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說到底,只能掙到你信的那份錢
幾年前公司一位同事離職,滿打滿算來了一年時間,學歷極高,悟性又好,業務進步也快,被公司作為重點培養對象。
離開的理由錢少,比預期差個兩三千;心塞,忍不了個別領導酷愛在瑣碎事務上刷存在感。
半年以後,公司組織結構調整,那位領導被調離;九個月以後,薪酬制度改革,工資實質性增長。
談起這位同事,大家覺得再堅持堅持,一切都會好起來。表面看是耐心不夠,本質上是信心不足。
人這一輩子,說到底,只能掙到你信的那份錢。
「信」決定了你最終要站立的位置,無論是國家地區,還是行業公司,從做出選擇那一刻,你未來若干年的收入,甚至最終財富就已經確定。
1990年,當時我們班70多名同學有13人考上大學。寒暑假回到家鄉,每次同學相聚,都會就中國潛力大、還是國外發展好的問題爭得面紅耳赤。雖然缺少現在孩子們出國遊學、觀光的機會,也沒有可能看到太多相關書籍,但一點兒也不妨礙我們以家國情懷的態度、宏大敘事的語言,進行著如今看來論據蒼白甚至意義缺失的辯論。很懷念那樣的歲月和那時的同學,現在很難找到那種沒有絲毫功利考量的思想交鋒了。
畢業後,有幾位同學遠赴海外深造,然後留在了異鄉。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一轉眼的功夫,已是人到中年。如果從財富積累角度,最終進入國內一線城市的當年同窗,無論在體制內外,都是國外的同學難以企及的。
2010年左右,還有兩位同學回到國內,選擇了人生再出發。是國內的同學比國外的優秀嗎?顯然不是,但國運如此,當時就是相信中國已經步入快車道,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留下來,伴隨著國家高速發展,收益增加也是必然。
什麼是「信」?
一言以蔽之,就是從不確定的狀態中找出確定的理由。不確定性是宇宙的基本規律,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確定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發揮自己認知的最大限度,找出確定的因素,並作為選擇的依據。
有了這種確定感,我們的大腦會有強大的自我說服功能,思想的改變不能改變現實,但能改變現實的意義,從而引導我們可以持續地投入和努力,而這種專註本身就會創造出驚人的成果,甚至可以改變最初的現實。
職業生涯之初,需要慎重選擇行業和公司,這方面的文章汗牛充棟,無需贅述。只是一旦做出選擇,更需要的是相信並堅持。
信是一種思想態度,更是一種心智模式。對於現代人,做到真正的信卻是日益艱難。一方面,多數人本來就沒有信仰的經歷,也就說從來沒有完全相信的生命體驗。另一方面,物質化社會的財富驚雷頻繁炸響,即使身處經過再三思慮確定的行業和公司,一則小道信息都可能在內心裡掀起滔天巨浪。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信與不信可謂天堂地獄一念之間。就如同兩列逆向疾馳的火車,直接決定著截然不同的精神狀態和投入程度。信的時候更傾向於客觀地分析、樂觀地看待外界的人和事,成為即使看到天上的烏雲也能欣賞金邊兒的優點發現者。與之相反,如果信不足,灰色的東西就會佔據心靈,使我們經常囿於主觀臆斷,不斷放大矛盾和問題,心態愈加悲觀,精神日益消極,逐漸變成問題導向者。
以這樣的心智模式工作,即使可以做到暫時的全力以赴,也難以持久堅持,因為外在行為背離了內在判斷,而人類恰恰是不能長期背叛自己的真實感受。這個心理學基本常識,可解釋各種群體環境中的人浮於事和草率應付。這個時候,一旦工作上有個風吹草動,困難挫折,自己的感覺更是雪上加霜,離職是必然,更是早已註定的結局。
這種思想狀態,即使外界沒有刺激,很多時候自己也會無端生事、無事生非,創造一些理由讓自己的職業進程人為中斷,無疾而終。人們不僅擅於偽裝自己,欺騙外在的世界,更是喜歡欺騙自己,以期內外平衡。
用負面的結局對應否定的判斷,然後不斷地自圓其說,終會過上自己期待的悲劇職場人生。
有人會說,我年輕又學歷高,找一個新工作並不難。
沒錯,對公司來講這個階段是你一生中性價比最好的時光。但請牢記,你不會一直年輕,當芳華逝去,高學歷亦如昔日黃花。正因為如此,雖然離職本身無可厚非,但需要特別警惕和反思。
辭職是個人自主的選擇,但容易被不信的心智所蒙蔽。信與不信,不僅決定著你年輕時的工作成就,更預示著中年甚至一生的職業圖景。
作者:沈剛,來源:三茅網
※馬雲1000字長文「撤職」彭蕾,留給HR 3條忠告!
※丈夫抱怨:我的妻子沒有工作
TAG:首席人才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