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反思投資:錯過了亞馬遜的奇蹟
近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在美國小鎮奧馬哈召開,數以萬計的投資者參加了這個一年一度的盛會,這位即將88歲的老人所說的話依然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他所做過的投資決定同樣值得回味,當然也包括一些看似「錯誤」的決定。
敢於承認「錯誤」
但並不後悔
在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和老搭檔芒格花了七個多小時時間分享他們的投資心得和看法,回答了股東、投資者、分析師等參與方的提問。不過,除了「你問我答」的模式,巴菲特也展示出投資的另一面:反思自己的一些投資「失誤」。
巴菲特曾在2000年高呼「看不懂科技股,所以不投資」。當時,地球上近乎所有的投資人都認為完全瘋了的人是巴菲特,但他成功避開了互聯網泡沫。巴菲特當時認為,科技企業相對有限的壽命和競爭優勢的可防禦性,是其不投資科技股票的主要原因。不過,巴菲特從2011年開始大舉購入IBM股票,這一投資破了他不投資科技股的先例,只是巴菲特晚年的這次科技股投資,卻需要他不停地站出來力挺自己的投資對象,最終還是承認在IBM投資上犯了錯。
隨後,巴菲特「愛上」了美國蘋果公司。就在股東大會之前,巴菲特透露在今年一季度再度增持了7500萬股蘋果股票,按市值算蘋果公司已經是伯克希爾的第二大重倉股。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對蘋果公司此前宣布的價值10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表示贊同。
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和芒格反思自己錯過了對一些高科技股的投資,比如亞馬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事實是,我從一開始就關注亞馬遜,我認為亞馬遜首席執行官貝索斯所做的是近乎奇蹟的事情,但問題是如果我認為某件事將會是一個奇蹟,我往往就不會下注。」對於谷歌母公司Alphabet,巴菲特說在他最初關注這隻股票的時候,他無法預測到股價會漲到現在這樣。不過,雖然巴菲特有些遺憾,但並沒有為此後悔,他表示自己未來還會繼續錯過很多東西。
儘管伯克希爾現在持有蘋果公司的大量股份,但巴菲特一直表示科技不是他的專長領域,芒格對此表示認同。他們指出,投資組合經理庫姆斯和韋施勒的到來,為伯克希爾在科技領域的投資帶來了更多的專業知識。
難以尋找大的獵物
自身規模又太大?
在巴菲特此前給股東的年度信函中,他直呼難以找到符合其標準並且交易價格合理的併購交易。巴菲特在大會上開了個統計方面的玩笑:伯克希爾每周能賺4億美元,因為錢太多了,他不得不把錢花出去,但進行「大象」級別的併購很難。截至一季度末,伯克希爾賬上已經有超過1000億美元現金。
有分析人士表示,巴菲特是一位著名的價值投資者。因此,他很可能會在市場上搜尋那些目前效益不佳的行業以及那些在經濟周期後期表現良好的企業。作為收購的候選對象,可能是在消費必需品、工業、能源、電信等行業。
除了難以找到合適的併購目標,巴菲特也對伯克希爾自身的問題感到憂慮。巴菲特最青睞的衡量凈收益的指標——每股賬面凈資產在今年一季度同比下降,A類股的每股賬面凈資產同比下降0.3%,這也令巴菲特在股東大會上感嘆:投資組合的規模越大,越難跑贏市場。巴菲特還強調,伯克希爾面臨的問題不是投資標的的地理位置,而是自身規模太大。
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還被一位8歲的女孩給「問倒」了。一名來自紐約的女孩Daphne提問,從歷史上看伯克希爾最好的投資都是在資本非常高效的業務中,比如可口可樂,但近期伯克希爾開始投資需要大量資本卻低回報率的公司,比如伯靈頓北方聖菲鐵路公司。伯克希爾近期的大量投資為何背離了原先資本效率的原則?巴菲特回答說:「這個問題實在把我難倒了,我很慶幸她還不滿9歲,她9歲的時候還不知道會提出多深刻的問題。」現場觀眾大笑。巴菲特指出,伯克希爾一直青睞能帶來亮眼資本回報的公司,但價錢合理的輕資產的公司已經很難找到。
看好中國市場
巴菲特在中國受追捧,從今年有近萬名華人參與股東大會就可看出其「熱度」。巴菲特表示,美國和中國在很長時間內都將是世界經濟和其他領域的大國,雙方有很多共同利益。作為經濟體量如此大的兩個國家,雙方可以互利共贏。此外,巴菲特還表示自由貿易好處巨大,同世界的進步密切相關。
巴菲特也在回答一位中國投資者的提問時表示,今天美國的很多投資人錯過了中國的機會,這些投資人應該把他們的目光引向中國。
對於伯克希爾的未來,有投資者問道,巴菲特是否進入半退休狀態?巴菲特卻表示,這幾十年來他都是這個「狀態」。據悉,儘管投資經理庫姆斯和韋施勒管理著伯克希爾近250億美元資產,但巴菲特管理的股票和長期債券比他們多出幾百億美元,再加上近千億美元的現金,「半退休」依然是巴菲特目前狀態的最好描述。
巴菲特還給投資者吃定心丸:伯克希爾的一些投資都由庫姆斯和韋施勒負責,而不是他本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伯克希爾都會把資金投入到物有所值的企業當中。無論是庫姆斯、韋施勒還是他本人都有著相同的觀點。
(證券時報)
※羅萊生活攜手申遠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信維通信一季度扣非凈利增44% 射頻前端業務取得進展
TAG: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