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個人都是一顆獨一無二的珍珠

每個人都是一顆獨一無二的珍珠

進入五月,身邊不少朋友問我母親節送什麼禮物好。按照工作習慣,我照例詢問了阿姨們的喜好和平常佩戴的偏好。很多種寶石都合適,可似乎又都缺了點感覺。人們贈送禮物的初衷是為了傳遞禮物背後蘊含的這份情感和祝福,想通這一點,我瞬間就找到了在這個節日最適合不過的寶石——珍珠。

珍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應該是除鑽石外接受度最高的寶石品種。但關於珍珠,你真的了解嗎?

珍珠是唯一一種不需要切割打磨,就能展現出其獨特光澤的寶石。珍珠的光澤,不同於鑽石的閃耀,是一種柔和的充滿女性光輝的美,「寶石皇后」當之無愧。它特有的光澤,和它形成過程是密不可分的。珍珠的形成過程,充滿包容,這也是我認定在這樣的節日里選擇珍珠作為禮物的一個原因。珍珠的母貝在進食或是換氣時打開貝殼,這時一些寄生蟲或是有機體進入到外套膜和貝殼之間,被外套膜上的組織細胞圍成一個封閉的珍珠囊。其實那種一粒小沙子進入變成珍珠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珍珠囊上的細胞會不斷分泌碳酸鈣和貝殼硬蛋白來層層包圍中間的「陌生來客」,便形成了珍珠表面柔和的散發暈彩的珠光。似乎只用這短短几個字就概括了珍珠形成的過程,但其中的艱辛,我想只有當過媽媽的人才能體會最深吧。從媽媽十月懷胎,到呱呱墜地,從踏出人生第一步到第一次離家遠行,你變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以你為中心,沒有人有義務包容你的一切,除了那個給你生命,並帶你開啟這場神奇旅程的女人。所以喜歡珍珠的人們,大概是能感受到包含在這顆小小珠子里的愛吧。

細心的同學可能發現了,既然珍珠形成的過程沒有特異性,那有沒有可能在不同的母貝里形成不同的珍珠呢?答案是,可能的。常見的母貝有淡水河蚌和牡蠣。淡水河蚌顧名思義生活在淡水水域,它產出的珍珠稱為淡水珍珠。而牡蠣生活在海洋中,它產出的珍珠稱為海水珍珠。當然,除了雙殼綱,腹足綱也能產出「珍珠」,最著名的就是粉色的海螺珠了。

在西方,目前有記載的較早的天然珍珠市場——位於斯里蘭卡馬納爾灣的港口,距今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中國古代的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就有記載,漁民在南海捕撈珍珠。但珍珠一直被認為只有統治階層和上層人士才配享用,甚至在歐洲很多國家曾立法規定人們按地位和等級來享用珍珠。一來在那時珍珠的的形成只能聽天由命,二來珍珠的開採充滿了危險和不易。在20世紀初之前,獲得珍珠的唯一途徑只有捕撈珍珠母貝。往往一噸多的母貝被捕撈上來僅僅只能獲得3-4顆優質的珍珠。沒有氧氣罐,也沒有潛水服和護鏡,採珠人只能在身上塗一些油來盡量保持體溫。為了尋找更多優質的珍珠,採珠人不得不下潛到30米深的水下,而下潛的方法就是將一塊大石頭綁在自己腰間。在水下,等待他們的除了低溫和壓力,還有水中動物的襲擊。所有的這一切都需要在沒有氧氣可以更換的條件下進行。採珠人的每一次下水,都可能是最後一躍,用以命易珠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採珠船、下潛用沉石以及珍珠桿秤

在清朝,內務府都虞司下設在吉林松花江區域的打牲烏拉處負責采捕進貢。打牲烏拉處設總管、翼長等職官。采捕的內容以東珠(產自東北的淡水珍珠)為主,還包含松子、蜂蜜、鱏鰉魚、貂鼠皮等。負責采捕的人員稱為「牲丁」,每30人設1個珠軒,計有65個珠軒。這意味著專為宮廷采捕東珠的人達1950人。那麼,每年可以採獲多少東珠呢?以國力強盛的乾隆中晚期為例,檔案記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進頭等東珠52顆,二等東珠116顆,三等東珠193顆,四等東珠107顆,五等東珠271顆,無光東珠285顆。乾隆四十四年,進頭等東珠22顆,二等東珠67顆,三等東珠200顆,四等東珠199顆,五等東珠257顆,無光東珠159顆。乾隆五十四年,進頭等東珠19顆,二等珍珠59顆,三等東珠133顆,四等東珠234顆,五等東珠268顆,無光東珠273顆。依上述檔案記載,頭等、二等東珠的數量均呈下降趨勢。天然珍珠的珍貴稀有可見一斑,而匹配好的整串天然珍珠更是可遇不可求。1917年,珠寶商Pierre Cartier(對,就是那個豹子頭卡地亞家族,創始人的孫子)拿卡地亞位於現在紐約第五大道的店鋪換取了兩條分別有55顆和73顆天然珍珠的項鏈(當時價值100萬美元)。隨著過渡的捕撈,至20世紀50年代以後,天然珍珠出現在人們面前只能是在古董首飾上了。物以稀為貴,至今,天然珍珠一直是個成熟的珠寶細分市場,收藏者們願意支付昂貴的價格去買那些絕世珍品。

相信看到這大家都會有個疑問,為啥天然珍珠這麼稀少昂貴,我們身邊還有這麼多珍珠,難道都是假的嗎。其實咱們現在接觸到的99%以上都是養殖的珍珠。它和天然珍珠的唯一區別就是在它的形成之初的侵入物是人為植入的。根據植入物質的種類,又可以分為有核養殖珍珠和無核養殖珍珠。通常的海水珍珠都是有核養殖珍珠,植入的是外套膜組織切塊和珠核,例如日本akoya珍珠,大溪地珍珠,和南洋珠。根據母貝的大小,植入的珠核大小也會受到限制。比如akoya珍珠牡蠣只有6-8cm大,通常可植入的珠核為6mm,所以akoya珍珠大於10mm非常稀少,通常只有8mm;而大珠母貝和黑蝶珠母貝都可植入12mm的珠核。將植入了珠核的牡蠣放回合適的水域,剩下的就是坐等收穫珍珠了。通常akoya珍珠只需1年左右,大溪地珍珠和南洋珠需要2-4年。淡水珍珠多為無核,僅植入外套膜組織,部分較大的河蚌能一次植入30顆珍珠。由於沒有硬質珠核,淡水無核珍珠普遍沒有海水珍珠圓,這也是一個初步區分海水淡水珍珠的方法。但近年國內比較火的愛迪生珍珠則為淡水有核珍珠。而當刺激物的珍珠囊沒有脫離出來,緊貼貝殼生長便形成貝附珍珠。

珍珠形成原理簡圖

貝附珍珠

我們的祖先早在13世紀開始就已經懂得在蚌的外殼和外套膜之間人工植入物質,從而獲得特定形狀的珍珠層。但是直到1916年日本人申請了專利,並應用於商業才打破了珍珠只屬於上層社會的格局。兩位日本人Tatsuhei Mise和Tokichi Nishikawa向英國海洋生物學家William Saville-Kent學習珍珠養殖技術,並在1907年先後申請了專利,最後兩人協商將這種珍珠植核的技術稱為「Mise-Nishikawa法」。Mikimoto在1896年和1908年分別獲得兩項專利,在選擇自己的專利和Mise-Nishikawa法之間,他選擇改變自己專利的應用方向轉而去研究培養圓形珍珠並在1916年成功培育出第一顆半圓形珍珠。經過不斷的技術改良,在今天養殖珍珠已經能在產量和品質逐漸跟上普通大眾的需求。現如今,我國早已躍居淡水珍珠產量最大的國家。而日本則定位於珍珠加工中心,將從中國進口的珍珠進行簡單的分類匹配,再作為日本產品進行再出口。

回顧珍珠的整個歷史,漫長的歲月並沒有將這份大自然的美好從我們身邊帶走。而我們每個人自己,恰恰也是這個世界中的一顆珍珠,散發著不一樣的光。縱使經歷再多磨難,也不要忘了最初那顆空白的珠核,更不要忘了那份包容一切的愛,讓我們變得更加完整,散發出不一樣的珠光。

整理珍珠形成過程資料的時候想起好多從小到大的和我媽的事。我小的時候是一個脾氣特別不好的小胖子,走路被椅子絆倒後起來走出去好遠想想氣不過回來把椅子拖出扔了的那種。現在身邊的朋友都不信我是那樣性格的人,也就在我媽眼裡,我永遠還是那個蠻橫的小胖子,大概是知道她會包容我的一切吧。每次回家都是急匆匆的,真的好想每頓飯都能吃到老媽做的飯啊。

願天下的媽媽們永遠年輕光彩,要幸福哦。

ps 珍珠評價選購篇馬上推出,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Djewelry 的精彩文章:

TAG:IDjewel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