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書法品鑒清雅簡靜:啟功作品欣賞
2018年5月6日《信息時報》「藝術周刊」 王世國專欄文章
許多書法家只是在書法界圈子內享有大名,而普通百姓並不知曉。因為那些書法家寫的字,龍飛鳳舞,狀若天書,普通百姓根本無法認識;甚至丑拙破敗,面目猙獰,讓人看了心生厭惡。
啟功卻是個例外,在書法界圈子內他曾貴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被國家文化部授予「蘭亭終身成就獎」;而在圈子外,他也是家喻戶曉,名滿天下。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 ,究其原因,除了他的人格魅力以外,他的書法淡雅簡靜,端正秀麗,清俊瘦勁,能夠雅俗共賞。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他寫的《李白詩句》條幅,雖然只有這短短的兩行字,但已典型地表現了他的書法藝術特色。
欣賞一幅書法作品,首先可以感受它的格調氣韻。這種格調氣韻並非是摸不著、看不見的,恰恰相反,它是直接呈現在觀者面前的形式美,是一種整體美感效果。無疑,這幅作品看上去淡雅簡靜,就像是一位身著旗袍、婷婷玉立的古典美女。作品乍一看平淡無奇,除了開頭的「山」用筆稍重以外,沒有濃重的筆墨,沒有奇崛的字形,沒有沉澀的線條,沒有豐富的筆姿,但細加品賞,卻能發現它有「二王」的飄逸、趙孟頫的流利、柳公權的剛勁、董其昌的秀雅、梁詩正的工緻。這就像是一個破落的貴族,儘管一貧如洗,但言談舉止仍然透露出一種高貴的氣質。這種貴氣就是中國傳統文人書法的書卷氣。
這幅行草作品,寫得不激不厲,字字獨立,每一筆從起到收都交待得清清楚楚,沒有絲毫的草率,顯得恬淡從容。啟功的書法曾遭人詬病,他自己也毫不避諱,甚至以「館閣體」自嘲。這種胸襟和自信正是來源於他深厚的學識,以及他對書法經典的尊崇。他就是要以腹有詩書的書卷氣和「士氣」,來抵制書法中的「匠氣、村氣、俗氣、江湖氣」。
啟功認為,書法當以結字為先。結字就是造型,而且要賦予每個字以生命感,而作為生命形體最本質的特徵就是對稱、平衡、穩定。這幅字結體端正秀麗,很少斜側;每一個字都圍繞著中心,點畫精準到位,空間布白十分均勻。而且,無論字的大小和形態上的差異,字與字之間的間距也都幾乎相等。這樣一來,整個作品難免有 「如排運算元」之嫌,顯得過於整齊、單調、重複。為了補救,啟功試圖在用筆的輕重和字形變化上下功夫。開頭 「山」 字行筆用墨濃重,字成扁形;接下來,「陰」 字左右開張呈方勢;在前三字大字之後,「士」 「如」 二字忽然寫得小而濃重,接著 「相」 「見」 二字又是大而輕靈。
啟功還通過字形開合來求變化,如「相「字左開右合,」道「 」見「 二字上合下開;」見「 」應「 「庭」 三字的撇畫和「鵝」的戈鉤,都寫得十分挺長。
杜甫說:「書貴瘦硬方通神」。這是盛唐以前人們的書法審美標準。如何使細瘦的筆畫不會纖弱,訣竅就是必須中鋒行筆。所以,魏晉以來的書法傳統都是強調中鋒行筆。宋代米芾把是否中鋒用筆作為書法家得不得筆法的唯一標準,元代趙孟頫更把它強調為「千古不移」的用筆道理。啟功謹守書法傳統,筆筆中鋒,作品中字的點畫就像是鐵畫銀鉤,寫得瘦勁清俊,許多筆劃雖然非常細瘦,不夠豐滿,但是亦有血肉,內含筋骨。這就叫「得筆,雖細如髭發亦圓」(米芾語)。
作品也有不足之處:一是筆法平實直白,過於單調,缺乏藝術細節的豐富性,導致千篇一律;二是線條過分細瘦,難以書寫大字,如最後的「鵝」字結構鬆散,纖弱無力,難以「壓軸」;三是雖然功力深厚,少有敗筆,但缺乏性情,作品未能「功性兩見」,導致它最終還只是學者字,難臻大師的水準和境界。這當然非常遺憾!
八公山人書法工作室
廣州 · 番禺
個人網站:
八公山人王世國
新浪微博:
八公山人說書法
TAG:書法家八公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