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錢沒房沒媳婦,拿破崙卻嫉妒他
在1769年,有一個人,和拿破崙同年出生,兩個人都在29歲時外出探索。不同的是,拿破崙帶著200多個科學家和軍隊,那個人只帶了一兩個小夥伴;拿破崙公費,他自費。回到歐洲後,拿破崙很滿意地完成了《埃及述及》,那個人完成了一部《旅行故事》,篇幅更長、圖片更多、影響更大。拿破崙對這個人冷嘲熱諷,卻隨身帶著他的書。
這個人身上的標籤很多,和哥德是忘年交、與美國總統第三人總統托馬斯.傑斐遜是好朋友、是達爾文深深崇拜的偶像、被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稱為「大洪水後真正偉大的人物」……有人說,他甚至可以左右全世界科學家的前程。他本繼承大筆財產,卻窮得沒錢買自己寫的書,晚年住在租來的公寓中借錢度日,還不停資助科學家;他深受女人喜歡,卻終生未娶,因為他忙得語速是正常人的兩三倍,每天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這個人的名字叫亞歷山大.馮.洪堡,沒錯就是這個不太常見的名字。
如今,亞歷山大.馮.洪堡這個名字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但當我們在談環保時,有洪堡的影子;我們在談解放與獨立時,也少不了他的存在;甚至連一些文藝作品,散文、詩歌、建築包括室內裝飾,也都和這個人緊密相關。他把大自然教給他的傳遞給我們。作者安德烈婭.武爾夫意圖通過《創造自然》這本書,帶領我們重回洪堡的黃金年代。這本書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等4個重要獎項,被10多個歐美知名期刊推薦為年度好書。
作者安德烈婭.武爾夫既是作家,也是學者,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知名刊物撰寫專欄。她積極投身地理學與植物探索方面的科普教育,榮獲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頒發的內斯獎章。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也很有意思,安德烈婭.武爾夫像洪堡探索自然一樣探索洪堡,親自走過洪堡走過的路,登上洪堡登過的山,讀遍洪堡布滿灰塵的著作,重翻當年的數千封書信,書的注釋就近百頁。
洪堡出生在普魯士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早逝,母親嚴格,他喜歡戶外,卻被勒令走仕途。當他27歲時,母親去世;29歲時,開始了南美洲的探險之旅。
那時候的南美洲是一片神奇的區域,在眾人眼中是危險之地。探險的5年中間,好多次都傳出他的死訊,他雖活著,真真差點看到死神。美洲豹曾經和他狹路相逢,毒蛇就睡在他們的吊床下,洗澡的時候鱷魚突然襲擊,箭毒粘到他的襪子上幸好當時身上沒有傷口,5厘米寬刀鋒般的山路手腳並用著爬而旁邊就是萬丈深淵。而那茂密的樹、流動的沙、燦爛的花、發光的蟲還有各種原始文明,令洪堡興奮不已……5年的南美洲經歷讓《創造自然》這本書讀起來像探險小說,也改變了洪堡的一生,滲透到我們如今的生活。
洪堡一輩子寫了不少書,觀點也極為發散。洪堡和自然永不停息一樣,一生忙忙碌碌,如果說他心有所屬,這個人一定叫自然。直到80多歲還在不分晝夜的工作,他與死神賽跑,完成《宇宙》這片巨著,而宇宙——希臘語中美感與秩序的意思,正是他要傳給人們的自然觀。只是,秩序的意義不同於19世紀之前人們對自然的狹隘看法,洪堡的自然秩序很豐富,它是一張網、一種平等和一種不息,涵蓋了科學與政治。而那種美感,是連接科學與藝術的橋樑。就像深受洪堡所影響的生物學家海克爾所言「只要有科學家和藝術家,這個世界就不再需要牧師與大教堂」。
1、網狀的秩序
大自然給洪堡上了的最寶貴的一課——自然是網狀的,事物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18世紀,人們對自然的觀點是實用與穩定。根據創世紀的說法,自然是為人類而生,人們只要怎麼舒適怎麼改造環境就好了。那時候很多思想家認為上帝可以掌控宇宙的運行。洪堡在一次地震中意識到,自然沒有想像那麼穩定。他看多了,發現事物之間存在著隱蔽的聯繫。比如他發現一個地方土地沙化和樹木砍伐很有關係,樹砍了,水就不容易儲藏。這個人的聯想能力超強,他看到這個山上的一株植物又聯想起千里之前的植物。然後,有一次在登山時,達到最高處,向下望去,一瞥之間,他腦袋裡綜合了之前的所有,堅定地認為自然是網狀的,給人們繪製了一副自然之圖。
喬治.珀金斯.馬什後來寫了《人與自然》,提到我們如今生態保護的理念,探討人對自然景觀的改變,強調了人破壞自然秩序的危險,對我們今天的環境治理意義重大。馬什寫這本書主要是受到洪堡的影響,他是洪堡的粉絲,就因為因為妻子妹妹丈夫的名字出現在洪堡的書中,他就特別喜歡這個妹夫。是洪堡教會馬什,要關注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聯。
這種將自然綜合成有一張網的觀點與以小見大的思維,影響眾多科學探索方向。比如大陸漂移、生物進化等。可以說,洪堡既是如今生態環境保護的鼻祖,也給後來生物學、地理學、植物學方面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
這種網狀的理念進一步延伸,變成自由的理念。他本來在年輕時候就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感染,嚮往自由。而自然又給他上了寶貴的一課「從不起眼的苔蘚或昆蟲,到大象或高聳的橡樹,都扮演者各自的角色,而它們又會共同作用,組成一個整體,人類在其中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自然本身就是一個自由的共和國」他認為生物應該是自由的、平等的,這進而延伸到他的政治理念上。
在19世紀以前,南美洲還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在這片土地上進行殘暴的統治,洪堡在探險的過程中目睹了這一切,他覺得殖民統治就是對自然的貪婪索取,對物種的任意踐踏。他反對殖民統治、反對奴隸制度。
洪堡探險回來,有一段時間在學術氛圍開放的巴黎定居,認識了一個叫玻利瓦爾的南美洲花花公子,他和這個人描述在南美洲的壯美環境,讓玻利瓦爾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家鄉是獨特富有的大陸。他的政治觀點也在不經意間傳遞給玻利瓦爾。誰都沒有想到,若干年後,這個花花公子成了南美洲的解放者。而在南美洲的解放過程中,洪堡對南美洲的自然描寫,也激發那裡的人保家衛國的熱情。據說,玻利瓦爾還就此學會了用自然做比喻,在革命中「煽風點火」。比如他說「自由就像一棵珍貴的植物」、「南美洲人民正沿著一片密布火山的地帶迤邐前行」。
洪堡這樣的活躍分子,學術界再愛他,官方在批准他出行時小心翼翼,擔心他去殖民地搗亂。直到他59歲時才有機會踏上俄國的土地,俄國特別避過貧窮地區,給他制定了詳細的出行計劃。不過這個老頭有點俏皮,在旅途中他先斬後奏,冒著隨時可能被瘟疫傳染的危險,盡一切可能走得更遠,看得更多。
2、詩意的美感
洪堡與歌德是忘年交,歌德大洪堡20歲,洪堡大約在25歲的時候開始和歌德交往。在這之前,洪堡在探索科學的時候,常常覺得一些情感與想像力讓自己特別迷惑,認為這些主觀的東西不好。後來,他們一起學康德的哲學,康德的哲學和歌德的藝術觀對洪堡影響深遠,歌德也鼓勵他將科學與想像力結合。洪堡開始感悟在科學研究中,客觀理性與主觀想像的分不開的。這種思維理念,促成了洪堡詩意的自然觀。
比如,他在《自然之觀點》一書中這樣描述昆蟲「將它們發紅的磷光澆注到芳草覆蓋的草地上,地面熒熒發光,好像是富有生命力的火焰在燃燒,又彷彿天上的星幕沉降到了地表」,這種詩意的描寫,讓讀者對他所描述的自然著迷極了,他用文字激發起了人們對自然的關注與愛。而這種將想像與科學研究融合的方式,對後來很多名人影響很大,比如從梭羅《瓦爾登湖》的前後修改中,梭羅頓悟到「最有趣和最美麗的事實也就是最好的詩歌」。直至我們今天將自然界的元素融入到繪畫、建築、裝飾等領域,溯及既往,都要感激這個叫洪堡的老頭兒。
科學、政治與藝術涵蓋了我們生活的全部,最終又回歸到「宇宙」這個詞之上。而這種對宇宙的理解無疑離不開自然的贈與。
他用盡自己可能的所有方式去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向人們展示嶄新的自然觀,《創造自然》這個名字是簡練完整的詮釋。
而反過來,說「自然創造」也無妨,因為自然創造了我們今天這一切,也創造了洪堡無悔的一生。他所探索的也是自然本身應有之義,如果說他只是個傳話筒,我想,他一定很開心做這個代言人。
TAG:林雙看書看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