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動風云:茶道六君子之茶匙
自品茶出現以來,茶與水的比例問題便被茶人們當作專門的學問來研究,茶則便應運而生。《茶經》中提到的「則」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茶則,而材質多以貝殼、蠣蛤、銅、鐵、竹木、帶刺的植物等。茶則在當時的實用功能為量茶入器。宋代,開始有了茶匙之名,且在點茶盛行的年代,茶匙除了有量茶入器的功能外,還增加了擊拂、攪拌茶湯的功用。時至今日,茶則作為輔助性茶具,在茶藝表演方面依然發揮其獨特的作用,被譽為「茶道六君子」之一。下面筆者將賞析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部分精品茶則(匙),以資共享。
唐 越窯青釉龍柄茶則
唐 越窯青釉龍柄茶則
此件茶則品相完好,長6.0、寬2.6厘米,製作精巧。面呈鏟形,因年代久遠,鏟形的面微有開裂,釉面略有剝落。柄端呈微微昂起的龍首形,龍睛凸起,便於手握。
唐代的茶則通常以木、金銀質製作,以瓷器製作茶則並不多見,而此件茶則乃唐代越窯燒制而成。越窯是當時著名窯口,茶釜、茶則、茶盞托、茶甌、茶碾等都是唐代越窯茶具的代表。
唐 鏨花魚尾銅茶則
唐 鏨花魚尾銅茶則
此件茶則長26.5厘米,為河南出土。茶則面為較細長的柳葉形,微凹,面與柄交界處採用鏨刻工藝刻出聯珠雲紋。
鏨刻工藝是指利用金、銀、銅等金屬材料的延展性在器物成型之後的進一步加工技術,主要用於器物的紋飾製作。茶則面上的聯珠雲紋採用為一刀一起的點刻法,紋樣較為簡潔隨意。該茶則整體為黑褐色,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給人穩重大氣之感,後世的遼金茶則在設計上受此類器型影響較大。
唐 尖桃形刻紋銅茶則
唐 尖桃形刻紋銅茶則
此件茶則長29.2厘米,面呈尖桃形,長柄,柄部鏨刻若干線條作為裝飾。尖桃形的茶則面鏨刻線條流暢,古樸端莊。則面尾端有一花狀紋樣,花瓣形狀略微隨意。柄部刻有若干線條,既簡潔又起到裝飾效果。
唐 尖桃形帶鈕銅茶則
唐 尖桃形帶鈕銅茶則
茶則通體為銅製,長15.1厘米,面呈尖桃形,前端稍豐腴,後端略狹長。面及長柄除少數部分略有斑駁,整體甚為光潔,光可鑒人。茶則整體簡潔大方,光素無紋。
唐 銀茶則
唐 銀茶則
此件茶則長約24厘米,通體為銀制。因為銀是一種不穩定的金屬,易受外界環境影響而變黃變黑,這千年之前的唐代銀茶則流傳到今日已經呈現「黑漆古」般的光澤。面呈橢圓形,柄部帶有一定的弧度,曲線優美。因銀延展性較好,茶柄尾部一端斷裂後呈現鋸齒狀斷口,其中四枚鋸齒仍然較為鋒利,另有兩枚鋸齒因為年代久遠略有磨損。
唐 尖桃形銀茶則
唐 尖桃形銀茶則
此件茶則通體以銀為材質,長15.8厘米,造型簡潔大方。因銀易氧化,故此件茶則呈「黑漆古」般效果,光可鑒人。茶則面則點綴斑駁的黃綠水銹,仿似悠遠歷史的烙印。柄部呈直線,微有弧度,至尾部略寬。
宋 如意鏟形銅茶匙
宋 如意鏟形銅茶匙
此件茶匙長10.1厘米,銅製。匙面呈如意鏟形,微凹,匙面背部出棱一道。整個茶匙為金色,非常精緻小巧,製作工藝相比唐代的華麗繁縟,更顯得質樸大方而典雅,體現了宋代內斂的審美情趣。
宋代時期銅器所用的材料與商周青銅器有所不同,商周青銅器往往顏色發灰白,銹多為紅斑、藍斑、綠銹、「黑漆古」;而宋代銅器顏色發黃紅或黃白,銹多為棗紅、「黑漆古」或綠斑。
宋 杏葉形鏤空銅茶匙
宋 杏葉形鏤空銅茶匙
此款茶匙以銅為材質,整體輕盈匙面呈杏葉形,中心鏤空為花。匙面以六個鏤空圓孔組合為花形,匙柄無任何紋飾,簡潔乾淨,體現了宋人典雅含蓄的審美觀,匙柄呈由細到粗的三角形。
宋 桃形銅茶匙
宋 桃形銅茶匙
此件茶匙通體為銅製,長10.8厘米,式樣簡約,無任何紋飾。茶匙面為桃形,桃形在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上頗為常見。茶匙面中間部位略有銹斑,但整體器形完美,散發著金屬美麗的光澤。茶匙柄細長,微有弧度,尾部呈倒三角形。
宋 花形銅茶匙
宋 花形銅茶匙
此件茶匙材質為銅,長5.3厘米,通體遍布綠銹,好似綠漆般的美感。匙面為十一出花瓣形,弧面微凹,沿匙面的弧度刻出十縷條紋,描摹出花瓣的形狀;中心鏤空一圓孔呈花蕊狀,鏤空的圓孔周圍刻有六個略小的圓形環繞其間。茶匙柄呈現優雅的弧度,與匙面的弧度交相呼應。
原文作者:樂素娜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6年3月刊《量茶受湯 樂而忘憂——中國茶葉博物館館藏茶則(匙)鑒賞》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梁楷——前無古人的「潑墨」畫法
※你能想到嗎?被明人奉為麒麟的「天鹿」竟然是長頸鹿!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