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掌門看點:不交出隱私信息,就別想用知乎!

掌門看點:不交出隱私信息,就別想用知乎!

最熱乎的都在這兒

這兩天打開知乎APP,你可能會被彈窗提示知乎上線了隱私政策。

通過隱私政策的要點簡介和11個章節條款,知乎逐一告知了將如何處理用戶的個人信息,並申明了保護用戶隱私的承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收集個人信息,將具體收集的內容告訴用戶,本應是一件好事,但卻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和質疑。

有用戶質疑,知乎為什麼要收集那麼多個人信息?另一方面,不同意隱私政策就無法繼續使用知乎,用戶說「不」的權利豈不是形同虛設?

1

知乎新隱私政策「不同意不能用」

網友:不如換成一鍵卸載?

下圖就是知乎的新隱私政策:

無論是使用APP還是網頁,這份隱私政策都會彈出來。

有網友發現,如果點擊「不同意」的話,則會跳出這個頁面:

「我們將按業界成熟的安全標準,採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來保護您的個人信息。」

點擊「知道了」,會回到隱私協議的頁面。

也就是說,這份隱私協議,你只能同意,否則沒法使用知乎。

這操作也是讓網友忍不住吐槽了:

不少人表示,只能卸載了。

那麼,知乎這份「一定要用戶同意」的隱私協議,到底寫了啥?

2

將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包括身份證號碼、聯繫方式

很簡單,知乎將收集用戶個人信息。

什麼個人信息呢?根據知乎隱私政策第1章第1節,用戶直接提供和知乎自動採集的主要有:

註冊信息。如賬號名稱、頭像(如有)和手機號碼等。用戶註冊知乎賬號時,知乎會使用手機號碼對您進行實名驗證。

附加信息。當用戶使用知乎附加業務功能時,還需要進一步提供包括但不限於個人身份信息、位置信息及其他提供服務所必需的信息。

位置信息。當用戶開啟設備定位功能並使用基於位置提供的相關服務時,知乎會收集有關位置的信息。該信息屬於敏感信息,拒絕提供該信息僅會使您無法使用與位置信息相關的功能,但不影響正常使用知乎的其他功能。

關鍵詞信息。當用戶使用知乎提供的搜索服務時,知乎會收集查詢關鍵字信息、設備信息等,為了提供高效的搜索服務,這些信息有部分會暫時存儲在用戶的本地存儲設備之中。

實身份信息。包括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職業、有關身份證明等信息。如果不提供這些信息,知乎將無法提供相關服務。

聯繫方式信息。當用戶向知乎進行賬號申訴或參與營銷活動時,為了方便與聯繫或幫助解決問題,知乎會收集並記錄姓名、手機號碼、電子郵件及其他聯繫方式等個人信息。

用戶共享的信息。當用戶在知乎中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服務時,將同意知乎允許該第三方收集您的賬號名稱、頭像及其他提供服務所必須的個人信息。

作為一個網路問答社區,知乎要用這些信息幹啥呢?

按照其說法,是為了通過附加功能提升用戶體驗。主要包括:消息設置、郵件設置、推送通知設置、知乎實驗室等。

知乎保證,「目前,除法律法規、法律程序、訴訟或政府主管部門強制性要求外,知乎不會主動公開披露您的個人信息,如果存在其他需要公開披露個人信息的情形,我們會徵得您的明示同意。」

最後,知乎還表示,

「您使用或繼續使用我們的服務,即意味著同意我們按照本《隱私政策》收集、使用、儲存、共享、轉讓和公開披露您的相關信息。」

而在知乎隱私政策全文里,還列出了更為具體的細節。

比如,用戶的個人信息可以被知乎共享給關聯公司及合作夥伴。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技術的限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各種惡意手段」,知乎「不可能始終保持信息百分百的安全。」

3

官方回應:拒絕提供不會影響使用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互聯網企業彈窗隱私政策並非首次引起關注。去年7月份,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開展隱私條款專項工作,對微信、微博、淘寶、高德等十大常用網路產品的隱私政策進行評審。

評審期間,十大APP均更新了隱私政策,大多也是以彈窗的形式告知用戶。和知乎一樣,當時也有很多網友感到詫異,「突然間就一堆隱私政策彈窗是怎麼回事?」還有人表示,「人生第一次認真閱讀隱私政策,但不同意就不讓你使用,為什麼還要給我看?」

不難發現,用戶的困惑大多集中在——為何需要對平台隱私政策作出同意確認?難道用戶對一攬子協議沒有說不的權利嗎?

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天(5月1日)開始,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正式實施,對各類組織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提出了明確的安全要求。知乎選擇在此時推出隱私政策或許是為了符合這一規範要求。

對於網友普遍反饋的「知乎為什麼要收集我的個人信息,甚至包含比如照片、視頻和聯繫方式?」,上述負責人稱,

「如果用戶使用基礎功能,我們實際只會收集賬號信息。但涉及到特殊功能,可能就需要有更多信息支撐。且所有敏感信息的收集(例如生物識別信息、身份證號、聯繫方式等),需要用戶主動提供才會被知乎收集。」

也就是說,如果用戶拒絕提供信息,也不會影響基礎功能的使用,同時知乎將對信息使用方式作出明確提示。

4

一些國外企業的做法可供借鑒

隱私政策,可能是當代互聯網用戶「最熟悉的陌生人」。

根據McDonald和Cranor 2008年的估計:按照平均的閱讀速度,如果一個美國人要把他/她一年中遇到的所有隱私政策讀完,他/她平均得花掉201個小時。

隨著技術的進步、相關研究的進展以及法律和監管條例的加增,隱私政策還在無止境地變長、變複雜。10年後的如今乃至將來,這一耗時無疑也在增長。

資料來源:《The Cost of Reading Privacy Policies》(2008年)

因此,大部分時候,用戶的態度都可以概括成「冷漠三連」:太長不看、一拉到底、一路走好。

上述統計顯示,常見網站隱私政策的總字數以1500到3500字居多

針對用戶吐槽「不同意就無法使用服務」的問題,知乎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用戶主動點擊同意」是一種確認方式,也是隱私政策生效的必要條件,因此有這個功能設計。

那麼,被指形同擺設的「不同意」選項可否更友好?

據南都報道,5月25日,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DPR )即將生效。為了符合新法規要求,近期包括Airbnb、Trello等國外互聯網平台也在紛紛更新隱私政策,並表示將與GDPR同日生效。

在上線隱私政策後,Airbnb首先以郵件的方式通知用戶,告知隱私政策部分修改的原因。同時強調新政策包含的內容,並明確用戶可以點擊超鏈接「這裡」了解修訂後的隱私政策。為了讓用戶更直觀理解協議,Trello還在郵件中附上此次修改的條款要點。

在功能設計上,一些國外企業的做法也可借鑒。以Airbnb為例,下載後APP頁面同樣顯示用戶需要對更新後的條款作出同意與否的選擇。不同的是,Airbnb充分保障用戶說「不」的權利,當點擊「不同意」選項,頁面再次向用戶提示是否「不同意條款並退出」。

如用戶堅持退出,那麼頁面將跳轉到Airbnb官網,平台表示,「對於您的離開,我們表示遺憾!」,而且再次給予用戶多種選擇及相應操作方式,比如「準備回來」,「註銷房源」,或者「取消賬號」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門品質 的精彩文章:

掌門看點:喜劇屆新四大天王,沈騰墊底,王寶強第二,第一當之無愧
掌門看點:全家拿下8個奧斯卡獎,他卻7年敗光12億財產,為還債拍了10年爛片

TAG:掌門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