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民眾反對「核污土」鋪路,災後重建任重道遠

日本民眾反對「核污土」鋪路,災後重建任重道遠

【編輯/孟靖 統籌/劉姝蓉】據外媒報道,日本2011年發生3·11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站在地震中受損並泄漏輻射。時隔7年,環境省打算本月起以收集到受污染的」核污土」在福島縣鋪路,但被列作試點的二松本市居民強烈反對計劃,擔心計劃令外界覺得有關道路附近農場生產的農作物不安全。

大白新聞注意到,早在2016年7月,日本環境省就決定將放射線量低於一定限度的核輻射污染土用於修路等公共事業。當時一些媒體就認為,放射線量低於每千克8000貝克勒爾只是廢棄物安全處理的標準,不是安全再利用的標準,因此政府決定可能會引發擔憂。

「核污土」鋪路,遭日本民眾強烈反對

報道稱,日本環境省打算本月起以收集到受污染的」核污土」在福島縣鋪路,二松本市是計劃試點之一,試驗路段長200米,當局擬將約500立方米的」核污土」,埋於50厘米或更深的地底,蓋上乾淨泥土以阻隔輻射,之後再鋪上瀝青。日本環境省稱用作鋪路的」核污土」每公斤釋放輻射量約為1000貝克勒爾。該省早前已在南相馬市作同類試驗,稱可確保一定程度安全。

福島核事故後,日本有關部門為了清除放射性物質而刮地皮式搜集了大量核輻射地表污染土,這些土在福島堆積如山,總量達2200萬立方米。這種清除地表核污染物的工作在日本被稱為「除染作業」。

這些受銫污染的泥土,每公斤會釋放最多8000貝克勒爾(Bq)輻射。當局將」核污土」以黑色膠袋封起暫時儲存,打算最終運到福島縣外棄置。為減少泥土量,日本環保省打算以」核污土」在福島縣鋪路,並逐步擴展至全國的公共工程。

福島核電站

此前,日本《每日新聞》在2016年7月1日報道稱,日本環境省決定將大約1000萬立方米放射線量低於每千克8000貝克勒爾的污染土用於全國道路建設等公共事業,並將在污染土上方覆蓋土沙和混凝土等用於阻隔放射線。由於安全利用標準問題以及對這些核輻射污染土的長期管理暫無結論,日本媒體擔心此舉可能引發人們對於核輻射擴散的擔憂。

而日本環境省曾於2017年3月27日也曾提議將福島受核輻射污染的土壤用作建設公園等綠地,在當天一個顧問委員會會議上,環境省提出了一套循環利用核輻射污染土壤的方案:這些土將用於填埋一些塌陷地面,在上面覆蓋植被,建成公共綠地。日本《每日新聞》報道說,環境省方案避用「公園」一詞,是為了避免觸動公眾神經,但針對《每日新聞》追問後,環境省聲明「綠地也包括公園」。針對可能引發的公眾疑慮,環境省同時建議設立專門機構,就核污染土循環利用方案如何取得公眾理解和信任制訂方案,並澄清核污染土將不會用於任何住宅區。

七年之殤 ,福島核污染仍面臨困境

15895人遇難、2539人失蹤、73349人依然避難,257噸核燃料堆芯熔化、約100萬噸污染水仍難以處理,這就是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留下的相關數據。日本「3·11大地震」過去7周年,災區復興雖取得一些進展,但核事故陰影依然難以抹去。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說:那一天徹底改變了福島的命運!

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重創日本東北部地區,受災最重的是福島、宮城和岩手三縣,地震和海嘯直接導致福島縣1614人遇難,宮城縣有9540人遇難。核事故給福島帶來了更深傷害,讓原本物產豐饒、環境優美之地變得令人生畏,至今依然有大片土地被劃為「禁區」。福島縣總人口比災難前減少了約14.8萬人,僅福島一縣至今仍有近5萬人過著避難生活。

福島核電站發生爆炸

受地震和海嘯影響,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3號機組發生堆芯熔化事故,反應堆壓力容器中失去冷卻的核燃料棒在高溫下熔毀,掉落到安全殼底部等地方形成核殘渣,如何取出這些超高輻射核殘渣成為最大難題。

福島第一核電站廢堆負責人增田尚宏介紹,目前約有5000人在輻射非常高的1至3號機組附近作業,相關工作人員需最高程度防護裝備。東電公司利用機器人等對1至3號機組安全殼內部進行了探測拍攝,初步掌握了核殘渣分布情況,將用於今後制定核殘渣取出方案。增田尚宏說,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將於2019年制定取出1號機組內核殘渣的方案,並計劃於2021年內,即福島核事故發生10年後開始取出堆芯熔化的核殘渣。預計徹底完成反應堆報廢工作需要30至40年時間,即到2041年至2051年才有可能徹底完成。

新華網報道稱,除了最為棘手的核燃料棒及核殘渣清理工作外,核污水也是一大難題。在福島第一核電站院內林立著上千個巨型污水儲水罐,核污水總量約100萬噸。現在每天增加的核污水量雖然從2年前的400噸減少到約100噸,但由於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氚難以被凈化,東電公司董事長川村隆也曾表示考慮將核污水排入大海,但遭到當地漁民等反對。國際社會也非常關注日本政府的污水處置方案,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等正為此冥思苦想。

——延伸閱讀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災後之殤」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

1986年4月26日,今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造成迄今世界上最嚴重的民用核設施泄漏事故。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位於烏克蘭北部,距離首都基輔110公里,是蘇聯時期在烏境內修建的第一座核電站。

1986年4月26日,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失火併引發爆炸,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是美國投放在日本廣島原子彈的400倍。爆炸塵埃隨風飄散,導致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多地遭受核輻射污染,數十萬當地居民被迫撤離,百萬人身體健康受到影響。有媒體認為,此事甚至間接導致蘇聯解體。如今,切爾諾貝利事故已過去30多年,事故現場的安全與維護工作仍對國際社會構成巨大挑戰。

俄總統普京表示,切爾諾貝利事故對全人類來說是一個沉痛教訓,如果不是消防員、軍人、專家和醫務工作者的英勇和奉獻精神,災難的規模將更大。這些人光榮地履行了自己的公民責任,為挽救他人,許多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切爾諾貝利事故現場

英國廣播公司在201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30周年時稱,徹底排除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隱患或需要「另一個30年」時間,全球核安全課題仍任重道遠。即便切爾諾貝利事故已經過去30年,不少歐洲人至今對這場噩夢仍心有餘悸。不少媒體還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會不會發生第二起切爾諾貝利事故」?以表達對核能這柄「雙刃劍」的警惕之心。

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核安全部門主管諾瓦克說:「切爾諾貝利事故嚴重影響了民眾和政界對核能的接受程度。」從積極角度看,相關國家從這一事故中汲取了教訓,使同類設施的安全級別得到顯著提升。多年前,諾瓦克信誓旦旦地表示「絕對相信」世界上不會發生與切爾諾貝利同級別的核事故,但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他的措辭變得十分謹慎,「核電技術的長足進步和各國當局態度的轉變,同類事故的風險將大幅降低」。專家強調,核安全問題「沒有讓人驕傲的餘地」。【資料來源:光明網、新華社、環球時報等】

切爾諾貝利被遺棄的賓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白新聞 的精彩文章:

這些商業巨頭近期的「大動作」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中國在南海部署「防禦堡壘」,美媒為何如此關注?

TAG:大白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