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人說,宋朝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

有人說,宋朝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

有人說,宋朝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

有人說,宋朝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朝代,因為她既富庶繁華,又積貧積弱,這讓後人對她的態度明顯地分為兩派:褒揚與貶損。這個朝代就是宋朝。對這個令人迷惑不解的朝代,褒揚她的人不少,而貶損她的人也不少。譬如,褒者云:宋朝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國的封建時代是空前絕後的,是封建時代的巔峰;而貶者則曰:在中國的歷史上,沒有比宋朝更窩囊的了,積貧積弱,和別人打仗勝不了幾次,最後又都是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正因為如此,趙宋王朝就未免讓人有些迷惑不解、曲直難辨了,這也正是值得後人探究的。

但不管怎麼說,趙宋王朝在學術上的「百花齊放」,輿論上的「百家爭鳴」,總歸是好事,比「學術單一」、「輿論一致」不知要強了多少倍。不說別的,僅文字獄一項,在兩宋統治的三百二十年間,就沒有發生過大的冤假錯案,更別說因為文字而被殺頭的了,宋太祖趙匡胤領會了孟子「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千古名言,為他的子孫們設計了一整套「以人為本」的約束和制度。據南宋大詞人陸遊的《避暑漫抄》筆記載錄,宋太祖趙匡胤曾刻石銘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石碑鎖置秘殿中,凡後世嗣君繼位,必先入殿跪誦誓言。在中國的封建專制時代,這一條銘誓太了不起了。不過,這種言事者無罪論,你也得讓後繼者遵守才行,好在宋太祖的後繼者在這一點上還算孝順,十幾代帝王相傳,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背離。而到了後來的明朝,這樣的禁令就不靈了。明太祖就曾於洪武十七年(公元1385年)鑄鐵牌鐫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立於宮門。可才到他的兒子朱棣當上皇帝,這條遺訓就失效了。朱元璋遺訓也因此成了最大的政治空話,而明朝也最終變成了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

有人說,宋朝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朝代,而「言事者無罪」一條是起了絕對的作用。假如寫幾句詩,作一篇文,就要遭受「陰謀造反」,或者對朝廷「大不敬」的責難,甚至問罪,誰還會捨命侍弄詩詞,研究學問?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三項始於宋代,寬鬆的政治環境和充裕的物質生活是不可小覷的。從《清明上河圖》上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就能讓人感覺到,九百年前的宋都汴京,比現在的一些城市還要發達,只是沒有汽車和霓虹燈之類。史家說,北宋時期的汴梁人口己超過百萬,堪稱世界之最。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

但是,物質、精神和文化的富庶並不能真正說明一切,這裡有一個金錢流向何方的問題。通俗地說,就是富裕了哪些人,貧困者又是哪些人?富,富到了什麼程度;貧,又貧到了何等模樣?是錦衣玉食者多,還是吃糠嚥菜者多?這些問題根本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概括的。然而,這些問題又比「富庶」本身重要得多。據史家說,北宋的財政收入是明朝的十倍,一些人富得流油,宰相一年的工資,相當於人民幣三百萬元。奸相蔡京一頓飯僅包子一項就花掉一千三百貫錢。當時一個中產之家的年收入約為三十貫左右,四十多個中產之家的年收入總和才抵得上蔡京的一頓蟹黃包子。

另外,宋朝的土地制度也與以前不同,土地可以自由買賣。這一本來不錯的創新舉措,卻在執行過程中走偏了。最終,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土地,被只佔人口百分之十七至十八左右的官僚、地主、寺院所佔有;而占人口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左右的農民卻只佔有少量的土地。農民是以土地為生的,沒有土地就沒法過日子,由是,階級矛盾就尖銳了起來。淳化年間的王小波起義,喊出的口號就是:「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簡稱「均貧富」。絕對平均主義要不得,但貧富懸殊太大更要不得。差距太大容易使社會走入極端,從而失去和諧。

由此可見,富庶狀況下兩極分化對人性的曲扭,是不同於貧窮狀態下人性所受到的擠壓的。因吃不上飯揭竿而起的情況減少了,倒是富庶者對他人尊嚴的侵犯,成為當時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宋朝的被「逼上梁山」者,多不是因為吃不上飯,而往往是受到官府和富戶的欺凌。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平江知府丘宗對村民殘酷迫害。居民王虞郎等二十七戶被指為「停藏海賊」,住房全部被拆毀,並趕出府界外,不準在沿海各縣居住。王虞郎等人被迫造反。

這是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朝代:一方面社會相對富庶,富人富得流油,一方面不少農民失去地土,平民遭受擠壓,積累了大量的不滿;一方面言事者無罪,政治環境相對寬鬆,一方面又黨派林立,相互攻訐,使政策搖擺不定;一方面是對外戰爭失利,為求和而割地賠款,一方面卻武備松馳,兵多而乏力。宋朝給人的印象大致如此。

這是一個令人十分困惑的朝代:既富庶繁華,又畸形衝突;既軟風瀰漫,又戾氣漸聚。這個朝代的種種矛盾,幾乎都可以追尋到一個根源:統治者的政策。

宋朝是因手握兵權的趙匡胤,利用前朝的孤兒寡母執政,兵不血刃地登上皇帝寶座而得國的。也正因為如此,宋太祖趙匡胤對手握兵權的武將一百個不放心,並用「杯酒釋兵權」的把戲,把兵權全部轉移到了自己的手中。宋朝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多卻無力,皆源於曾誓言「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趙匡胤刻意的制度設計。宋朝統治者歷來把內患看得比外侮更為可怕;把擁有兵權的武將看得比操控政權的文官更難把握。因此,只要官員不謀反,貪污受賄,吃喝玩樂,什麼都可以做。宋朝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就是這種制度設計的直接後果。宋朝的金錢大多花在「三冗」上面了。所花金錢從何而來?一是靠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是靠稅收。國家徵稅有了錢,再去養「三冗」,往複循環,沒完沒了,如何不會「積貧積弱」呢?如何不會「動蕩不安」呢?這,就是令人迷惑不解,且讓人十分困惑的宋朝。

關於宋朝的所有奇聞異事,也就從這個令人迷惑不解且十分困惑的朝代開始解起吧!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北宋黨爭教訓:朋友到政敵的轉變
從一個牧馬卒變成後漢開國皇帝的愛情神話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