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之鄉 臨沂方城鎮做大「土」文章 西瓜供不應求
穀雨過後,「西瓜之鄉」臨沂蘭山區方城鎮上萬畝瓜果大棚長勢喜人。碧綠的瓜藤中藏著一個個金黃色的西瓜,陣陣清香撲鼻而來。雖然距離頭茬瓜上市還有一段時間,但是棚內的西瓜卻早已「名瓜有主」,供不應求。
當前,品牌已成為農業競爭力的核心標誌。「自從2014年『方城西瓜』被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後,我們著力做好品牌的保護工作,尤其是保護好西瓜種植地的土壤。」方城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相廷峰站在大棚里為前來考察的客戶作著介紹,現在對農藥化肥使用更嚴格、謹慎,最大程度保持了瓜果原有的口感和品質。
從出去轉著賣到在家坐著等,方城西瓜用過硬的質量贏得了好口碑。「土壤好壞是決定農產品優劣的關鍵,瓜果之鄉土壤好成為農產品宣傳的一大賣點。」蘭山區農業局土肥站站長劉宗雲介紹,為了追求高產,很多地方的農業種植化肥施用量普遍偏高,使得土壤質量下降。
為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質量,蘭山區近年來大力推廣化肥減量技術,給土壤做「保健」。為對症下藥,2017年蘭山區農業局在方城、汪溝兩個農業大鎮新建了10個土壤檢測點,實現了全區土壤檢測點全覆蓋。檢測點除了定期取樣檢測,還根據種植戶需要進行個性化取土,為農戶免費檢測。檢測後生成大數據,分析土壤養分狀況,指導農戶按需施肥。
正值春耕期,在方城鎮為農服務中心,「智能配肥機」正開足馬力生產化肥。據介紹,智能配肥機有標準化的數字介面,測土數據、區域配方數據、區域農戶種植作物數據等數據資源傳遞過去,就可以「量體裁衣」,個性化生產化肥。「根據配方自己生產化肥,高的降下來,低的提上去,缺啥補啥,能有效提高肥效,還能保護土壤。」相廷峰介紹說。
從根本上改善土壤結構,在給土壤「減葯」的同時,也給土壤不斷增加基礎營養。根據測土數據,蘭山區有針對性地推廣秸稈還田、土地深耕旋松等農業技術。據劉宗雲介紹,通過全區測土大數據看,秸稈還田效用雖然慢,但長期看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幫助保持土壤平衡。
王寶軍是位種了16年瓜的老瓜農。今年他種了6畝甜瓜。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根據土壤結構精準施肥,以前大肥料一畝地用100斤,現在最多30斤,還加了有機基肥。合起來算,一畝地至少能省100多元,6畝地一茬就能省800元。」
用肥的改變不僅贏在了降低成本上,更贏在了市場上。減農藥、減化肥,增產量、增質量,精準施肥在「雙減雙增」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農產品品質也越提越高,「西瓜之鄉」的品牌之路也越走越遠。
※栽西瓜-作者 賈愛軍
※吃一塊西瓜,等於吃五碗米飯,西瓜的熱量真的有那麼高么?
TAG:西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