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備臨終託孤時說「君可自取」,難道真的是試探諸葛亮嗎?

劉備臨終託孤時說「君可自取」,難道真的是試探諸葛亮嗎?

自從劉備敗走白帝城之後,便一病不起。到了公元233年的春天,劉備已經生命垂危,於是他找來了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交代後事,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

而關於白帝城託孤,最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那番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番話歷來眾說紛紜,有說這是劉備為了試探諸葛亮而故意說破的,甚至有人認為在帳後還隱藏了刀斧手,只要諸葛亮稍有異心,便當場誅殺。所以有了所謂的「試探論」、「陰謀論」。

其實,以上提到的兩種說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劉備說出那番話不是出於真心。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想敲山震虎,讓諸葛亮不敢生有異心,從而保證劉家天下。

其實,這種揣度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卻經不起推敲。

首先,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之情,已經到了兩無猜忌的地步了,劉備對於諸葛亮可以說是絕對的信任。以至於劉備才會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而諸葛亮又是絕頂聰明的人,即使劉備真有這種小心思,諸葛亮肯定十分清楚,對於一心向漢的諸葛亮來說,那是十分傷他的心的,因為這是對他極大的侮辱。

假如這是試探的話,那麼作為諸葛亮,即使真有心篡漢,那麼他也不會就在劉備面前表示出來,而很顯然諸葛亮是沒有二心的。所以,不管他是否真的想代劉禪成為君主,劉備的這個試探都是多此一舉。

再說,如果劉備真的藏有刀斧手在帳後的話,那就更是荒謬至極了。試想,諸葛亮作為蜀國第一謀士,倘若他真有二心,將他殺害了,又有誰能夠代替他將蜀國事業發展下去。

要知道,此時蜀國的宛如一個爛攤子,沒有諸葛亮,蜀國遲早是要滅亡的。

劉備作為一個胸懷天下、韜光養晦的英雄,自然不會看不到這一點的,所以,這種說法也是以小人之心,度英雄之腹了。

那麼,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那番話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1.為了天下,而不是劉家產業。或許很多人會懷疑劉備真有那麼高尚、那麼無私嗎?其實,私心當然是有的。不過在經歷了慘敗之後,劉備深知劉氏產業要是少了諸葛亮,幾乎是分分鐘完蛋。

蜀國自從關羽敗走麥城到劉備敗於夷陵之戰,可以說蜀國國力已經到了彈指可破的地步了。大將光羽、張飛遇難,到後來孟達、黃權投奔魏國,以及荊州、南中三郡的丟失。蜀國幾乎是瀕臨滅國,正如諸葛亮所說的:「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而劉禪又不是一個十分值得輔佐的君主,倘若真的讓他獨立執政,恐怕很多事情都應付不過來。所以,這也是劉備痛定思痛後的大徹大悟,只要能安天下之民,其實即使讓諸葛亮來當蜀國君主也是無妨的。

這樣的情況和陶謙、劉表臨終前青黃不接是非常相似的,當然有些許無奈!但應該指出,這絕對是出於真心的!

2.為了鞏固諸葛亮的地位。這一點很重要,在諸葛亮剛剛入劉備帳下的時候,關張二人就表示過不滿,直到後來看到了諸葛亮的卓越的軍事才能之後,他們才心服口服。

其實,關張二人的意見就代表了劉備眾多手下的意見。而由於劉備是在荊州起家的,而後來在益州紮根,益州向來不待見從荊州來的「東來客」。因此,劉備集團內部就存在著荊州和益州兩股勢力,儘管不會明著爭權奪利,但是背後權力的傾軋在所難免。

劉備深知這種局面難以改變,所以就常常互相牽制、互相平衡。而諸葛亮就是屬於荊州舊部、而李嚴則屬於益州新部。在臨終託孤的時候,也是將二人一同召來。很顯然,劉備對於諸葛亮的才能是絕對肯定的,而且對於諸葛亮他也是寄託了厚望,所以,才會當著眾人的面說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

這是在給諸葛亮樹立威望,以便於日後諸葛亮輔佐劉禪管理國家。

當然,安排李嚴作為諸葛亮的副手絕不是為了牽制他,這只是劉備給諸葛亮找的一個最佳助手而已(劉備是這麼認為的)。劉備後面還說到「君可自取」,這足以看出諸葛亮的絕對信任。

當然,作為忠心耿耿的諸葛亮自然是感激涕淋,所以發誓要將畢生精力都用來經營劉家產業。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3.肯定諸葛亮的北伐戰略。由劉備向東吳興討的夷陵之戰,是積極防禦的成功案例,但是其實是很草率的,諸葛亮就不同意在這個時候討伐東吳。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早就做出了戰略規劃,先北伐,將曹軍攻破,因為曹軍實在強大。對於東吳,慢慢再來也沒有關係。所以劉備臨終的時候說他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也是對他原先的戰略的肯定,以便自己西歸之後,諸葛亮能夠挽狂瀾於既倒。

所以,很顯然,那些所謂的陰謀論、試探論是站不住腳的,那隻不過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中有你 的精彩文章:

曹操一生對不起的人實在太多,但唯獨不包括漢獻帝
你這樣作死,如果不被砍頭都對不起觀眾

TAG:史中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