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大別山,劉伯承一句話切中要害,鄧小平說下一步就是打過長江
全面內戰爆發一年後,蔣介石的軍隊從430萬下降到370萬,這一年,戰爭都是在解放區內打的,蔣介石軍隊進攻態勢日漸疲軟,戰略對峙的態勢逐步形成。
1947年初,戰局的發展迫使蔣介石將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將進攻重點放在山東和陝北,妄圖重拳出擊,擺脫軍事困境。
針對蔣介石的戰略部署,擅長軍事戰略戰術的劉伯承準確判斷了形勢,他在作戰會議上說:「蔣介石這種兵力部署,很像是一個啞鈴,兩頭粗,中間細,其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環節。」
劉伯承所說的這個中央地帶,就是從黃河以北的晉冀魯豫解放區,渡過黃河天險,挺進大別山,直至挺進中原。
雖然有黃河天險為屏障,但是國民黨守軍在解放軍偷渡和強渡結合下,基本上一觸即潰。
劉鄧大軍渡河後的第二天下午,召集各縱隊司令員研究行動計劃,做進一步的政治動員。
鄧小平在指著作戰地圖說:「現在蔣軍進攻重點是山東和陝北,山東的兵力45萬,陝北兵力14萬,而我們現在的位置就是劉司令員所說的啞鈴的把,攔腰砍去,等於說是一把尖刀插進敵人的心臟。」
鄧小平說,毛主席指出:「我們挺進大別山可能有三個前途,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退了回來;二是付出代價站不穩,在周圍堅持鬥爭;三是付出代價站穩了。」
「我們要力爭站穩了,然後躍出大別山,挺進中原,然後再以中原為陣地,打過長江,解放全中國。」
蔣介石為了堵住黃河防線缺口,乘劉鄧所部集結在魯西南休整之機,調集14萬兵力,分進合擊,企圖圍而殲之。
劉鄧大軍在與國民黨軍隊的激戰中,共殲敵8500人,解放軍也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失,軍隊傷亡過半,並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完成了挺進大別山的任務,象一把利刃插進國民黨軍的戰略縱深。此戰,是解放戰爭的一個偉大轉折,在國民黨軍統治的大別山區,創建了大塊革命根據地,威脅其首都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
※日軍最擅長拼刺刀,為何在淞滬會戰中被中國軍隊趕著跑
※副軍長光膀子拎大刀往上沖,敵人一個旅被衝散,兩個師停止進攻
TAG:站在牆外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