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僧格林沁墓探秘

僧格林沁墓探秘

一代草原雄鷹歸息的地方

——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僧格林沁墓探秘

魂兮歸來

公元1865年7月的一天,一隊扶柩北歸的隊伍自北京城出發,一路緩緩而行,最終目的地是今天的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鄉公主陵村。車上殮載的人物是被大清國「倚為長城」的博多勒噶台親王、科爾沁左翼後旗第十代札薩克(旗主)僧格林沁。

魂兮歸來,北歸的路上,風吹草低,胡笳嗚咽,沿途官民肅容降迎。

3個月前的5月18日夜,在山東省荷澤地區高樓寨吳家店鎮的一塊麥田裡,率7000蒙古騎兵追剿捻軍張宗禹部至此的僧格林沁,誤中埋伏,《清史稿》上說其「夜半突圍亂戰,昏黑不辯行,至吳家店,從騎半沒,僧格林沁抽佩刀當賊,馬蹶遇害」,終年55歲。噩耗傳至北京,同治帝為之號啕:「方期天鑒忠忱,克竟全功,長承恩眷,乃猝遇賊伏,力戰陣亡。覽其死事情形,不禁為之隕涕。」為此,同治帝輟朝三日,以示哀悼,還與兩宮太后親臨府上賜奠,「予謚曰忠,配饗太廟,繪圖紫光閣。」

謚曰忠,是對忠勇、剛烈,對大清國忠貞不渝的這位科爾沁蒙古族勇士恰當的評價。

「黃金家族」血統

僧格林沁,姓博爾濟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26世孫,黃金家族血統,出生於今天的內蒙古通遼市科左旗雙勝鎮,少時家境貧寒。15歲時,經在雍和宮當喇嘛的伯父暗薦,僧格林沁承嗣了其遠房親族——科爾沁左翼後旗第九世札薩克、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而索王之妻,便是道光的皇帝的親姐姐。窮孩子一步登天,從此,僧格林沁的人生伴隨著大清國的國運,開始了他倍極榮辱的生涯。這一年的12月,15歲的僧格林沁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24歲時,被授予御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25歲時授鑲紅旗蒙古都統,成為統領一旗之士的年輕將領。道光30年(1850年),40歲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雲縣剿匪,此戰,僧格林沁謀篇布陣,親冒鋒鏑,一舉剿滅悍匪,顯露出卓越的軍事才華。

咸豐3年(1853年)8月,對清庭構成巨大威脅的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京畿重地,9月,咸豐帝親自將「納庫尼素光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這柄刀非同尋常,乃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遺物,乾重之意,不言自明。不負眾望的僧格林沁,先是率軍在天津南的王慶坨一戰擊潰林風祥部,迫使其退守連鎮,次戰用計水淹七軍,生擒林風祥。咸豐5年2月,恩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4月18日,再恩詔世襲罔替。此時,僧格林沁45歲。同年6月,僧格林沁再敗太平天國北伐軍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

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

魂兮歸來,北歸的路上,車馬蕭蕭,但沒有了廝殺的刀光劍影,多的是一抹夕陽殘照。

咸豐9年6月,在抗擊英法聯軍的大沽口保衛戰中,僧格林沁率水陸軍兵,勇敢出戰,擊沉英軍炮艇4艘,擊傷6艘,重傷英軍司令何伯。這是自1840年外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為國家的獨立和尊嚴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咸豐10年9月21日,退守京畿八里橋的僧格林沁及所率1萬名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再次展開激戰。清軍手持長矛、大刀「悍不畏死」,一次次向擁有洋槍洋炮的英法聯軍發起攻擊。

歷史在這裡留下了悲壯的一筆:八里橋上,抱定必死決心的僧格林沁,騎著心愛的戰馬,不顧身邊尖嘯而過的彈雨,和部下的勇士拚死與敵對決著,他身邊,高大威武的蒙古旗手,手擎黃地黑字帥字旗,和主人一樣,小山般在橋上挺立著。一顆炮彈飛來,旗手倒下了,握緊大旗的手痙攣著,眼睛怒視著前方。就連僧格林沁的對手——法軍指揮官吉拉爾,在《法蘭西與中國》一書中,對清軍的英勇也做了充滿敬意的陳述:「沒有害怕,也沒有怨言,他們甘願對大家的安全而灑下自己的鮮血,這種犧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裡,都被看作為偉大的、尊貴的和傑出的!」

然而,僧格林沁敗了,大清的國都淪陷在英法聯軍手中,圓明園也被一把火焚毀,「巴圖魯」式的勇敢,終不及現代兵器的威力。

再度出山,師未捷身先死

1865年的5月,因戰敗被奪爵的僧格林沁再次奉詔出山,這一回的敵手是捻軍。被同治帝諭為「忠勇性成」的僧格林沁,率蒙古旗兵在中原大地上「馳追匝月,日行百里,往返3千餘里」,一如繼往地為保衛大清的江山衝殺著,甚至10幾天不離馬鞍,最後累得雙手連馬韁也拿不住,要用布帶拴住肩膀才能駕馭馬匹。而這正犯了兵家大忌,久疲之師,終於落入蓄勢而戰的捻軍伏擊圈中。

有一種說法,僧格林沁兵敗被圍後,「乃下馬踞坐於地,示諸軍無退意,匪亦不知其王也,然圍之甚急,王恐為賊所得,乃從容就義。」這是震鈞在《天咫偶聞》中記述的。還有一種說法,僧格林沁敗走麥田時,捻軍中一個叫張皮綆的16歲小戰士,在搜索中發現了時已身受重傷的僧格林沁,遂上前殺之。此說見於《太平天國史》。在當地還有一首民謠:「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田裡殺僧王。」

僧格林沁死於張皮綆之手似是真的。8年後,山東巡撫丁寶楨經過密訪,抓獲了已經是一家米行老闆的張皮綆,並在其家中搜出一串僧格林沁所戴的朝珠。不過,此時的張皮綆已改名為凌雲,娶妻生子,其子名叫張武。張皮綆死時慷慨直言,陳述殺害僧格林沁的經過,如在眼前。

失「柱石」之痛的大清國慈禧太后和同治帝這一對「孤兒寡母」,對僧格林沁恩恤有加,著僧格林沁的兒子伯顏納謨祜承襲王爵,孫子那爾蘇賞為貝勒,世襲罔替。凡僧格林沁征戰過的地方如河北、山東等5省之地,皆建忠王祠,以示憫恤,並在北京專修一座顯忠祠,在僧格林沁小時候讀書的地方,今遼寧省昌途縣再建一座僧王廟,其戰死的地方吳家店,也改名為落王莊。同治帝還詔諭:「著賞給陀羅尼經被,照陣亡以親王飾終,准其入城治喪。其靈柩返旗時,著沿途地方官員妥為照料」,並派乾清門侍衛專程護送。

西風殘照聖旨碑

魂兮歸來,北歸的路上,馬隊緩緩行進著,快要聞到草原上的花香了。

僧格林沁一生輔佐了大清三朝皇帝,道光、咸豐、同治,堪為鷹獒之士。身為武將,其人忠勇剛烈,衝鋒陷陣,敢為之先。咸豐帝聽說他在戰場上勇冒矢石的事迹後,特賜其「湍多羅巴圖魯」稱號,意為急流一樣不可阻當的英雄。其身在清庭40年,膺親王之爵,食雙倍俸祿,多次挽狂瀾於危機之時,生前身後,倍極榮耀。就連他的兒子和孫子,也分別迎娶的是清室貴胄女子為妻室。作為從科爾沁草原上走出來的忠勇之士,他也實現了為大清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為僧格林沁選擇的墓址是一個背依青山,腳踏泉水的吉祥之地,就在肥美的科爾沁草原左翼後旗領地、一座名叫巴爾虎山的地方。巴爾虎山,蒙語,興盛的意思。山腳下,同治皇帝御題的青石盤龍巨碑傲然聳立,其碑高一丈七尺,合5.66米,碑首刻聖旨二字,碑身上書大清同治四年乙丑十一月二十日建。碑文為同治帝手書,用滿漢兩種文字篆刻而就,全文310字,記述了僧格林沁的生平和戰事。

慈禧太后償言:「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想來,慈禧所言非虛,僧格林沁統率的是大清國最後的精銳之師,吳家店之戰後,滿蒙鐵騎不在,大清軍隊的統轄權,也漸歸漢軍中的曾國蕃、李鴻章等人所屬。昔日的「南曾北僧」,成了南曾的獨角戲。又過了47年,大清國也在風雨飄搖中終結了。

陵墓被毀,出土僧王屍身俱全

關於僧格林沁之死,民間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僧王遇難後,被捻軍割除頭顱,身首異處,屬下只搶回一具無頭的身子,下葬時,清庭特選派工匠,打造了一隻黃金頭顱安在頸項上。

1948年夏天,已安卧巴爾虎山腳下83年的僧格林沁墓,被時為解放區的土改政權搗毀,一代草原雄鷹重見天日。據僧王陵世代看墳人白明儒所見,僧格林沁出土時,身首俱全,面相厚重,身高約1.72米左右,有蒙古族人的體貌特徵,身著青布夏裝,兩層夾衣,左右胸前肩窩處各有一處刀劍創傷,長約10厘米,傷口呈黑紫色。此外,身體其他部位也有多處明顯傷痕。僧格林沁的屍身裸露後,既隨風而朽。白明儒今年76歲,這是他小時候的記憶。同時看到這一幕的還有村裡的前任支書劉景材,今年75歲。兩位老人親身所見,當為不虛。

僧格林沁王陵佔地約70畝,位於公主陵村東一處面陽的山脊上,當地人稱馬鞍山,系巴虎山余脈。據史書記載,僧王陵園建築極具工巧,氣勢恢弘,分為內牆、外牆,前殿、後殿,幾進院落。牆裡牆外,松柏參天。沿山脊而上約百米之處,立有三個寶頂,為僧格林沁及其妻妾穴居所在。其陵前碑樓,高三丈余許,四周各有券洞門,樓內青石鋪地,上雕波浪紋,正中端坐一碩大贔屓,頭至尾全長3.3米,高1.23米,最寬處1.35米,四足撐地,頭頸高昂,張口瞪目,似有向前之勢,其身上馱的便是同治帝所題的青石盤龍碑。

如今,僧王陵所居之地,片瓦無存,只遺留下這塊聖旨碑,陵園成了一片玉米地,半山坡上,兩隻石獅子歪在一側,獅子的前腿已被砸裂,彷彿在向世人訴說著蒼桑。僧王陵守陵人白明儒和侄子白慶榮憑記憶,在山上一處已翻耕好的地壠溝里,插入一截玉米桿,然後向記者指證說,主墓穴位置就是這裡,另兩個分列左右。記者看到,由於年代久遠,原來留下的深坑漸被填平,地上只留有模糊的凹陷痕迹。

歷史開了一個玩笑,不僅僧格林沁的墓地被毀,與他同歸科爾沁故里的兒子伯顏納謨祜、孫子那爾蘇,死後的安身之所也同期被搗毀。其實,僧王祖孫3人安息之地相隔不遠,翻過巴虎山,進入康平縣的東升鄉善友屯村就是。誰能想到,生前榮華至極,死後寸骨無存。

百年未見,十八隻雄鷹在天空翱翔

蒙古族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民族,僧格林沁死後,在他的家鄉科爾沁草原上,流傳著上百首傳頌他的英雄事迹的民歌,其中有一首這樣唱道:

嫩江十旗為羽翼

大漠南北為僚佐

攘外安內的僧王爺

威震四海重竹帛

……

從這首民歌中,我們能感受到僧格林沁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早在幾年前,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曾來恰商要請回僧格林沁的靈寶,重新立墳安葬。對方態度誠懇,出多少錢都行,被時任四家子蒙古族鄉鄉長的白雲波拒絕了:「那樣做,我就是四家子鄉的千古罪人!」

熱愛這塊熱土,具有文物保護意識的白雲波,稍後既動用人力將散落在山上的僧王陵石獅修復,並搬請下山,重新安放在山下的碑亭前。

2009年11月9日早7點,巴虎山上雲氣蔥鬱,一縷寒霜給往日沉寂的山村鋪上一層細碎的銀花。石獅揭幕儀式即將舉行。市、縣蒙協的領導來了,仰慕草原英雄僧格林沁的人來了,公主陵村的男女老少也都來了。一杯馬奶酒,奠慰英雄魂。早7點40分,揭幕儀式開始。隨著一圍蒙在石獅上的紅布徐徐拉開,在場的人們肅容以對,以示對心目中英雄的敬意。此時,天空中出現了震撼人心的一幕:一隊雄鷹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排著整齊的隊形在陵前上空盤旋,吻、翼均清楚可見。「一隻、兩隻、三隻……一共十八隻」,這是巴虎山上的雄鷹啊,是草原吉祥的象徵!人們數著、喊著,激動萬分。村裡老人講,天空中出現一、兩隻雄鷹不奇怪,同時出現十八隻雄鷹的場面,百年未見。

此時,距僧格林沁死去已144年。守陵人白慶榮對這件事記憶猶新,事隔兩年,再次講起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恍若昨天剛剛發生。

2011年4月19日

圖片文字說明:

1僧格林沁陵前同治皇帝御題聖旨碑

2這是記者在2009春時拍攝的畫面,畫面中的石獅還斜卧在山上,遠處為僧格林沁聖旨碑

編者註:作者汪學松多年考察僧格林沁陵,共寫四篇文章,此文章為第一篇,幾年前曾在中國貿易報上發表。現在授權本平台在網路上發表。

作者汪學松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殺神渡劫隕落借凡體重生修鍊,卻成為地下世界的王者
中原幾位磚家以傳統觀點看北強南弱的歷史特點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