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意志意識形態》筆記

《德意志意識形態》筆記

這部著作寫於1845-1846年間,是馬恩繼《神聖家族》後的另一合寫著作,包含著兩個人理論共同點,其中選集節選部分主要是批判費爾巴哈的,其批判費爾巴哈的目的是要說明連當時德國算是較為先進的理論,都存在著落後性,並藉此重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經典觀點)。

在1842到1845年的德國,思想的更替如戰場一樣,德國之前一直秉持的絕對精神也隨著資本競爭的發展不斷演化著,不過這種演化到底是因為什麼?馬恩後面一直在說明原因,並藉此闡述了源頭的唯物性。馬恩認為,德國之前的批判都是紙上談兵,因為落實不了的言論,充其量也只是動動嘴皮子。青年和老年的黑格爾派都認同絕對精神的統治,但是他們後來所引起的哲學的批判僅僅是反對「語言中的詞句」而鬥爭或者說是爭辯,並無實際功用,缺少理論和現實之間連接的橋樑,無論辯稱作解釋還是批判,僅僅也是思辨上的,對現實則是漠不關心的。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類的歷史前提是人,人的勞動形成的物質生活進程就是人類歷史,同動物的不相同,這裡並不是要排斥動物的歷史,但人類的歷史只包含人類相關的部分,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現實。馬恩在這裡討論人的起點問題:「個人是什麼樣的,這取決於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說明人的存在與發展跟環境相關,其中生產就是人們之間基本的交往方式,從而構成相關的環境。

我們常識中的社會形態,馬恩在隨後用分工解釋了所有制形式的構成,馬恩在這裡分的所有制形式為:1,部落所有制;2,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 ;3,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

在這篇文章中重要的一個論點就是:「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馬恩考察的基礎應是現實,不想代入什麼分析,而是依靠純感官,因為所有的思辨也是人的物質活動的產生,受物質活動的影響。當時的德國哲學以精神或意識指導人們活動,而現實是人們的生活產生的相應的理論,並用以指導和判斷今後發生的事實。比如許多國家的法律執行方式為判例法。意識的產生,是隨著生活的發展而發展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意識的存在或意識產生的過程,即人的存在過程。

馬恩如果想給思辨以終結那麼提出的方法就是實踐,正如我們說的思想可以解放,但解放的思想落不到實處,也只能歸於臆想。那麼理性對於感性的加工,也是基於生活現實。這裡有個問題,柏拉圖曾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其中描述的看影子的人。若現實是真實的,一切為真,若當前的社會現實,確定如那看影子的人般,那麼人所處的環境就不是真實的,這裡實踐中提出的人的更好的發展也許只會當作為借口。我想說的是現實的發生雖不可更改,但是我們應該有保留度,或者說是要對可能性留有容忍度。因為我們一定會認為現實的改變是否會引發意識的改變嗎?答案是否定的。

馬恩的目的當然是希望更進一步,在實踐中打破可能性,從而確定唯一性,或者藉以消滅哲學的形而上,因為其形(現實性)的部分缺失。當時德國缺失的是改造世界的方向,雖然其哲學的維度很多,但缺少從觀察入手的角度,所以我想馬恩的批判也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把視角從理論轉入現實。他們對「史前」這個詞好像一直也不抱好感,因為思想家的思想在這裡可以肆意揮灑,但之前也說過,意識的產生是一個過程,在產生或出現的過程中,相關的依舊是人類歷史。 「意識,是超脫了的本能。「說明意識是社會產生的,從而對社會產生影響,若意識的再現和社會現實之間出現問題,一定是有一方出現了問題,但解決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基礎性問題。我想這就是證明了」 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的力量來摧毀「。

歷史的擴大,交往關係的擴大,制度的擴大,從而為形成共產主義創造了基礎,因為在資本主義之前,各個國家的歷史進度並不相同,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歷史後,隨著資本的國際交流大部分國家進入了資本主義,所以共有性擴大了。解釋下大工業中私有制和生產工具的矛盾: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湧入相關行業,對資本的追求增大了對生產工具的需求,但私有制又將生產工具束縛於相對少數人的手中,大部分渴望有資本的人,只能看著有生產工具的人,攫取高額利潤,所以人的本質的慾望使人們不會對此置之不理,只會使這種需求的衝突越來越大,總有一天需要爆發,那麼產生兩種可能性,要麼是生產資料再次落入少數人的手中,進行下一次循環,要麼就是生產工具共享,從而進入「生產工具的公有」制度。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人被迫淪為了工具。

最後,黑格爾的「歷史是概念的前進運動」的分為三個過程:1.個人的思想同個人分開2.思想和思想之間存在某種神秘的聯繫3.把分裂的思想強加到個人身上,即出現思想的產生的必然性。雖然從「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於這個階級的」,可以看出人的精神性統治人的物質性(動物性),但人的物質形式是才是構成人的精神性的基礎。

圖片來自網路

PS:1。起初他們還是抓住純粹的、未加偽造的黑格爾的範疇,如「實體」和「自我意識」,但是扣來卻用一些比較世俗的名稱如「類」、「唯一者」、「人」等等,使這些範疇世俗化。不是很理解 ,求指教。

2。馬恩將唯物主義中引入了歷史的概念,引入歷史無非是引入時間的概念,我想這裡也應該是包括地域的因素。所以綜前所述歷史唯物主義,叫時空唯人主義是不是更好。

3。在【IV】部分缺失的四頁手稿中,論述的前者和後者我認為是自然經濟和人為經濟。

4。相關共產主義的三句話「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定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共產主義實際具有經濟的性質「沒有展開。

5。城市同鄉村的對立,是人類經濟和自然經濟之間的對立,馬恩在其中論述了農民起義失敗是因為分散性而毫無結果,而城市中的平民起義失敗,是因為他們軟弱無力。在此也沒有對比中國的情況展開。

6.我相信最終馬恩的目的是希望回歸物質從而上升精神。

----

紅字部分引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1-2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回歸馬克思 的精彩文章: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筆記

TAG:回歸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