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日媒:中國半導體產業「道阻且長」

日媒:中國半導體產業「道阻且長」

《日本時報》5月6日文章,原題:為什麼中國造不出像樣的半導體?商業大亨馬雲說要為中國製造國產半導體。這是中國政府的一個長期目標。由於最近美國對一些科技出口的控制,如今這變得更為重要。問題是,中國經歷幾十年失利後能否最終克服挑戰。

半導體是電子產品的基礎構件,應用於從手機到超級計算機伺服器的一切東西。中國早就掌握了用別處生產的半導體製造成品的本領,但充其量只是組裝而已。中國想要成為產品和創意的原創者,特別是在自動駕駛汽車等前沿產業。為此,中國需要自己的半導體。

但挑戰可不小。中國目前是世界最大晶元市場,但國內使用的半導體只有16%是國產。中國每年進口晶元約2000億美元——超過石油進口。為發展本土晶元產業,政府給相關企業減稅,並計劃投資多達320億美元,希望在晶元設計和製造方面領軍世界。

中國最早的半導體是1956年生產的,當時這門技術在美國問世不久。上世紀70年代中國重新開放商業時,官員們很快認識到半導體是未來市場經濟中的關鍵部分。

但幾乎從一開始就存在障礙。中國政府早期的想法包括引入日本過時的二手半導體生產線。但由於官僚主義、出貨延遲和中國製造的晶元缺少用戶,上世紀90年代中國從零打造晶元產業在付出高昂的代價後止步不前。

另一劣勢是缺乏資本。幾十年來,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中國致富的途徑,它吸引了企業家和官方的投資。相比之下,製造半導體需要動輒幾十億先期投入,可能10年或更久才能見效。2016年單是英特爾公司研發投入就達127億美元。鮮有中國企業有這等財力或經驗能進行這種理性投資。中央規劃者通常也抵觸那種有風險、遠見的投資。

中國似乎已認識到這個問題,2000年以來,從補貼半導體研發、生產轉向進行股權投資,希望市場力量發揮更大作用。但資金分配仍存在問題。近年來政府一直推動對半導體工廠的投資,其中許多缺乏足夠技術。而那些最終開工的又很可能導致存儲晶元過量,給國內產業帶來資金問題。

或許中國面臨的最大長期挑戰是技術獲取。儘管北京希望從零開始打造本土晶元產業,但最好的產品仍落後美國一兩代。一個合理辦法是從美企購買技術或與之結成夥伴關係。這也是日韓尖端企業走的路。但中國沒法那樣做。中國收購美國半導體公司常因安全原因遭否決。日韓等也對中方收購採取類似嚴審。

儘管存在種種阻礙,近年來中國其實已取得長足進展。中國一些企業為手機和其他技術產品設計半導體,然後把生產外包給外國工廠。同時,中國對相關工廠大筆投資,為管理者、工程師和科研人員提供關鍵經驗。這一切不會帶來捷徑,但或許成為一個中國耗費半個世紀仍未能建成的產業的構成要素。(作者亞當·明特,喬恆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澳大利亞山羊肉出口量驟增 美國為最大消費國
台誣稱多米尼加因巨額金援與台「斷交」 多總統:無任何附加條件!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