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弗洛伊德論人及文明

弗洛伊德論人及文明

著名哲學家卡爾納普在《使用物理語言的心理學》一文中這樣描寫弗洛伊德:「任何一個論點,危及一種謬見的崇高地位,要求我們拋棄一種同尊嚴和偉大相關的觀念,就始終都會遇到這樣的阻力(感情阻力)。」「由於弗洛伊德工作的結果,可以用來以因果關係解釋人們思想和行動的因素就確定在人們下身最隱密的深處。」 (《邏輯經驗主義》 下卷 第478頁)

高宣揚先生在《弗洛伊德傳》中說:「在近百年的人類歷史上,至少有三個猶太人對人類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這三個人就是馬克思,愛因斯坦和弗羅伊德」(《弗洛伊德傳》 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第1頁)。

弗洛伊德(1856---1939)於1856年5月6日誕生在奧地利摩拉維亞省弗賴堡小鎮,1939年9月23日逝世於英國倫敦。他出生於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中,這個家庭事業發展順利,終於遷居維也納,這為弗羅伊德受到良好教育創造了條件。1873年他進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從事神經生理學研究並開始行醫,後轉為進行精神病心理學的研究。所以,他屬於現代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學派,他說:「精神分析是一種研究方法,一種並無偏頗的工具,這正如微積分一樣。假如一位物理學家運用微積分發現一定時間之後地球將被毀滅,我們絕不會由此將地球毀滅的趨勢歸罪於微積分並禁止使用它。」(《論文明》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0版 第35頁)。

弗洛伊德提出了兩種從事心理精神分析方法:第一,舒泄法。他與布勞伊爾合作並在法國醫生夏爾科的啟發下,對癔症進行研究。他指出每個人都蘊藏著一些必須尋找出路的心理能量,當它們受壓抑時就會產生厭惡感,尤其是遭遇性壓抑時會產生癔症。可以採取催眠暗示,談出發泄,消除這種病態。他說:「當我們能使患者把激發的事件及其所伴發的情感清楚地回憶起來。並且患者儘可能詳細地描述這個事件,而且能用言語表述這種感情時,則每一個癔症就會立刻和永久消失。」(《弗洛伊德文集》《癔症研究》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第24頁)。第二,自由聯想法。它通過使患者逐漸回想促使衝突發展的軼事,通過對抑制情緒的自由承認和解脫使心理衝突終止,健康恢復。這裡催眠,暗示,舒泄依然起很大作用。

馬克思的出發點是人,弗洛伊德的出發點也是人。但研究的方法和對人的理解頗不同。這兩個猶太人的貢獻有很大區別。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說,唯物史觀出發點是個人,個人實踐決定人的本質,所以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弗洛伊德卻認為人的本質是意識,特別是無意識是人最深層的結構,因此無意識非理性的人才能體現人的本質,它是精神分析的出發點。

弗洛伊德關於人的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研究意識,他將意識分為三個系統,無意識、下意識或前意識、意識。這三個系統各有不同特點,在整個心理活動中起著不同作用。無意識系統是心理分析的基礎,它是人的生物本能,慾望的儲藏庫。弗洛伊德指出,所謂慾望的源泉應當理解為在身體的某個器官的肉體過程,這個過程在未來精神生活中就以慾望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本能慾望具有強烈的心理能量,它們總是為自己尋找出路,而且不受客觀現實環境調節。無意識實際上就是人的本能,它服從快樂原則,性慾是其核心。

下意識或前意識系統。這個系統我們在經驗中都可感覺到,但要說清楚並不容易。弗洛伊德認為它是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的邊緣部分,它內在包含無意識衝動,情感和慾望,它極易闖入或轉移到意識中去。因而,弗洛伊德認為,下意識系統在整個心理活動中應起到檢查者作用,成為無意識的壓抑力,防止無意識闖入意識系統,成為它的壓抑力,保證它適合本能。在前意識中,也包含由道德良心和個人理想,它們構成一道心理防線。防止滾滾沸騰的慾望不受限制。

意識系統是心理結構的最高層次。用歐洲人對人的傳統看法,人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意識使人的獸性一面克服了,天使一面發揚光大。意識把人和動物真正區別開來了。弗洛伊德認為意識系統使人本能的追求快樂原則,主要是性慾的滿足服從於現實原則,即不能使人無限制的滿足追求快樂的慾望,就像酗酒過度必然頭痛,性慾過度必然影響健康,說不定還染上性病。所以,意識使我們過一種文明的,有道德生活。

在後期,弗洛伊德將其意識論改造成一種個性論。他認為人的個性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這三個層次構成的。本我是一個最原始的無意識結構,它是赤裸裸的肉體,它的慾望本能所構成,這慾望就像沸騰的熱水,並不顧外界條件尋求滿足。自我是一個意識結構,它是與外部世界相接觸,處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它與本我不同,並不遵循快樂原則,而是遵循現實原則,根據外部世界的條件行事,調節外部世界與本我慾望衝突。超我是父母和師長的指示所形成的結構,兒童通過模仿,仿效,自居(Identification)把父母師長作為楷模,在這裡起作用的是道德原則。人們的良知、正義感、羞恥感、犯罪感、懺悔都是道德意識的表現。弗洛伊德說,在正常情況下,這三種結構是處於相對平衡中,而在精神病態的場合,這種平衡就受到破壞。

弗洛伊德善於運用古希臘羅馬美麗神話傳說來說明他的心理分析概念。例如,戀母情結( Edipus complex)和自戀情結(Narcissus complex)。戀母情結得從嬰兒性慾說起,他說人從嬰兒起就有追求快樂的活動。即使到了幼兒和少年,一般男孩親近母親,女孩親近父親。他是用古希臘神話斯芬克斯之謎來說明戀母情結的。傳說奧狄普斯是原忒拜城國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所生的兒子。神示說他將來要犯殺父娶母的大罪。因此,當他生下不久,他的父母就用鐵釘剌穿了他的雙腳,再用皮帶捆起來,命令牧羊人把他丟棄到野外。他們猜想他不是餓死,就是被野獸吃掉,這樣神示就不會應驗了。但是執行這個命令的牧羊人卻把這個棄兒交給了鄰國科任托斯國王的牧羊人,牧羊人把這個棄兒交給了他的主人科任托斯國王波呂玻斯與王后墨洛珀,他們把這個棄兒視為己出,撫養成人。

奧狄普斯長大成人後,有人對他說他不是國王的兒子,他就到阿波羅神廟中去請求神示,從神示中他得知將來要犯殺父娶母之罪,出於對科任托斯國王與王后之愛,他不敢回到他們身旁。於是就取道前往忒拜城。在途中遇到一輛車子,裡面坐著一位老人,侍從們要他讓路,他一氣之下殺了這位老人及侍從,他不知此老人即生父拉伊俄斯。

奧狄普斯走近忒拜城。這時一個名叫斯芬克斯的怪物正在危害人民。他是獅身人面女妖。傳說天后赫拉為懲罰忒拜人,令他坐在懸崖上,向過路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動物早晨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兩隻腳走路,晚上用三隻腳走路?凡答錯了,就把他吃掉。奧狄普斯答這是人,於是斯芬克斯跳崖而死。

國王實踐他預先的承諾將自己姐姐,前王后伊俄卡斯忒嫁給了奧狄普斯,並生了兩個孩子,他不知妻子就是自已母親。後真相暴露,他母親羞愧自殺而死,奧狄普斯弄瞎了眼睛,由兒子安提戈涅和伊斯墨涅領著走出國境,到處流浪。弗洛伊德通過這個神話故事,不僅向世人提出了什麼是人的問題,而且說明人的情慾,戀母情節如何造成了人間悲劇。

自戀情節說的是自我迷戀的心理現象。這是一種減輕情慾向外傾注的傾向,這也來源於希臘神話故事。Narcissus是一位美少年,因找不到在森林中發出美妙動人歌聲的美女,但卻找到一個水潭,在清澈的水面上他希望能看到心愛的人,但卻看到自己美麗的身影,他強烈迷戀自己,最後焦瘁而死,變成了美麗芬香的水仙花,Narcissus即水仙花之意。

弗洛伊德著有《論文明》一書。他對文明的起源和本質做了論述,這得從里比多(Libido)談起,里比多是不成熟的本能衝動,是慾望本能的力量。但是慾望本能可以無止境的發揮。慾望總是希望發泄,特別是性慾,擴大來說是尋求快樂的慾望人皆有之,但它必須受到節制,壓抑,移情,升華。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創作可看里比多的移情,升華。他又說:「看起來每一種文明都必須以對本能的強制和否定為基礎;甚至看來不能確認,一旦壓制終止,人類多數是否會準備去做那些為獲取財富所必須的工作。我認為,人們必須重視如下事實:所有人表現出破壞性的,因而是反社會的反文明的傾向,對絕大多數而言,這些傾向十分強大,足以決定他們在人類社會中地位。」(《論文明》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0年版 第3頁)。

弗洛伊德講的文明是壓抑性文明,這種文明都是壓抑里比多之結果,或者是它的移情或升華,尤其是文學、藝術、宗教、道德莫不如此。「文明制定了戒律:人們不得殺死他憎恨的鄰居或擋了他的道的人或覬覦其財產的人,這樣規定顯然是為了人類共同生存的利益,如果不這樣人類的共同生活將變得不可能。」(同上 第39頁)

弗洛伊德在心理學、哲學、宗教、社會學、美學、倫理學各方面都做出了貢獻,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他的許多後繼者發展了他的學說。例如,瑞士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家榮格提出了心理分析學;奧地利的阿德勒提出個性心理學;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哲學家拉康和福柯運用無意識等理論研究了語言學諸多問題。

特別應該提出的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發展了弗洛伊德關於人和文明的理論。精神分析學派的馬克思主義者弗洛姆企圖將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結合起來,認為馬克思注意了人的社會性方面,忽視了人的心理方面。他在《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一書中對人的本性,人的異化,人的解放作了探討。他還藉助於社會性格概念,對歷史唯物主義做了修正,他認為經濟基礎並不能直接決定上層建築,而是通過社會性格為中介決定上層建築的。

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將弗洛伊德性慾擴大加深為愛欲,他的《愛欲與文明》一書的副標題是對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他指出,弗洛伊德只超越了快樂原則,提出現實原則,創造了一種壓抑文明。在發達工業社會,現實原則的壓抑文明造成人的異化,我們應超越現實原則,創造無壓抑文明,實現人的解放。他說:「弗洛伊德理論中的人的概念是對西方文明的最無可辯駁的控告。」(《愛欲與文明》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7年版 第3頁)但僅僅停留在此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建立一種非壓抑文明,在更高階段上重建快樂原則,使感性、美、真、藝術與自由融為一體。馬爾庫塞在這裡運用了康德的審美是感性的解放,自由的真正實現思想。是否有烏托邦成分值得探討。

作者簡介:王守昌,安徽蕪湖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曾任教於山東大學哲學系,湘潭大學哲學系。1984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1987年美國波士頓學院訪問教授。1996年去美國亞歷桑那訪問教學。現任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致公黨廣東省委員會副主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監察廳特邀監察員。

來源:wangshch_6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833120645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平台觀點。

世界大語文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勇氣到底是誰給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讀書筆記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