有義務補貼交通費用。諸如此類我們認為很人性化的福利不勝枚舉。但我想闡述的是高福利是否能使社會達到高滿意度,根據近幾年來看到的事實,我想答案顯而易見:很困難。
右翼民粹政黨Alternativ für Deutschland簡稱AfD,這是一個這幾年來在德國大行其道的右翼政黨,它的出現讓很多人看見德國社會由來已久的階級矛盾終於爆發出來,讓人吃驚的是它的支持者除了年輕人以及低收入者之外,很多社會精英也加入進來,大家對社會的不滿度越發嚴重,加上難民問題的雙重困擾,德國公民的心理測試報告已經顯示,大部分德國人處於悲觀狀態,也可以說這個社會的活力在不斷下降。
為什麼高福利在德國越來越難以帶來高滿足感,我們不去探討這個問題,我只是想以我的觀點告訴大家,每個社會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反過來看中國,福利不是很高,但是我們每個人都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會有很幸福的生活,這在很多德國人看來都是難以置信的,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中國更適合去奮鬥,這像極了二戰後的德國,但如今的德國已然活力不在了。
綜上所述,我希望以我自己的一些對德國生活的個人體會,能給大家闡述一個道理:去客觀理智的看待我們的國家,不要艷羨別人西方國家,因為它們也有很多問題。多去你發現我們自己國家優越之處,目的並非為了尋找所謂的民族自尊感,而是讓我們對我們生活的國家懷有一份客觀的認識,我想這就是我這篇小文的目的了。
TAG:domi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