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退票門」或是「羅生門」,貓眼真的會自毀前途?
《後來的我們》上映當日,我就去看了這部極具80年代青春氣息的電影,時間是工作日的下午,但是,上座率已經達到了7成之高。並且,在觀影過程中,不時傳出周邊姑娘的啜泣聲,場面絲毫不遜於不久之前的《前任3》。
然而,剛上映當晚《後來的我們》就被爆出來在貓眼以及淘票票平台上的大面積退票事件,並且經過有心人的推波助瀾,此事件發展至白熱化階段,接下來幾天輿論發酵過程中貓眼、淘票票、五一檔各大片方、劉若英工作室等相繼發布聲明,單部電影的退票現象逐步上升為電影市場暗箱操作的惡性事件,院線、第三方平台、黃牛均牽扯其中,但事件始終是一出「羅生門」。作為出品方、宣發方以及線上票務渠道的貓眼,自然成了人們首個「懷疑」的對象。
5月3日下午,貓眼就《後來的我們》退票風波面向媒體召開了一場懇談會,會談持續了兩個小時,所有在輿論中心被來回質疑、猜測的問題都被搬上檯面,貓眼娛樂COO康利一一回應。
對於4月28日退票異常情況,貓眼認為源於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第一,熱門檔期的熱門影片,關注度高;第二,熱門影片預售開啟的時間比較長,並且預售階段比較火爆。包括這次的「五一檔」,4月28日當天雖然是周六,但也是工作日。
這件事情,乍看起來似乎異常,其實也屬正常。
刷票房有前車之鑒,貓眼會重蹈覆轍?
這件事情之所以被人們炒熱,歸根到底是因為貓眼既是《後來的我們》的出品方、發行方,又是國內最大的票務平台。人們自然會懷疑,貓眼作為出品方和發行方為了推高自己影片的票房,有強烈的動機來堅守自盜,通過這種新型技術手段來刷票房。
以虛假數據製造預售火爆的現象,以此綁架更多的院線排片,最後退票,全身而退,這一套邏輯是否真正可行,是所有人心底的疑問。
畢竟早在2016年的時候,《葉問3》的上映就因為票房問題引起了軒然大波。有數據顯示,曾經僅上海影城一天就創造了9.6萬的營收,而根據當天所能夠放映的場次和人數來計算的話,《葉問3》的票價高達320元。除此之外,一些名不見轉的小影院也在《葉問3》的帶動下實現了每天高達幾十萬的票房,在這樣的助推下,《葉問3》在半個月內竟然實現了7.9億的票房。
此數據一經披露,就引起了各方的質疑。隨後,國家廣電總局介入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葉問3》的總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購票房,金額達5600萬元。其背後的大銀幕發行公司也受到了電影局的嚴重處罰:暫停新電影發行業務一個月。並且,三家出票電商以及73家影院也被嚴重警告。
此次事件對於整個電影行業來說猶如當頭一棒,而作為國內最大票務平台的貓眼目睹此事自然也會有所觸動。在《後來的我們》中,貓眼不僅是作為票務平台而存在,還是作為發行方以及宣發方所存在,利益越大,責任越大。一旦出現《葉問3》所犯事件,那麼貓眼面對的可就不僅僅是暫停發行以及嚴重警告等處罰了。相比於幾百萬的票房來說,這種冒險的做法可能會讓貓眼從此走下神壇。
而貓眼讓這種事件出現的幾率會有多大?
針對這一普遍的疑問,貓眼COO康利從邏輯的動機上做出了回應,「貓眼真的有動機做這件事情嗎?《後來的我們》在預售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壓倒性的領先優勢。不止是預售,它在整個宣傳、營銷的過程中,在各項營銷指數上都是一騎絕塵的狀態。不管是貓眼也好,還是與這個電影相關的任何一個利益方也好,為什麼在已經取得巨大領先優勢的狀態下(首日票房是2.8億,之前的「聲明」大家也看到了總共1千多萬,剔掉改簽是幾百萬量級)去做幾百萬量級的影響。」
對貓眼的回應有疑問的人們,不妨這樣想想,如果貓眼用這種在一開始就被人抓住把柄的手法刷票房,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神邏輯?
是對於自己的操作手法太過於自信了,還是沖著幾百萬的票房去挑戰電影相關部門的底線,勇敢選擇自殺?
做平台不容易,貓眼會自毀前途?
退票事件中,貓眼之所以備受公眾矚目,一方面是由於貓眼平台退票比例較大,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貓眼是《後來的我們》的出品方、發行方的同時,又是最大的線上售票平台,這種情況也曾被媒體稱之為「既是運動選手,又是裁判」。
貓眼電影,最早叫美團電影,當時只有影訊,還沒有走通買票這一環節。隨著智能手機的增加,互聯網買票逐漸興起。而後,貓眼正式從美團獨立出來,自成一個電影品牌。不過,成立後的第一個月內,貓眼只賣出了90張票,平均下來一天只有3張,市場份額自然不值一提。
而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在線選座、退票等功能的相繼推出,讓貓眼從一天賣出3張票到如今佔據市場60%份額的同時,也為貓眼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品牌形象,收穫了大批的用戶。並且通過對用戶和市場的洞察能力,深入電影發行環節,很快成為國內一支新興的電影發行力量。
目前貓眼已佔據了國內電影票務在線平台市場半數以上份額,主發行的《羞羞的鐵拳》票房超過22.1億元,《捉妖記2》在春節檔也表現亮眼,《後來的我們》這次媒體預期也在20億以上。
根據年初爆出的消息,今年內貓眼將赴港上市,擬估值200億元,募資10億美元。據貓眼的知情人士透露,年內上市概率很大,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有券商分析師表示,票務平台堪稱影視行業最穩妥的獨角獸,從估值來看,如果貓眼估值達到200億元,那麼很快將成為行業龍頭。
在這種情況下,說貓眼造假刷票房邏輯上更不可思議。通常來說,在即將IPO的情況下,一般企業都是謹小慎微以穩妥為上,根本不會在業務上採取任何激進策略。貓眼更不可能為了一個電影項目鋌而走險,刷票房玩火自焚。
貓眼COO康利在5月3日懇談會中也表明,貓眼作為一個正常的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價值觀是生死線。
尤其是對於貓眼這樣一個服務性平台,正如康利所言」銷售全國電影院的電影票,同時也賣全國所有上映電影的電影票,不能拒絕任何一個電影院在平台上銷售,也不能決定任何一個電影在平台上銷售,只是中間的服務商,給各個產業合作夥伴提供服務」,一旦發生觸犯行業底線的事情,就意味著被上下游拋棄,你認為貓眼主動做這件事情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不缺票房、不缺行業資源的情況下,冒著被行業絞殺的風險為了區區幾千萬票房作假,貓眼是瘋了嗎?
任何一個品牌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貓眼也不例外,從一無所有到龍頭老大,中間所經歷的艱辛可想而知。對於像貓眼這樣已經積累起行業品牌的企業而言,更注重的應該是長遠發展,而不是蠅頭小利,為了一次的票房收入,而被冠上擾亂電影行業的名頭,將自己辛苦多年一手打造起來的品牌形象付之一炬,這不符合商業邏輯。
尤其是品牌形象一旦坍塌後,用戶也會逐漸流向其他平台,相當於將自己的巨大利益拱手讓人。跟BAT激戰多年,拼殺到今天的貓眼,何至於傻到如此地步?
從種種跡象看來,貓眼在這件事情上,絕大可能是被人「構陷」了。很大概率上是不負責任、故意搶眼球的自媒體,和某些幕後力量利用這件事情刻意渲染,藉助行業內對貓眼不滿的情緒,試圖實現其遏制貓眼的目的。尤其是在貓眼準備IPO的這個階段,競爭對手利用此事攪黃貓眼上市的可能性更大。
但不得不說的是,此次事件不管是對貓眼還是其他平台,都無異於是敲響了警鐘,發生在貓眼身上的這一輿論危機,未必就其它企業不會遇到。
至於貓眼究竟有沒有造假、4.28退票事件究竟真相如何,相信隨著主管部門深入調查,最終會給出答案。而中國電影行業在經歷過類似事件之後,最終會大浪淘沙、清濁自分,行業必然會越加規範,未來也更值得期待。
TAG:財經見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