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海量數據對比分析,技術面試里的那些門道

海量數據對比分析,技術面試里的那些門道

接收程序員的技術早餐

作者|Aline Lerner

譯者|Cindy

眾所周知,技術能力的評價技術求職者的重要的一項指標。但是,求職者的面試表現到底是如何被判定的呢?怎樣的面試分數統計才能更加靠譜地衡量求職者的真實水平呢?美國的在線技術面試平台 interviewing.io 通過分析海量數據,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1

為什麼面試數據能進行對比分析?

面試官和面試者通過我們的平台進行溝通時,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協作的編碼環境,可以進行語音、文字聊天,以及通過白板來直接討論技術問題。面試官通常來自不同的大公司,比如 Google、Facebook 或 Yelp,還有專註於工程的新興公司,例如 Asana、Mattermark、KeepSafe 等。

每一次面試後,面試官會對面試者進行全面打分,包括其技術能力。技術能力的打分範圍是 1~4 分,1 分代表「資質一般」,而 4 分代表「非常棒!」。在我們的平台上,通常 3 分及 3 分以上就意味著這個面試者能力不錯,可以進行下一輪面談。

這時候,你可能會說,這聽上去還不錯,但也沒什麼特別的吧?很多公司都將這類數據收集在它們的渠道之中。而我們的數據與眾不同的是:同一位面試者可以進行不同的面試,每次和不同的面試官或者不同的公司進行面試,這就可以進行一定程度可控的、有趣的對比分析

2

為什麼你的面試表現波動不穩?

我們的數據顯示:同一個人在一次面試中的表現,其數據有相當大的波動,這很讓人驚訝。請先來看一個圖直觀感受一下。在下圖中,每個 ICON 代表一個參加了 2 次及 2 次以上面試的面試者的平均技術分數。Y 軸表示其表現的標準差,數值越大,代表這個面試者的表現越不穩定。滑鼠懸停在圖中每個 ICON,你可以深度研究面試者的每次表現。(數據來自 2016 年 1 月的 299 份面試,去掉了分數小於 2 的面試記錄。)

面試表現的標準差和平均值

正如你所看到的,大約 25% 面試者的表現非常穩定,其餘的卻布滿了整個圖(即非常不穩定)。我們非常好奇,波動性是否隨人的平均分數而變化。換句話說,是實力較弱的參與者比實力更強的波動更為劇烈嗎?答案是否定的——當運行標準差與平均值回歸,我們想不出任何有意義的關係(R2~ = 0.03),這意味著人們布滿整張圖(即非常不穩定),不管他們有多強的實力。

許多人至少得到一次 4 分也至少得到一次 2 分

看一看較高分區域範圍(3.3 分或者更高),變化是在合理範圍內的。

看一看「平均」表現者(2.6~3.3 分),數據看上去就很混亂不定。

如果是我,需要根據這些數據作出一個決定,聘用哪一位面試者,就是管中窺豹了。那就好像是,欣賞牆上的油畫,或者挑選酒窖里的好酒,甚至可能只是看到沙發的背面而已,太主觀隨意了。

正因如此,你可能會說,無論什麼原因,這樣來比較技術分數都是錯誤且幼稚的,至少有種情況,對同一個面試者,一個面試官可能打 4 分而另外一個面試官可能打 2 分。我們在本文的附錄中探討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確實需要討論。然而我們大多數面試官都來自非常有實力的工程品牌公司,為了確保品牌實力,他們不會改變面試者面試表現的不穩定性,也不會修改面試官的打分。

那麼,真實生活中,你要作出決定是否要招聘某個人時,你可能需要盡最大努力避免兩件事——錯誤肯定(錯誤地引進低層次的人)和錯誤否定(拒絕了你本應該招聘的人才)。大多數頂尖公司的面試範例指出,錯誤肯定比錯誤否定還要惡劣。這有道理嗎?因為有足夠多的渠道和人才資源,即使有很高的錯誤否定率,你還是會得到你想要的人才。但是,如果錯誤肯定率很高,你招聘了更低層次的人才,潛在地,在某種程度上,你也給你的產品、文化以及未來招聘標準帶來了不可逆的損害。當然,公司為整個產業設置的招聘標準和方式,看上去是有很多的渠道且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

然而,優化高錯誤否定率的弊端,會給現有的工程招聘標準帶來危機。目前典型的招聘案例是否給出了足夠的信息?或者說,基於對人才如此大的需求,是否錯過了有資質的人才,僅僅因為我們管中窺豹?

那麼,拋開蒼白誇張的說教,考慮到面試者表現的不穩定性,一位優秀的面試者在一次面試中可能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3

面試失敗的原因,源於你的表現

接下來,你可以看到整體接受面試人群的平均表現的分布圖:

面試者平均技術表現分布圖

要計算出一位給定平均分數的面試者面試可能失敗的幾率,我們必須做一些統計工作。首先,基於面試者的平均分數(近似 0.25),我們把面試者分成幾組。然後,對每一組,我們計算出他們失敗的可能性,即得到 2 分或者更少的分數。最後,為了讓圍繞著起始數據集的工作量不那麼大,我們重新採樣了數據。在重新採樣的過程中,我們把一個面試結果當作一個多項分布,或者換言之,假設每個面試者都是一個加權的 4 面骰子,與所在的組群相對應。然後,我們再扔幾次骰子,給每一組創建一個新的「模擬」的數據集,然後用這些數據集計算出新的失敗概率。下面,你會看到 10000 次重複這個過程的結果。

用平均分數模擬的面試結果

如圖所示,上面的分布彼此重疊。這很重要,因為這些重疊告訴我們,這些分布組可能沒有顯著差異(例如 2.75 和 3 之間)。當然,隨著更多海量的數據,每組之間的輪廓可能更加明朗。另一方面,如果需要大量的數據來檢測失敗率的差異,這可能表明,人的行為在本質上是高度可變的。在完成這些之後,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低端光譜(2.25)和高端光譜(3.75)之間有顯著差異,但居於中間的人的狀態,還是混亂不定。

然而,使用這些分布圖,只能計算出得到某個平均分數的面試者會失敗的概率(參見下面陰影區域 95% 置信區間)。而整體素質很強的人(例如平均值~ = 3),可能會搞砸技術面試,高達 22%。這一事實,表明了面試過程肯定還有改進的餘地,同時也使頻譜中間模糊區域更大(即看不清楚狀態的人會更多)。

平均分數對應的面試失敗概率

4

面試結果,真的是一錘定音?

通常,一想到面試,就會想到那些可重複的結果,可以得到關於面試者足夠多的資歷信息。然而,我們收集到的數據,雖然它可能很薄弱,卻給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而且,這個結果與我以往作為一名招聘人員的經驗相一致,並且這些看法在技術社區中也是存在的。

Zach Holman 的 Startup Interviewing is Fucked(譯註:《創業公司不切實際的面試工程師的方法》一文)認為:面試過程與亟需人才的工作是脫節的。TripleByte(譯註:也是美國的一個技術招聘平台)通過觀察自家的數據,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最近,rejected.us(譯註:一個分享用戶面試失敗經歷的平台)也得出關於面試結果不穩定的更深刻的表述。

我絕對相信,許多曾經被 A 公司拒絕的人,會在另一次面試中表現得更好,最終以人格魅力結束面試,6 個月後被招入 A 公司。儘管每個人都付出最大努力,但是招聘流程陷入了一個怪圈,混亂不定、隨機且糟糕。

是的,技術面試本身就是失敗的,它沒有為面試案例提供可靠的確定性信息,這當然有可能。演算法面試是一個熱議的話題,我們很感興趣。特別讓我們興奮的一件事是,跟蹤面試表現作為面試的函數類型,我們得到平台上越來越多不同的面試類型 / 方法。的確,我們的長期目標之一是,真正挖掘數據,看看不同的面試風格,以及寫出重要的數據驅動語句,哪一種技術面試會給出最有力的信息。

然而,與此同時,相比這樣一個重要的決定僅僅基於一次任意的面試,我會認為利用整體表現更有意義。整體表現,一方面可以幫助糾正異常不佳的表現,一方面也可能不小心淘汰那些最終在面試中表現很好的人,或隨著時間的推移,淘汰那些僅僅記住 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中文版:《程序員面試金典》)的人。我知道,像這樣不嚴謹地收集整體表現數據,整體表現並不總是有效的。但至少,在這種情況下,只要面試者的表現勉強合格,或他們的表現與你所期望的大相徑庭,那麼就再做一次面試,或許能發現些許不同的特質,然後再作出最後的決定。

5

為什麼面試的原始分數有說服力?

你們會充滿疑問,使用原始分數來評估面試者,這肯定會有一些很明顯的問題。我們現在來討論一下。問題是,即使面試官可能是高級工程師級別,經驗很豐富,原始分數仍只是由反饋組成,他們不會修正面試官的嚴格標準(例如,一個面試官給 4 分,而另一個面試官給 2 分),也不會適應面試技能的變化。在內部,使用一個更複雜的和全面的評級系統來確定面試技能,如果可以表明,原始分數與計算出來的評級緊密關聯,那麼,相對地使用原始分數,我們不會覺得不好。

我們的評級系統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

基於每個反饋項的加權平均,為每次面試創建一個分數。

針對每位面試官,我們使用這個分數,對他們面試的每位面試者進行互相比較。

基於比較結果,使用貝葉斯排名系統(Glicko-2 修改版本),為每位面試者評級。

因此,每個人只能與同一位面試官面試的其他人比較,僅僅基於分數而排名。這意味著,一位面試官的分數從來沒有與另一位面試官的分數直接進行比較,所以我們就避免了面試官嚴格標準的不一致問題了。

話又說回來,為什麼我要提起這個?你們都是聰明人,你可以分辨,哪些人已經完成了面試題,哪些人還在假裝做數學題。在做所有這些分析之前,我們想確保我們相信自己的數據。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來構建一個可信的評級系統,與原始編碼分數關聯起來,來看看它們在決定實際技能上是如何強大。

原始技術分數的可靠性

這些結果非常有說服力。雖然,還談不上能夠完全依靠原始分數,但足以相信原始分數是有用的,可以近似確定面試者的能力。

http://blog.interviewing.io/technical-interview-performance-is-kind-of-arbitrary-heres-the-data/

今日薦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foQ 的精彩文章:

Spring Boot 2.0正式發布,新特性解讀
哪個技術火就選哪個?熱鬧驅動開發的技術選型使不得!

TAG:Info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