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5歲男孩兩次自殺,只因母親一句話!有多少父母不知道如何愛孩子

15歲男孩兩次自殺,只因母親一句話!有多少父母不知道如何愛孩子

GIF

作者:豆媽

來源:豆芽媽媽(mumdouya)

「媽媽,當你看到這些字的時候,我已經不在了。我知道,我這樣做真的很自私,你養育了我這麼多年,到頭來一場空……你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只要是我想要的,只要是對我成長無害的,不管有多貴,你都會買下,從不心疼錢……」

(楠楠的遺書)

這是杭州一名15歲的初二學生楠楠(化名)寫給母親的遺書。去年2月,他因瑣事與母親發生口角後,曾從三樓縱身一躍,腳踝粉碎性骨折,自殺未遂。

今年3月初,在家人「哄騙」下,楠楠來到樹蘭(杭州)醫院精神衛生科就診,住院治療。3月14日,他向護士要了筆和紙。當天夜裡,在康復治療室,這封遺書被意外發現。

一個好好的大男孩,為什麼要連續自殺呢?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1

一句「你好給我去死了」,讓他刻骨銘心

楠楠說,早在小學五、六年級時,他就有了輕生的念頭,只是一直沒有勇氣獨自離開這個世界。

去年暑假,媽媽一句「你好給我去死了」,讓他刻骨銘心。他在遺書里寫道:

「你也許是氣話,但那個時候我真的心痛地說不出話來。」

不過,這只是導致楠楠自殺的一個導火索。多年以來,媽媽對他嚴苛的教育,才是楠楠精神抑鬱、陷入絕望的根本原因!

從小到大,楠楠都是一個聰明、上進、乖巧的孩子。在媽媽的嚴格要求下,他的學習成績從年紀400名逐步上升到了200名,最好的一次躋身了年紀50名,班級前三名。

然而,他的努力和成績從來都沒有得到過媽媽的肯定。由於出生在農村,媽媽想讓他考上大學出人頭地,一直逼他更努力、更優秀。

他說「我每次考了好成績,媽媽都不滿意,更不會給我任何獎勵。媽媽只會說一句話,就是『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下次應該考得更好』。」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可是,很多父母只記得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卻忘了關心他飛得累不累。

父母以為對孩子高要求,是愛孩子,鞭策他做得更好,但其實,卻在無形中給孩子的綁上了沉重的枷鎖。

就像楠楠,長期生活在母親的重壓下,出現了明顯的厭學情緒——不願讀書,不願和人交流,總是躲著同學,把手機遊戲當成自己逃避現實的工具,最終,患上了抑鬱症,想草草結束自己的生命。

2

悲劇屢屢上演,父母們到底錯在哪裡?

還記得今年年初,北大畢業生王猛(化名)拉黑父母6年,並寫萬字書信控訴父母的新聞嗎?

他的文字里,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衝突」和「炫耀」。父母的過度控制以及缺乏親情,讓他心理自卑,性格弱點眾多,人際交往存在障礙。

在王猛的父母眼中,孩子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人,而是他們精心打造的一個「成功作品」;但對於王猛來講,父母對他長達30年的壓抑和控制,卻是他一生難以擺脫的噩夢!

其實,王猛與父母斷絕往來,已經是一種相對柔和的處理方式了。浙江金華曾發生的一起弒母案,真的是觸目驚心!

一天,浙江省金華四中高二學生徐力,吃過中飯後,看了會兒電視。

他的媽媽下班回家,看到兒子正在看電視,忍不住吼了一句「前三名都考不進,還有臉看電視!」

媽媽還威脅他,「我告訴你,我不會給你第二次考大學的機會,你要考不上大學,我就打斷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也沒關係!」

因不滿媽媽對他的嚴格管束,徐力心裡特別憋屈,想出去喘口氣,沒想到剛走出家門口,他看到鞋柜上有一個榔頭,突然失去了理智,用鐵榔頭向媽媽的後腦勺猛擊,直接導致媽媽死亡。

近年來,孩子跳樓或者弒父(母)案一次又一次地上演,我們給孩子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表示:每個最終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他們感受到的並不是父母的「愛太多」,而是清一色地感受到「愛太少」。

正是因為獲得的愛太少,他們的內心是灰暗、絕望、怨憤的。

一個好的家庭,父母會向孩子表達對他的愛,讓他感到他是獨一無二的、被人珍視的。即使他犯錯了,也不會被父母拋棄,有著滿滿的安全感。

而一個不好的家庭,會把愛藏起來,甚至是缺乏愛。父母對孩子粗暴冷漠、控制欲強,孩子的內心千瘡百孔,缺乏安全感,親子關係疏遠。

3

我們的孩子,其實並不屬於我們

知乎上有網友提問,「不愛父母,正常嗎」?他說:

「父母人還可以的,對我沒什麼不好,小時候也沒怎麼打罵。

只是從小跟父母沒有太多溝通,他們應該也沒覺得需要溝通什麼。如果我有時候說起什麼成長中遇到的想到的或什麼想法,他們也不會重視,甚至會覺得好笑。

唯一注重的是成績,會拿我和其他人家的孩子攀比,成績好就覺得有面子。不好的話就會說『看誰誰多聰明學習多好』之類的。」

有太多的父母,把孩子當成和別人攀比的工具,或是拿出去炫耀的東西。這種行為往往傷害了孩子,讓孩子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更不懂得如何去愛父母、愛別人。

原本我們以為自己是無條件愛孩子的,可是,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加了很多條件。

孩子也會敏感地洞察到,父母真正愛的是一個聽話、懂事、優秀的孩子,而不是孩子本身。

英國詩人紀伯倫曾寫道,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既不是把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孩子,也不是放任他自由生長,而是,幫助孩子去發掘自己的潛能、認知自己的喜好、規劃自己的未來,讓他擁有選擇人生的權利和能力。

最後,我想借用海桑的一首詩來結尾:

《給我的孩子——海桑》(節選)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卻仍不準備獻給你我的一生

這是我的固執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你不是我的財富,不是的

如果你一定是財富

那你是時間的財富,是未來的財富

你如此寶貴,我怎能佔為己有

一直以來,我都不願意承認

其實在生命的意義上我們都是奇蹟

就像未來不會比現在更重要

你我也只能是對方人生的某個部分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你甚至不是我的孩子,我是說

當神明通過我將一口生氣傳遞給你

我想我願我又怎能做你一生的保護神

總有一天,我將成為一種無用的東西

我看著你看著你,卻無能為力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我愛你,僅此而已

然而我愛你多些

就像我父親愛我多些

事情只能如此

你做到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了么?留言告訴小鹿吧~

錄取啦

下方查看歷史文章

感謝您抽出·來閱讀此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錄取啦 的精彩文章:

TAG:錄取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