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將麥克阿瑟會不會打仗?為啥碰到志願軍就亂了陣腳

名將麥克阿瑟會不會打仗?為啥碰到志願軍就亂了陣腳

原標題:名將麥克阿瑟會不會打仗?為啥碰到志願軍就亂了陣腳


上一節說到,1950年11月28日,我113師奔襲三所里,切斷了美第八集團軍右翼集團之間的聯繫。


這一擊打在了美第八集團軍的空門,使其完全喪失了任何反攻的可能性。

面對不利局面,沃克首先向麥克阿瑟做了彙報:「敵人的攻擊兵力約20萬……全部是中國人,中國軍隊展開了全面攻勢,此事已毋用置疑。」而東線的阿爾蒙德也彙報了當前的情況。



電報達到東京時,麥克阿瑟大人正在霍特尼准將一起欣賞日本人給他製作的他本人胸像照片,希望聽幾句馬屁。等到讀完電報後,麥克阿瑟大人一下子將照片摔在了桌子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麥克阿瑟低聲問趕來的參謀長黑奇少將,而還沒等黑奇回答就先下令叫兩個指揮官到東京來。


28日下午5時25分,麥克阿瑟發表了聲明:「我們將面臨一場全新的戰爭。」麥克阿瑟在聲明中稱中國人有「二十萬以上」的兵力參戰,這使得「戰爭儘早結束的願望被擊碎了」,最後他指出:「現在的事態很嚴峻,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聯合國軍司令的許可權,必須通過聯合國安理會以及世界的外交機構來解決。」同時這份聲明發給了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其中把中國軍隊的兵力調整為了「約二十五萬人」,並表明「本司令部已作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但目前的局勢已超越其職權和兵力所能承擔的限度」,戰線調整的方針是「暫時停止進攻,轉為防守態勢」。

這個聲明對於研究麥克阿瑟的軍事思想是很有幫助的,當時美第八集團軍和第十軍作戰部隊總兵力為大約22萬人,火力居於絕對優勢。按照此時美軍對我軍的判斷,我軍僅為20萬人左右(再加上朝鮮人民軍約5萬人),兵力雙方大致持平。


在這麼種情況下,麥克阿瑟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聯合國軍司令的許可權,必須通過聯合國安理會以及世界的外交機構來解決。」以及「本司令部已作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但目前的局勢已超越其職權和兵力所能承擔的限度」。


這段話一般被解讀為麥克阿瑟試圖向華盛頓轉嫁責任。


其實,這是在公開表明,我,麥克阿瑟,沒有能力同與我實力相當之敵作戰。


我們在《麥克阿瑟真實的軍事水平(連載九)》一文中也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按照他那樣的作戰方式,每次都集中絕對優勢的力量作戰,我覺得我也能打。但是,大家不要被我的話誤導,這只是說麥克阿瑟不是頂級的名將,他的基本戰術思想是集中優勢兵力進行作戰,這一點都沒錯。只不過,他的「集中優勢兵力」是用最基本的辦法,增加兵力火力來達成,這也沒錯。非要評價水平的話,不是最頂級而已。可是,老麥在美軍中有巨大聲譽並不是靠炒作和包裝,我們往後看。


28日21時50分,沃克和阿爾德蒙抵達麥克阿瑟在東京的官邸,和麥克阿瑟五星上將、黑奇少將、威洛比少將、拉特准將和霍特尼准將一起,召開了緊急會議,研究的重點是「基於第八集團軍的情況比第十軍危急,第十軍能採取什麼行動給予第八集團軍以救援。」


沃克對形勢非常悲觀,認為只有撤退才能挽救部隊;而阿爾蒙德卻不以為熱,他還想著要進攻。(註:美國人對這一段的記載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沃克和阿爾蒙德都提議撤退,一種指出阿爾蒙德還要打。鑒於28日東線的情況,阿爾蒙德還想進攻符合戰場態勢。)



從東線的情況來看,阿爾蒙德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此時第九兵團因為入朝時間和行軍速度的原因,只能在長津湖一線襲擊美陸戰1師和美7師31團戰鬥群,其側翼,尤其是左翼缺乏保障。美第十軍其餘各部雖然分散,但鑒於美軍的機械化和摩托化水平,完全有能力在兩到三天內完成集結,從而在12月1日左右對第九兵團左翼開始形成威脅。美軍想要反敗為勝,這是唯一的機會。所以很多「戰史專家」指出:二十六軍應該參加西線的作戰,這是完全閉著眼睛瞎說,二十六軍就是防美軍來這一手的。

東線美軍如果這樣實施攻擊,機動速度上肯定快於二十六軍,在二十軍已經全部進入美陸戰1師腹地的情況下,美軍存在一定的機會,但確實風險很大,主要在於怕我軍佔了元山後北上迂迴攻擊其側後。按照麥克阿瑟的用兵,這個方案絕對不會採用的。


但是,也決不能完全照著美方的資料,說什麼阿爾蒙德不懂用兵。東線美軍只要能打通,會對西線我軍側後產生嚴重、或者說災難性後果,我西線諸軍會被美軍前後夾擊。因此廣泛認為的二十六軍在長津湖投入時間晚了,這一點,我並沒有贊同就是這個原因,要全局的看他們的作用。


會議進行到11月29日凌晨1時50分,麥克阿瑟終於堅定了撤退的決心,命令沃克在必要時實施撤退,使中國人不能對他的翼側實施迂迴。放棄清川江一線,確保平壤以北的肅川——順川——成川——陽德——元山一線。還命令阿爾蒙德要繼續保持與中國人的接觸,但要他把第10軍收縮至咸興-興南地區。


在這裡,麥克阿瑟的部署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產生了分歧,上報給參聯會後,參聯會提請麥克阿瑟,「注意需要保持第8集團軍和第10軍作戰行動的一致性」,並建議,「麥克阿瑟應該讓第8集團軍與第10軍靠攏,取消其間的間隙地,要橫貫朝鮮半島構成一條連續的防線。」


實際上,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建議就是美第十軍撤出北朝鮮東部地區,和美第八集團軍合為一個整體。


用一句大白話來表述就是:美國國內已經失去了贏得戰爭勝利的信心。這是因為,將美第十軍後撤與美第八集團軍整合在一起,雖然增加了力量,但是戰線的正面寬度必然縮短。力量雖強,卻減少了作戰方向的多樣性,機動自由的空間減少。缺少了這一點會使得美軍主動作為的空間減少,這意味著放棄了作戰的主動權。而放棄作戰主動權,美軍不可能再爭勝。


而老麥並不想認輸,之所以沒有同意阿爾蒙德的觀點,是因為美第八集團軍雖然面臨戰敗,但戰役的結局很難對其造成毀滅性打擊。因此沒有必要為了美第八集團軍這麼點損失,在東線採取激進的做法。畢竟這是一支10萬人的大軍,如果僅僅為了挽回第八集團軍的損失就採取這種高風險的做法,一旦失敗,這支軍隊難以撤回。美第十軍暫時的後撤,只不過是老麥在積蓄力量。


所以他和美軍參聯會產生了分歧。麥克阿瑟看到了美第十軍留在咸興、興南保持一個灘頭陣地,對於以後的進攻,甚至奪取戰爭勝利的巨大意義。有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在,隨時可以北進繞過狼林山脈威脅志願軍的後路,或者側擊難進的志願軍;至少也能牽制住志願軍極大的力量,使其不能夠安心南進。要想爭勝,這個灘頭陣地不能放棄。而且有興南港在手,美軍可以源源不斷獲得補給,以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能力,無法威脅美第十軍的補給通路。這樣一來,此處的作戰主動權是完全掌握在美軍手裡的,他們想守就守,想攻就攻,完全擁有機動作戰的自由。以正面吸引敵人,從側面打垮他們,這永遠是作戰的準則。所以麥克阿瑟給阿爾蒙德的命令很清晰地指出「保持與中國人的接觸」。


而阿爾蒙德也認識到此點,因此他說:「想讓他永遠守住興南,他就能永遠守住興南。」


而沃克卻需要做到守住自己的防線,這需要給沃克增加兵力。問題的關鍵在這,給沃克增兵,美國必須升級戰爭,一方面不符合美國的全球戰略,一方面也來不及動員軍隊。對美國國內來說這是朝鮮一個局部的利益和全球全局的利益劇烈的碰撞。美國國內希望麥克阿瑟憑藉現有兵力穩定戰局,但是美國國內此時對朝鮮戰局還沒有得出一個清晰的結論,以此制定應有的政策;麥克阿瑟則敏銳地意味到,放棄興南,將美第十軍撤回,就代表美國輸掉戰爭。志願軍的作戰能力已經讓老麥知道了,僅僅憑在一條戰線上平推,哪怕能逼退志願軍,志願軍也同樣能逼退美軍。在沒有間接戰略路線相輔佐的情況下,美軍沒有能力戰勝中國人民志願軍。所以,從純軍事角度來說,麥克阿瑟清楚地認識到了戰局上的要害,東線美軍的使用。並且完全預見到了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結局。從他的思路中可以直接推測出美國不全力以赴,沒有勝利的可能,這其實就是麥克阿瑟的預見,這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正如之前所說的,美國是否有必要在朝鮮半島投入全部力量與中國爭勝?而且還未必有把握。在11月28日前一周的22日,美國剛剛召開了國家安全保障會議,通過的計劃是1951年度美軍增到126.3萬人,到1954年6月增至135.3萬人。而眼下美軍現有的戰鬥部隊除去在朝兵力只有駐紮本土的第82空降師、駐歐洲的一個步兵師和三個騎兵團。作為援朝兵力,計划到1951年6月調去州兵第28、第43師,7月調去州兵第40、第45師,8月調去第2步兵師,9月調去第2裝甲師、第11空降師。計劃部隊最早也要在七個月後才能抵達,如果現在就要派的話,只有本土的第82空降師,就算派了,也不能滿足麥克阿瑟的要求。如果按照麥克阿瑟另一項建議,動用台灣的蔣匪軍,只會激怒我們中國人,進一步的擴大戰爭。


而此時我們中國僅僅派出了兩個兵團,國內還有數百萬大軍,美國人必須掂量掂量,就算不計蘇聯,單獨與我們中國全面開戰,到底有幾分勝算?


這是個兩難的抉擇。


而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參戰僅僅一個月,就把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戰略抉擇逼到了懸崖邊上。對於一個浴火新生的國家來說,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那是一代偉大的中國人。



僅從當時的戰場態勢來看,沃克需要面對的問題只剩下一個,撤退,怎麼在撤退中保全部隊?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這才是戰爭 微信ID:xiaoxiongchumo12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面對美軍熱帶閃電師,三十九軍遇到了難題
地位尊崇的楊貴妃,在唐朝其實是個地位卑微之人,受盡歧視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