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萬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

萬物皆有理:你很熟悉但未必明白的那些事

今天,介紹一本有趣的書。

——《萬物皆有理》。

人氣科普作家、食品營養專家雲無心和你聊聊那些你特別在乎卻沒弄明白的事兒。

作者用好玩的故事、真實的案例,告訴你「是什麼」與「為什麼」。

這裡分享書中的兩節內容:

1. 吃了致癌食物,你就會得癌症嗎

許多媒體和專家喜歡說「致癌食物」「抗癌食物」,電視上的「養生專家」也經常說「我的養生法能讓你百病不生」之類的話,其「 秘方」更是受到熱捧。跟這些從哲學與文化中「總結」「開發」出來的「經驗」相比,現代科學的結論就令人沮喪得多了。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聯合專家組發布的報告指出:癌症的誘因中,膳食因素佔到20%~30% 的比例。美國癌症協會的文獻總結則認為:健康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加上合理的體重,能夠讓癌症的發生率降低1/3。

如果你相信「養生專家」畫的大餅,那麼得到的是一種 「不患癌症」的「美好信念」。如果你相信現代科學,那麼可以知道哪些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可以提高或者降低患癌的概率,而它們能否有益於你,取決於你願意改變多少。

有個笑話說,「專家」告訴諮詢者:「如果你能夠……就可以長命百歲。」而諮詢者說:「如果我堅持……長命百歲又有什麼意思呢?」如果所有「可能致癌」的東西都不吃的話,能吃的東西就沒剩下多少了——礦泉水中都可能含有自然環境中的致癌物和微生物產生的毒素。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耗費了無數納稅人和商業投資者的錢,面對癌症還是只能說「導致它出現的因素太多了」——基因、環境、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就像有的人隨性而為也能長命百歲,而有的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卻英年早逝。科學家們可以估算或者統計出某種癌症的發生率,但對個人來說,「癌症風險有多大」是不可預測的。

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搞清楚各個因素對癌症風險的影響有多大,個人根據改變它需要付出的代價來決定是否改變。

在說具體因素對癌症風險的影響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風險」的意思,「增加風險」並不是說你就會患上癌症,而是患癌的「可能性更大了」。比如,兒童時期常吃鹹魚,能讓成年之後患鼻咽癌的風險增加十幾倍。用具體的數字來說,在一個100 萬人口的城市裡,如果所有人都不吃鹹魚,那麼可能約10 個人患鼻咽癌;如果所有人小時候都經常吃鹹魚,那麼最後會有100 多人患鼻咽癌。這就像買彩票,吃鹹魚讓中獎名額增加了,但大多數人還是不會中獎,因為本來中獎的可能性就很小,增加十幾倍之後可能性還是小。

換一個例子,人群中肺癌的發生率在1% 左右,每天抽十幾支煙將導致患肺癌的風險增加十幾倍。重複上面的分析,100 萬人都不抽煙的話,肺癌患者有1 萬多人;100 萬人都抽煙的話,肺癌患者就會增加到十幾萬人——「中招」的機會就非常大了。

這兩個例子說明:「致癌風險」的影響取決於增加的風險和本身的發病率。發病率越高的病,風險的增加產生的影響越大。在明確的科學數據之下,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要「享受人生」還是「減小風險」。比如吃鹹魚,100 萬人中有10 個左右的人吃不吃鹹魚都會患鼻咽癌,約99.99 萬的人吃不吃鹹魚都不會患鼻咽癌,只有那90 個左右的人會因吃鹹魚而「中招」。「萬里挑一」的中招比例,你是選擇吃還是選擇不吃呢?而在抽煙的例子里,你是相信自己會受到上天眷顧(屬於即便抽煙也不會「中招」的幾十萬人),還是選擇「人定勝天」(通過不抽煙避免成為那「運氣不好」的十幾萬人中的一個)呢?

如果說吃鹹魚和抽煙這兩個相當極端的情況還較易選擇的話,那麼還有很多情況真是讓人難以抉擇。比如吃肉,目前的科學證據一般認為吃紅肉(豬肉、牛肉和羊肉等),尤其是加工過的肉(臘肉、腌肉、火腿腸、香腸等),會讓跟消化道有關的癌症風險增加百分之二三十。一方面,如果按照1% 的癌症發生率來算(實際應該比1% 要低),100 萬人中因為吃肉患癌的會有兩三千人。這個影響比起吃鹹魚要大得多,跟抽煙相比則又小得多。另一方面,吃肉對人來說又相當重要,不僅解饞,而且能攝取蛋白質等多種營養。相對來說,在正常的食用量下,防腐劑和燒烤的影響還不如每天吃肉大。

如果我們面對科學的現實,「有多大可能患癌症」其實並不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能做的是根據「風險—利益」的平衡,儘可能地把握自己能夠掌控的那一部分,比如,吃健康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合理的體重、適度地運動。如果能像美國癌症協會總結的那樣降低1/3 的癌症發生率,也算是一個很不錯的結果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遠離香煙,不抽煙所減少的「致癌風險」比你吃任何「抗癌食物」所能達到的都要多。

2.面膜竟成細菌培養皿?你被嚇壞了嗎

網路上有一個關於面膜的段子流傳很廣:「今天一女生告訴我,生命科學院院長的一場演講徹底改變了她。院長說:我就不明白你們女生為什麼喜歡敷面膜,不知道膠原蛋白大分子不能被皮膚吸收也就算了,那厚厚一層不就是在臉上抹了層培養基嗎?還一敷敷半小時,皮膚表面的各種細菌都高興壞了,等你敷完都四世同堂了。」

「膠原蛋白不能被吸收」倒還無所謂,「細菌四世同堂」秒殺大批愛美女性。敷面膜是許多女性的生活必修課,而這個段子瞬間讓她們手足無措,這簡直堪稱「面膜危機」。

有沒有一位生命科學院院長這麼說過已經無從考證。雖然這段話並非無中生有,但最嚇人的部分並不是事實。首先,細菌固然可以在面膜上生長,但面膜遠非細菌生長的最優環境。

在商品化的面膜中,一般都會有防腐成分。在面膜的保存過程中細菌難以生長,放到臉上的半小時中也不會那麼適合細菌生長。即使是沒有添加防腐劑的自製面膜,也不會比一碗粥或者一盤水果在桌子上放半小時更適合細菌生長。其次,「細菌四世同堂」固然是個調侃的說法,而且即使細菌分裂了四次,也只是增加了十幾倍。細菌數的增減通常以幾個數量級來衡量,十幾倍真的算不了什麼。最後,即使是在最優條件下,即最佳溫度、最合適的培養基組成和細菌生長最旺盛的時間段,生長最快的細菌也需要十幾分鐘才能增殖一倍。即使是沒有添加防腐劑的自製面膜,與「最優條件」也相距甚遠。因此,細菌在半個小時內不會增加太多。此外,細菌無處不在,人體本身也是細菌生長的樂園,一個成年人身上和體內的細菌加起來有幾斤重,總數比自身的細胞數還要多。只要不是傷口感染或者攝入致病細菌,細菌的存在本身並沒有多麼可怕。

也就是說,「面膜危機」完全是一場無端製造的恐慌。

毫無疑問,化妝品、護膚品和保健品行業都存在大量的虛假宣傳。尤其是護膚品,本身並不要求有效才可以銷售。只要沒有明顯危害,依靠成功的營銷,想像中的功效就可以賣出好價錢。對於那些科學常識可以否定的「功效」,應該加以批駁;對於那些沒有科學證據支持的「想像」,也應該指出。但是,為了反對虛假宣傳,就通過歪曲科學事實製造聳人聽聞的說法,也無益於公眾。

比如面膜,鼓吹補充膠原蛋白是欺騙,完全可以用科學常識來否定。其他一些活性成分,比如減少黑色素分泌的小分子,是否有效需要科學證據,它們「是否真的有用」基本上取決於消費者是否相信廠家。而面膜在敷的那段時間內,在皮膚表面製造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這個環境中有充足的水分,還有一些「可能有效」的活性成分,這些水分和所謂的活性成分在這段時間內與皮膚充分接觸,對於表皮角質層或者真皮的狀態是否有所幫助,用科學常識無法判斷,大概也只能靠消費者自己去體驗了。

但是,只要它不含刺激性、過敏性的成分,也就很難有什麼危害——如果浪費錢不算危害的話。因反感商家的忽悠而用 「細菌增加多少」來嚇唬公眾,也是一種忽悠。

是不是很「漲」知識?

這是一本很酷的書,一本真材實料的科學酷書。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說的:

「不懂得烹飪背後的科學原理,不影響我們做出好吃的菜;不懂得電子和通信的基本原理,不影響我們使用智能手機;不懂得土木工程和建築的常識,也不影響在房地產行業大獲成功。對大多數人來說,科學知識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很多人把科學視作「真理」或者「知識」,其實都不是,它們只是科學的一些「產品」而已。科學從根本上說是探索自然、認識世界的方式。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關鍵不在於探索自然、認識世界,更不在於這些探索和認識的「產品」,而在於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或許不能幫你賺更多的錢,也不能幫你在爾虞我詐中避免上當受騙,它的價值在於讓你對周圍的世界看得更加清楚,畢竟覓食與生存早已不需要人類花費太多的精力,洞悉周圍的世界也能讓人產生愉悅感。」

莊子曰: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數學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每一個問號的背後都藏著一番科學道理;一草一木,一飲一啄,點點滴滴中都是知識的光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讀書 的精彩文章:

幸福是一種主動地選擇
別扯犢子了,正是你的不教育廢了你的孩子

TAG:左岸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