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養殖水體的氮循環

養殖水體的氮循環

廢水中的含氮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相繼發生一系列轉化,包括有機氮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分解轉化為氨氮;氨氮通過硝化菌的作用轉化為硝態氮;硝態氮再通過反硝化菌的作用還原成氣態氮,從水中逸出。另外還發生了生物合成,以及以沉積、溶解、擴散方式進行的遷移和交換。

1氨化作用

污水中的有機氮是以蛋白質、核酸、尿素、尿酸等形式存在。氨化作用是含氮有機物經微生物降解釋放出氨的過程。蛋白質的氨化過程首先是在微生物產生的蛋白酶作用下進行水解,生產多肽與二肽,然後由肽酶水解為氨基酸,氨基酸為微生物所吸收,在體內以脫氨和脫羧兩種方式繼續被降解,並釋放出氨。如下:

RCH(NH2)COOH---脫氨--RCH(OH)COOH+NH3

RCH(NH2)COOH--脫羧--RCH2NH2+NH3

另外核酸、尿素、尿酸等的分解也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完成的。總之,環境中的大多數異養微生物都能有機氮化合物並釋放出氨,並且無論在好氧還是厭氧條件下,在中性,酸性還是鹼性環境中都能進行,只是作用的微生物種類不同,作用的強弱不一。

2硝化作用

硝化反應是在好氧條件下,將NH4+-N轉化為NO-2-N和NO3--N的過程,此作用是由亞硝酸菌和硝酸菌兩種化能自養型微生物共同完成的,這兩類微生物均屬於硝化桿菌科(Nitrobacteraceae)。其反應總方程式為:

NH4++2O2--硝化細菌--NO3-+2H++H2O

硝化細菌均為專性好氧菌,以O2為電子供體,無牙孢,G-,生長率低,對環境條件如溫度、溶解氧、pH值、有機負荷等變化較為敏感,易受外界環境條件影響(89)

3反硝化作用

反硝化反應是由一類異養微生物,在無氧或缺氧條件下,以NO-2-N和NO3-N最終電子受體,通過異化作用,將NO-2-N和NO3-N還原成N2的過程,稱為反硝化反應,如:

6NO3-+5CH3OH --反硝化細菌--5CO2+3N2+7H2O+6OH-

參與這一生化反應的微生物是反硝化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污水處理中常見的有變形桿菌(Proteus)、微球菌(Micrococcus)、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芽孢桿菌屬(Bacilus)、產鹼桿菌屬(Bacillus accaligenes)、黃桿菌屬(Flavobacterium)等。它們大多數是兼性厭氧菌。

在反硝化反應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污水中可用於反硝化的有機碳的多少及其可生化程度。當BOD5/TKN>3~5時,可以認為碳源充足(13)。

4同化作用

在生物處理過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細胞的組成成分。按細胞乾重計算,微生物細胞氮的含量約為12.5%。據統計,通過同化作用去除的氮通常占原污水BOD的2%~5%(14),這說明同化合成細胞的去氮量少,單位處理設施效率低。雖然微生物的內源性呼吸和溶菌作用會使一部分細胞中的氮又以有機氮和氨氮的形式回到污水中,但仍存在於微生物細胞和內源性呼吸殘留物中的氮可以在二沉池中以活性污泥的形式得以去除。

——————————————————————————————

氨氮、亞硝酸鹽控制方案:

益菌多250克+3kg紅糖+100Kg自來水,擴培1天左右,再加米糠3-5kg浸泡1天左右(5月~10月),然後全池潑灑,2-5kg/畝。定期使用,使用頻率按投料量進行調整,養殖前期7~10天/次,養殖中期5~7天/次,養殖後期3~5天/次

其具有以下功能:

1)補充小分子發酵碳源,促進土著反硝化細菌的繁殖,加快反硝化進程;促進異養細菌對氨氮亞硝酸鹽的利用;

2)補充多種有益菌,優化水體微生物種群,促進氨化和硝化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保碩生物 的精彩文章:

TAG:保碩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