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濕氣重易折壽?不要怕,專家透露4個實用招,根治濕氣,永葆青春

濕氣重易折壽?不要怕,專家透露4個實用招,根治濕氣,永葆青春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書濤教授

春天濕氣重,讓人感覺全身疲憊。早上起床後,腦袋昏昏沉沉,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腸胃不佳,肚子總是感覺漲漲的,吃什麼都沒胃口;到了晚上,怎麼也睡不著,休息不好,身體更加勞累……中醫認為,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警告:體內濕氣太重了!下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如何將濕氣從我們的身體裡面趕出去吧!

濕氣纏身有什麼最明顯的癥狀?

1、食不知味

感覺舌頭上有厚厚的舌苔,吃東西的時候也不怎麼能感覺得到好吃。

2、體型偏胖

感覺沒怎麼吃,就胖了起來,還總覺得做什麼事情都很吃力,不得勁。

3、耳朵裡面很濕

有時候總感覺到耳朵痒痒的,然後用棉簽一蘸,就感覺棉簽都是濕濕的。

4、比較怕冷

天氣稍微涼一些,就感覺到身上很冷,手腳也冰涼了起來。

5、洗澡的時候身上有小紅點

剛洗完熱水澡後,就覺得身上有一些很小的小紅點,一顆一顆的。比較痒痒,可是過一會兒就好了。

6、胳膊腿疼痛

感覺有時候胳膊和腿的有的地方比較酸痛,隨便動動就感覺到很累。關節還總是會困,尤其下雨的時候很怕冷,酸疼。

濕氣並沒有我們看到的這些癥狀這麼簡單,它是很多惡性疾病以及慢性病的源頭和幫凶,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這都是濕氣惹的禍,為了我們健康的身體,祛濕刻不容緩!

4個實用招教你如何祛濕

1、艾葉泡腳祛除濕氣

艾葉具有很強的祛寒作用,使用艾葉泡腳能夠有效的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令體內的濕寒濕氣排出體外。艾葉能夠疏通我們的十二經絡,調理身體中的陰陽平衡。體內的經絡疏通了,氣血循環自然就變的順暢起來。

2、拔罐療法祛除體內濕氣

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3、按摩穴位祛除濕氣

立秋過後,按摩委中穴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委中穴在腿窩的中心點上,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是化濕要穴,如果不通暢,濕氣就排不出去,還會導致關節痛等疾病。平時隨時就可以按摩此穴位,可以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不失為一種祛濕養脾胃的簡單實用方法。

4、中藥膏滋祛除濕氣

關於濕氣最佳的治療方法,非中醫莫屬。中醫講究「整體辯證,宏觀調理」。其中,膏滋,這顆中國古老養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也逐漸成為現代人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標誌。膏滋具有悠久的歷史。廣泛應用於內、外、兒、婦科。真正的好膏是嗅之無焦味、無異味,而有淡淡的葯香,許多膏方沿用至今,如肖家百年傳統的::肖淑之清濕飲,是河南省傳統膏滋代表、肖氏家族200餘年優秀方劑之一,已在國家食葯監局備案,這些資質證明都是可以在政府官網找到的,療效卓著,歷久不衰,享譽海內外。

此膏滋主要採用平緩的調節體平衡、順服五髒的原理從病性用藥,20多種名貴藥材,滲透到體內,可以健脾祛濕,消腫解痛,使痘痘、便秘、失眠、舌苔厚重、氣色蒼白等情況減少,並逐步恢復健康,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因為此膏滋是國家重點保護的傳統中醫對象,所以在網上就能夠找到,很方便,不過,對於國外的患者來說不是太好郵寄。

祛濕小妙招: 通用的祛濕食物

1、薏米

濕熱比較重的話可以選擇薏米,因為薏米是比較偏涼性的,它可以清利濕熱。但如果是寒濕的朋友,建議不要多用薏米,不然就會太寒涼,孕婦也是不可以用薏米的。

2、茯苓

茯苓是非常平和的一樣食材,它可以健脾,不寒涼也不會讓人上火,各種人群都可以用。可以用茯苓粉蒸雞蛋吃,也可以打成粉末每天吃幾勺,最好是調在稀飯裡面,因為它是不溶於水的,或者和蜂蜜一起調勻吃也可以。

3、荷葉

夏天的時候用荷葉是非常好的。如果濕氣特別重,經常頭覺得昏沉、頭很重的感覺,這種情況可以多用荷葉。

4、赤小豆

可以在冬天的時候多用它。赤小豆可以幫助我們去除我們身體心肺的濕氣,所以對於老年人來說也是很適用。可以把它跟薏米煮粥喝,這樣可以很好的跟薏米形成一個互補。如果是體質偏寒的朋友,就可以赤小豆多一些,薏米少放一些。

5、陳皮

從祛濕這一點來說,陳皮是燥濕。所以如果身體沒有濕氣的人,不需要用的太多,因為用多了會感覺有點燥。可以在煮粥的時候加一些陳皮,也可以用陳皮配上薏米赤小豆粥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濕氣 的精彩文章:

濕氣的「剋星」來了,白開水加它,健脾利濕,體內濕氣一掃而光!
春季有濕氣,百病纏身,排掉濕氣一身輕,只需中醫這一招!

TAG: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