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教訓》:沉積的「偏見」
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
久石譲
00:00/03:44
(文明不能饋贈,它必須經由每一代人重新學習)
(一)天才和群眾
對於歷史的創造者的分歧也是許多社會理論的分歧來源之一,其中中國主流價值是信奉馬克思主義的,也就是認為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當然因為人民定義的廣泛性,似乎這一理論對於到底誰主導了歷史的演化沒有太多的描述,因為群眾屬於人民,天才也屬於人民。這裡的天才泛指偉人、英雄之類的稱呼。在杜蘭特的《歷史的教訓》中,對於這對關係的描述是這樣的:歷史大體上是由求新的少數人之間的衝突造成的,大多數人只為勝利者鼓掌歡呼,並充當社會實驗的人類原材料。
也就是說作者傾向於認為歷史的創造者屬於前者,即天才。似乎有所顛覆我們的傳統思維,其實我想起一個段子是這樣的,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當時佔中國人口不到百分之一,而五四運動的參與者也是如此,但是我們都知道,五四青年幾乎可以說主導了中國近代歷史的進程,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往往真的是在這段歷史中成為了「烏合之眾」,張維迎在《理念的力量》一書中說,「衝突」往往不是來自於利益的博弈,而是來自於理念的不同,而文藝復興運動的理念在當時也是屬於少數人的,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理念卻主導了西方崛起歷史的形成,工業革命、政治革命、資本主義,新教倫理這一切來源於文藝復興運動的新理念。當然新理念必須經過異議、反對以及輕蔑的研磨,這才是對的。
當然,少數人和天才還是有區別的,但是由於天才的稀缺,天然的導致了歷史的創造者應該屬於那些可以開創新思想的人,而且這些人屬於社會中的少數族群。那麼這道出了一個令人特別無法接受的事實就是大多數人就真的只是社會實驗的試驗品了嗎,還是大多數的人就一定是沉默的呢?我的思想比較極端,我認為如果人沒有思想和意識,那麼人和一台機器毫無區別,其實人和其他事物的最大區別是人有想像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可以根據符號和語言建立共同的構想,如果這裡所說的沉默的大多數失去了這些能力,那麼我傾向於認為人群的作用就是成為一個社會試驗品。
那麼,我們意識形態中到底是不是真的認為人群是試驗品?還是用對比的方法來比較不同的看法導致的某些不同的結果。似乎從傳統的觀點認為,我們中國的意識形態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集體主義為主導,似乎好像是比較認同群眾並非只是社會試驗品,而西方社會信仰的是個人英雄主義,認為天才創造歷史,當然杜蘭特也是屬於西方人的範疇。但是仔細想想還是有某些問題的,前面就說過人和其他事物的區別在於人有自我意識,有想像力和抽象思維的能力,那麼集體存在思維嗎,集體存在想像力嗎。其實歸根到底屬於集體的意識是不存在的,還是屬於個體的意識,只不過這個建立在集體範疇的個體意識形成了統一化的表現而已,那麼是誰在主導這個統一化的意識呢?是個體自我形成的嗎,還是干預的結果呢?毫無疑問,如果沒有干預,大範圍的統一意識很難形成,也就是說在集體主義的環境中,其實是讓大多數的個體的思想統一化,而推之也就是說集體主義雖然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其實只不過是幕後的老頭在操縱著「人民」這個群體(這個說法來自於《他改變了中國***》),實現屬於少數人的思想結果。當然這裡的並不區分認為統一化就一定不好,但是一個媚俗的社會當然還是很危險的,從投資的角度就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是危險的,但是這個理念也被人所詬病,巴菲特就認為雞蛋就應該放在一個籃子里,然後悉心照料這個籃子,類比之,社會意識形態也如此。
西方社會,崇尚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歷史由少數人創造,好像這就體現出了對普通老百姓鄙視,其實不然。西方社會似乎沒有太強烈的集體統一化的意識,民主意識,似乎可以認為是比較普遍化意識,其實西方社會其實如果從民主的角度來分析,可能他們更加傾向於認為歷史是由多數人來創造的,當然這是理論上的感覺。因為民主前提是人的民主,也就是說西方意識形態中首先是存在個體意識的不同的,或者個體意識,承認思想屬於個體,而且人與人之間然後才去建立共同的意識,而不是首先就有一個統一的意識。綜合來看似乎這也符合為什麼個人主義的社會卻主張民主,而集體主義的國家卻傾向於主張集中統一的決策過程。
回到問題的起點,到底誰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呢?毫無疑問,還是屬於天才,而不同的社會,這個天才屬於少數人還是多數人,還是決定於不同的社會系統了,因為不是所有社會都把人當人看,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而天才是真正的人。
(2)人性與規律
杜蘭特認為規律說到底還是人性的結果而已,為什麼歷史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相同的境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性未變,用中文來說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好像驗證了金融史上不變的演化邏輯,經濟學家認為那是金融周期,但是在這位歷史家看來只不過是人性的結果而已,在金融圈,雷伊達里奧的橋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可以說是傳奇,最近在大陸出版的《原則》不僅僅在財經圈火的一塌糊塗。雷伊達里奧也是《歷史的教訓》的推崇者,不知道這段關於人性和規律的認識是不是成為他認識金融市場的一種策略呢,不得而知。但是他對於原則的堅持和堅信可以從他的書中可以窺見,不乏對本性的認識。 在金融市場的分析中,許多金融大師都喜歡用人性來對趨勢進行歸因。現代行為金融學一定程度上也是認為金融市場屬於人的行為的結果,而人的行為又來源於人性中不變的東西。
杜蘭特認為社會的基礎不在於人的理想,而在於人性。人性的構成可以改寫國家的構成。那人性是什麼呢?他定義的人性是人類最基本的傾向和情感。這些基本的傾向就是本能,而也正是這些本能塑造了所謂的規律,因為本能很難改變,所以就形成了所謂的歷史規律,或者周期律。說到底,社會進化,是習慣和創新相互作用的過程。習慣更多的來源於本能,創新更多的是來自於理性和想像力的作用。
(曆數民主的缺陷之後,它還是要比任何其他形式的政治都要好)
(3)經濟與歷史
我們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歷史也是如此,杜蘭特似乎也贊同這個說法,當然並非所有的歷史學家都這麼認為的,一些心論或者神秘主義的歷史學家卻認為人類只不過就是隨機演化的結果。杜蘭特說,經濟的解釋能闡明很多歷史現象。杜蘭特還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但治錢者治一切。財富的集中似乎成為了歷史的必然,他說,財富的集中,是治錢能力集中的自然結果,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經常有規律地重演。而集中度要視道德和法律允許的經濟自由度程度而定。
這似乎驗證了西方(其實是市場經濟下)為什麼貧富差距可以不斷擴大,因為對比來看,西方社會的自由度是極為強大的。金融的力量,我一直認為是屬於普惠的,但是事實上卻從來就沒有普惠過,杜蘭特似乎也發現了這一點,但是改變還是需要群眾的自我覺醒的,但是對於一個忙了一天的普通人來說是沒有熱情去選擇學習系統的金融知識的,更何況,金融知識也不是去聽幾期喜馬拉雅壓縮知識就可以深諳的,而涉及資金安排的技術如果不精湛,就等於零。
(無知也不可能被長久崇拜,因為它會自願被那些製造輿論的力量所操縱)
《歷史的教訓》並非只有這些「小」主題,杜蘭特作為一個深諳哲學的歷史學家,總是可以用最發人深省的文字去闡明歷史告訴我們的教訓和「偏見」。關於進步的定義中,他認為是增加對生活環境的控制。對於學習和教育,他說:不應該把教育僅僅當成事實、年代和帝王將相的資料堆積,也不能當作為了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必要準備,而是應當作對我們精神、道德、技術和美學遺產等可能充分地傳承,其目的在於擴大人類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審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 。看完《歷史的教訓》其實是和作者一樣,想逃脫黑格爾說的那句「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沒有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的歷史悖論,但是.……(完)
推薦書籍
《歷史的教訓》
【美】威爾·杜蘭特、倪玉平、張閌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德】馬克斯·韋伯
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
【中】汪丁丁
TAG:新青年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