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瑜伽中,為什麼我做不到有些體式?因為選擇的完成方式不對
在進行瑜伽練習時,我們要明白,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身體對重力的響應方式也都是不一樣的,當我們通過不同的途徑調用肌肉時,關節囊和韌帶也都會帶有不同的張力。
在日常練習中,兩個人可以使用不同的肌肉來產生同樣的關節動作,這會對同一體式有著完全不同的體驗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去分辨伸展和拉長、工作和保持,或疼痛和放鬆等感覺。
在少數情況下,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中會有拉長但不一定正在活動的肌肉(因此將其描述為被動拉長),以區分在離心收縮中主動拉長的肌肉。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些肌肉會產生拉伸的感覺。但對於其他人來說,直到遠遠超出適當的運動範圍才會有拉伸的感覺。總體來說,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些肌肉實際上可能很容易拉長,它們可以更好地完成離心收縮並調節運動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如何完成某個體式的選擇將取決於我們的起始條件。
舉例來說,如果我的肩膀活動沒有受到限制,那麼我可能會考慮內部相對於肩胛骨轉動肱骨,而我的鄰居的盂肱關節移動能力較差,她就需要活動手臂盡量打開它。這兩種動作在下犬式(ad ho mukha svanasana)中都是可行的,因為體式(在身體層面)的觀點並不是做得對與否,而是要找到身體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讓體式的體驗在整個身體中產生共鳴。
我們無論是從骨骼和肌肉,還是從內分泌系統或血液發起運動,這些方式都會對運動的質量產生巨大影響。通過練習和大量的觀察,我們可以從發起位置看到運動如何在全身旅行,以及對身體系統產生的效果。了解我們在進入某個體式時激活了什麼,會有助於理解體式的性質,以及它對骨骼、肌肉、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心靈及精神所產生的影響。
體式並不僅僅是四肢和脊柱的最終姿勢,而是進入這一姿勢的全過程。如果我們研究這個過程,而不是最終產品,就能找到一些變化來增加或減少體式的挑戰,而不會覺得自己一定要將頭碰到膝蓋,或手碰到地板,或其他一些具體的目標才算真正做到某個體式。我們能夠根據個體調整體式,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找到獨特的體式實現。
從本質來講,瑜伽練習是體驗性的,你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體驗的過程。同時,一些解剖細節可能會讓你感興趣,並推動你對所描繪的某個姿勢進行研究,這樣,瑜伽訓練就達到了目的。
如果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的話,請把這些想法作為討論和探索的出發點,而不是如何實現某個姿勢的最終結論。然後,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進入方法,瑜伽練習就會隨之簡單起來。
※想要成為肌肉男神,這4個腿部肌肉動作已足夠!
※對於健身新手,想要安全有效的訓練,就得先了解這3點
TAG:遙享健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