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貴族玩具」是如何打敗汽車的

「貴族玩具」是如何打敗汽車的

新媒體編輯|李雨欣圖片編輯|曹家恆撰文|知更

自行車起源於歐洲大陸,卻在英國發揚光大。從18世紀末自行車首次登上歷史舞台到本世紀初,自行車在世界上已經擁有超過10億的使用者——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汽車的使用者,可謂是「後來居上」。

貴族的「玩具」如何成為代步工具

最早的自行車雛形無論是1791年法國人西夫拉克(Comte de Sivrac)製造的「木馬輪」,還是1817年德國人卡爾·德萊斯(Baron Karl von Drais)發明的能拐彎的木輪車,都有點像是小朋友的玩具,要靠雙腳蹬地來行進。兩者都沒能真正實現自行車雙腳離地的代步功能。

不過,自行車的設計初衷也並不是用於代步,那時候的自行車並不是什麼交通工具,只是歐洲貴族和富人用於消遣的玩具。

到了1839年,蘇格蘭鐵匠克米倫(KirkPatrick Macmillan)讓自行車完成了從木質到鐵質的過渡,前輪大、後輪小,小輪通過曲柄連著腳蹬。這樣,人的雙腳終於離開了地面,自行車也終於「自行」了起來。

雙腳離開地面,自行車終於「自行」起來。

在從「玩具」發展為代步工具的過程中,人們對自行車的速度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自行車還沒有鏈條的時候,為了提高速度,只能增加前輪的直徑。如此一來,速度倒是越來越快,可輪子也越來越大。自行車哪裡還能安全代步,儼然成了馬路上的雜耍!

前輪越來越大,騎上去像雜耍。

這樣的尷尬直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才被改寫。1874年,英國人亨利·羅松(Henry Lawson)嘗試著在自行車上採用鏈條傳動結構,為之後解決速度和前輪大小的相互掣肘打下了基礎。到19世紀90年代,自行車的發展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

英國的約翰·斯塔利(John Kemp Starley)對之前的自行車做了一系列改進,此時的自行車有著菱形骨架,前後輪等大,還配上橡膠輪胎,再加上車閘……改造後的自行車已經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沒有太大差別。

自行車慢慢改進。

兩年後,愛爾蘭獸醫約翰·鄧祿普(John Boyd Dunlop)在為牛治療胃氣膨脹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把自己的自行車換上充氣橡膠輪胎,大大提升了騎行速度和舒適性。自此,現代自行車的雛形基本形成。

當自行車兼具了速度與安全性,它就不再只是貴族的「玩具」,買不起馬車與汽車的普通人開始把它當作代步工具。兩個輪子的自行車成了當時普通百姓探索世界的翅膀,雖然速度慢,但它真切地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

這樣一點的便利,就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和無限的可能性。騎行在當時是自由、解放與享受的象徵。更讓人沒想到的是,自行車的發明與普及還對那一代人的婚戀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它擴大了人們的活動範圍,讓之前因為距離限制不可能產生交集的兩個人彼此相遇。不知在那個年代,自行車成了多少對情侶的「紅娘」。

自行車在英國普及後迎來了黃金年代,車輪一轉,雙腳離地,廣大世界向騎行者打開。鼎盛時期,英國一個小城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使用自行車,就像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

在英國騎行危險?

值得一提的是,荷蘭有一套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騎行系統。在20世紀30年代的荷蘭,自行車的使用佔據了城市交通的70%~90%,而在同時代的英國曼城,即使是處於自行車的巔峰時期,自行車也只佔了城市交通的25%。

在英國,每個愛騎車的人都羨慕荷蘭的騎行體系。據說早在自行車剛剛問世的19世紀90年代,荷蘭就修建了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不過當時的自行車專用道並不是用來保障騎行者不受汽車威脅的,而是用於把當時的「快車」自行車,與其他更慢的馬車與行人分隔開來。

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英國的自行車使用率直線下滑。一方面,在自行車的黃金時代,道路基礎設施面臨著超負荷的壓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騎行群體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在英國古板森嚴的階級觀念中,只有工人階級才把騎車作為出行方式,對於貴族們來說,它只是個「玩具」。

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道路的主人不再是兩個輪子的自行車,而變成了四個輪子的汽車。對機動車來說,自行車又慢又礙事,政府的道路規劃也並沒有給自行車留出專門的位置。隨著機動車一點點擠掉自行車的活動空間,人們的騎行積極性也逐漸降低。同樣的問題幾乎同時發生在其他歐洲國家,在這段時間,自行車使用率的下降是個世界性的問題。

騎行者驟然成了路上的弱勢群體。當自行車喪失了路權,隨之一起喪失的還有騎行者的安全感。這裡專用的自行車道並不多。這就意味著自行車需要與風馳電掣的機動車混行,想想就讓人心驚。

環保單車的「第二春」

倫敦之所以能成為「霧都」,路面上日益增加的汽車也脫不了干係。面對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英國出台了一系列促進節能環保的政策。在交通方面,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提高用車成本,倫敦開徵擁堵費等,這都間接為自行車的「重出江湖」打下了基礎。

直接著手在城市自行車系統上下功夫,是最近十幾年的事了。騎行被賦予了綠色環保、健康時尚的新理念。政策性的鼓勵重新點燃了英國人對自行車的熱情,其使用者比十年前增長了近一倍。就連前任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和前任首相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都是單車的忠實愛好者。他們的加入讓騎行「階級論」不攻自破。

盛大的騎行活動。

如今的英國,騎行不僅僅是一種交通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表達方式。英國人騎得講究,玩得專業,裸體騎行、復古騎行等主題騎行活動層出不窮。在非常出名的倫敦大騎行(Ride London)活動里,整整三天時間,數十萬人參與其中,可以說是相當盛大了。

盛大的騎行活動。

雖然騎行終於擺脫了階級屬性,但在英國動輒百十來鎊的單車真不是誰都消費得起。為了鼓勵普通的窮學生或是上班族加入騎行行列,倫敦還引入了公共自行車——它是一種帶停車樁的共享單車,雖然沒有國內時下正火的共享單車自由度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倫敦市民的需求。

除了單車本身,城市中的自行車硬體保障也越來越到位。2016年新上任的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加大了政府對自行車系統的投入,承諾修建多條自行車快速路,並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

這一系列制度非常詳細地給出了騎車、停車、鎖車甚至騎行裝備的各項規矩。比如,車一上路,人先要從頭到腳裝備齊全,從頭盔到反光夾克,再到前白後紅的車燈,一樣都不能少。到了目的地,車不能隨便停靠,要找著附近專門的自行車停車位,把車和鐵杠子鎖實了才行。一來是為了防盜,二來是怕亂停亂放影響市容。

路權的迴轉

騎行體驗除了要依靠道路本身的硬體設施支撐,還依賴於行車中各種車輛的互動和駕駛者的素養。

不論駕車還是騎行,英國都是一個行車禮儀十分出色的國家。在窄路上,即使自行車擋了汽車的路,司機大多時候也只是恭恭敬敬、慢慢悠悠地跟在自行車後面,不敢發出一聲催促。

在英國,汽車鳴笛催促自行車是違法的。自行車主甚至可以把機動車主告上法庭!但實際上又有幾個騎行者真的會因為這點小事與汽車司機鬧上法庭呢?道路素養一方面靠自覺,另一方面也要靠法規的培養。傾向於弱者的法規,對騎行者來說就是一顆定心丸。

英國道路的設計和規則的制定並不傾向於強者的「速度與激情」,反而更多關注少數弱勢群體的舒服與便利。沒有哪條街上的車水馬龍只屬於汽車與摩托車,也沒有哪條規則的制定是只考慮機動車的利益與方便。

在英國,只有行人享有隨時橫穿馬路的權利,即使在沒有斑馬線的地方,行人理論上講也是可以過馬路。畢竟,開車的司機下了車可能就是騎行者中的一員,騎行者鎖上車就加入了行人的行列。每個人都有成為相對弱者的時刻,在路上也就不難做到相互理解和體諒了。

英國的汽車和自行車雖然並肩混行,但它們並不相互為敵。道路就像是海洋,騎行者像是遨遊其中的一條小魚,身邊的龐然大物並不是張著血盆大口的鯊魚,它們同樣可以是伴你左右的藍鯨。

| 好文精選 |

藏在衣服里的英國秘密

沒有幾件中國器物,都不好意思在英國當貴族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文章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遺產地理 的精彩文章:

真實的「奪寶奇兵」,從納粹手中解救被掠奪的珍寶

TAG:世界遺產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