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明邦:道家、道教與中國文化

唐明邦:道家、道教與中國文化

道家致思傾向的基本特色

中國道家思想源遠流長。在文化史上,有著卓越貢獻。春秋末年,儒墨同稱「顯學」;戰國初期,則道墨相互爭勝,故孟子謂當時士人,「不入於楊,則入於墨。」儒、墨、道三大學派,鼎足而立。由於所代表的社會階級不同,賴以建立其思想的科學基礎不同,其學術思想的旨趣顯然各異。因此在認識論上,各有不同的特色。探討道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歷史作用,應當從探討其認識論上的基本特色開始。這優不能不同儒、墨略加比較。

一、儒家一一注重思辨理智

以孔孟為代表的早期儒家,主張積極干與政治。奔走列國,遊說諸侯,極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參政意識比較濃厚。他們從現實社會的政治情況出發,分析社會矛盾,推行經邦濟世的社會政治學說。注重對現實社會間題的分析研究,是儒家思想的突出優點。因此,孔子主張:「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強調認識問題要從實際出發。主張「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反對憑空臆想,主觀武斷。在認識論上這是可取的,對後世有其良好影響。

子思發展孔子思想,提出著名的認識公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博學」,廣泛地了解事物的各種特性。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審問」,詳細地詢問事物發生髮展的情況。孔子說過,「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聞闕疑,多見闕殆。」博學、審問的基本傾向在強調吸取豐富的感性知識。

「慎思」,將感性知識加以聯貫思索,所謂「聞一以知十」,「舉一而反三」。「明辨」,對思考的問題,作出明確的判斷,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孔子說的「吾道一以貫之」,正是如此。慎思、明辨重在理性思維。

「篤行」將正確認識見之於行動。繼承孔子「聽其言而觀其行」的思想,強調知行結合,主張身教重於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

學問、思辨、篤行,可謂認識過程中的三個基本環節。這一公式,無疑對儒家認識論有重大貢獻,成為後代思想家探討認識問題的理論基礎。這一思想的局限性偏重於探討政治、倫理問題,所謂學間、思辨、篤行很少同探討宇宙本原、自然奧妙相結合。因此,對於科學技術發展的貢獻,不如道家和墨家。儒家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統治勞力者的「勞心者」,一般都不大關心如何減輕勞動的問題,而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正在於千方百計減輕人們的體力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儒家在科技發展上少有建樹,是不奇怪的。

二、墨家一一注重感性經驗

墨家同儒家相反,它的創始人墨翟,代表勞動者利益,主張自食其力,反對剝削壓迫,倡導兼愛非攻,反對兼并戰爭;主張非命而尚力,追求個體小生產者的自由發展。

墨子注重實際生產經驗的總結,提出以實際經驗作為判別認識的客觀真理性的標準,即所謂「三表法」。「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三表」的實質,一以歷史記載的前人間接經驗為依據;二以廣大群眾直接感性經驗為驗證;三以國家人民所得的實際利益為準則。將「事」、「實」、「功利」作為判斷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具有經驗論的濃厚色彩。這種狹隘經驗論傾向,不能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認識真理,必須以實踐經驗為依據,這是正確的;但實踐經驗只是認識的出發點,它還是停留在表面的東西。感性經驗必須經過思維的加工改造、去偽存真,由表及裡,才能形成理性認識;理性認識還須經實踐的檢驗,才能確定是否真理。把「經驗」作為檢驗認識的依據,無異於以「認識」作為檢驗認識的標準。這是錯誤的。墨家思想立足於總結生產實踐經驗,故對古代數學、光學、力學,以及形式邏輯都有重要貢獻;由於堅持狹隘經驗論,難於有新的發展,很快就趨於消沉。

三、道家一一注重理性直覺

道家,以老子為創始者。他認識到,儒家講思辨,墨家重經驗,都有局限性。為了克服它們的局限性,轉而注重理性直覺。認為人們既不應沉緬于思辨理智,亦不應局有於狹隘經驗,應當超越理智與經驗,訴諸理性直覺,才能把握絕對真理。

老子認為理智越多,欺詐越多。他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智慧出,有大偽。」主張「絕聖棄知`』。他認為經驗是靠不住的。否認人體感官對外界的感覺是一切認識的源泉。認為感性認識活動,不但無益,而且有害,因此,要「塞其兌,閉其門。」(56章)理性直觀的基本特點是重「休認」而不重邏輯論證。其具體主張是:

(一)不見而名。「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47章)提創神秘直覺體認方法。

(二)守靜觀復。「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16章)肯定萬物靜雙皆自得。人但守其虛靜,不可有所作為。

(三)滌除玄覽。「載若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10章)意思是說:擁魂抱魄川安身,永久不相離失;結聚精氣以致柔順,如無欲的嬰兒;滌凈玄妙的心鏡,不染一絲瑕疵。要做到「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物。」充分發揮超越感性的「理性直覺」的作用,才能向「道」。

同儒、墨不同,道家狂熱地主張理性直覺。它割裂感性與理性,不懂理性認識中相對性與絕對性的辯證關係,企圖用靜觀玄覽方法通觀萬物,把握絕對的「道」,排除耳目之實的感性經驗,與學問思辨的理性智慧。理性直覺在科學發展中的意義,是當前科學界爭論的問題。彭加勒、愛因斯坦等著名科學家,十分重視直覺在科學發現中的作用。直覺能力被譽為「自由創造力」。道家的直覺是否有此魅力,值得深思。道家思想在認識論上對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起過積極作用,則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道家、道教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貢獻

道家思想的發展有三個歷史階段。在不同階段對古代科學的發展也有著不同的歷史作用。

早期道家一一以老莊為代表。建立了玄之又玄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從表面上看,它主張「絕聖棄知」,企圖回到「結繩而用」的原始社會去,把科學技術的發展看作社會倫理墮落的契機。但從實際思想後果看來,它強烈地衝擊了「不語怪力神」的保守思想,為敢於探尋「奇技搖巧」的進取思想,開了綠燈,反而予科技發展以促進。

黃老道家一一出現於秦漢之際,代表了新興封建階級的利益。吸取了儒、墨、名、法、陰陽諸家學說,成為新道家。新道家在政治哲學與自然哲學兩方面都有利於科學技術的發展。

政治哲學方面:提倡「清虛自守」的「君人南面之術」,《論六家要旨》指出,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漢書·藝文志》也指出:「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這種思想符合西漢初年社會政治形勢的需要。漢初,經過長期戰爭破壞,新的政權剛建立,力量薄弱,需要與民休息,,發展經濟。從而也有利於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科學哲學方面:同秦漢方士的神仙方術相結合,研究天文、地理、醫藥及養生之道,發展《老子》的「長生久視」思想。因此,術數、方技之學在西漢十分盛行,秦代焚書坑儒時,唯獨術數、方技之書未遭禁絕,為方術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有利條件。

《藝文志·術數略》詳載有當時天文、歷譜等六種術數的文獻。指出: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其書有21家,445卷。這是古代的天文學、不過作了某些人事附會。

「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生殺之實。」其書有18家,56卷。講古代曆法學,包括氣象、物候知識等。

秦漢之際,方士蜂起,各有專長,方技著作中保留了更多的技術知識。《藝文志·方技略》關於醫經與經方的論述是:

「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之所施,調百葯齊和之所宜。」其書有7家216卷。《黃帝內經》等古代醫學經典,就包括在醫經文獻之中。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劑),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其中包括《風寒熱十六病方》等古代方葯著作。

古代的巫術孕育了科學的胚胎,歷史上最早的科學家可以說就是巫師。在很長歷史時期,巫醫不分。醫卜星相合流,古代天文學、氣象學、物候學都與之有血緣關係。漢代的方術科學同遠古的巫術科學一脈相承,是以後道術科學的先聲。

術數與方技,同道家的關,比較複雜,受道家思想影響較深是可以一肯定的。術數與方技雖不是嚴格的科學技術,卻保留了許多古代科學技術的原始知識,因方術與科學未嚴格分離,故稱之為方術科學,它比遠古時代的巫術科學有所前進的地方,是已有一定的專業分工。

先秦時期的原始科學,除了農業科學和兵器技術有農家和兵家專門研究外,其餘天文、曆法、數學、醫學、藥學、地理學等,都屬於術數與方技之列,由於儒家「不語怪力亂神」專重文化禮樂;法家專重法、術、勢。不涉技術:墨家、名家、陰陽家,久己衰落失統,與科學技術有密切關係者,唯有道家思想。因它能以獨特方式,揉合哲學、宗教和原始科學,予原始科學的發展以幫助。道家思想正因其助長了術數、方技之學,故對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儒家所不能起的歷史作用。基於這仲厲史考察,李約瑟博士正確地指出,「道家思想對研究中國科技極為重要。」①

東漢中期,道教產生了。道家思想日益同道教合流。道教是由陰陽五行學說,秦漢方術揉合道家思想而形成的獨特宗教,其重要特點之一在與古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漢以後,古代科學技術的不少部門,都被囊括在獨具特色的道術科學之中。所謂道術,包括內丹、外丹、服食、房中術、存思、胎息、行氣、導引、辟穀等。一切道術服務於現「長生久視」的宗教目的,包含了不少科學因素。這種道術科學往往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構架,以神秘參念為修鍊方法,以探討宇宙和生命奧密為目的。道士們成年累月隱居山林,懷著宗教獻身精神,潛心考察自然,力圖為揭開生命和宇宙秘密作出貢獻。因為他們堅信擺脫自然力的唯一途徑,在於對宇宙本性的精確認識。道家思想為道教所吸收,使哲學宗教化。道教注重道術,道術則孕含科學,導致中國傳統宗教與古代科學緊密結合的特點。道家(哲學)一一道教(宗教)一一道術(科學)三者相得益彰,致使道家思想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獨特地位,發揮了獨特作用。研究道家思想對古代科學技術的作用,應以剖析道術為中間環節。在道家和道教的長生久視思想及「養生學說」指導下發展起來的道術科學,包括了古代科學的大部分內容。凡天文、曆法、地理、醫學、藥學、化學、氣功、生理、衛生,無不與道教「長生久視」之術發生直接或間接聯繫。難怪魯迅早已指出:「中國根抵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多種間題可迎刃而解。」②精通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李約瑟博士,對此論斷有獨到見解,他指出:東亞的化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和藥物學,都淵源於道家。「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③

道家思維方法在文化史上的意義

道家和道教,為實現其「長生久視」的目的,在探討生命和宇宙奧秘過程中,形成了同儒、墨大不相同的獨特的思維方法,使中國占代科技發展,從中得到極大益處。道家思維方法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特殊的研究價值。

一、整休思維方法

道家為揭示生命的本質和探討養生法則,特別重視醫藥學,不少著名的道士成為著名的藥學家,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遂、王冰等,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都被視為道教文獻而收錄在歷代道藏中。道教思維方法同中醫學思維方法水乳交融。它以陰陽、五行等概念為闡述理論的邏輯範疇,形成原始的系統論思想。

這種理論認為:人的生命是一個過程。在生命過程中,人體內部的生理機制構成有機統一的小宇宙,它與自然、社會等外部環境息息相通,構成相互制約的大宇宙。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內部及其相互間,存在協調一致的關係。無論是內部機能協調性的破壞,還是人體同外界環境之間失去平衡,都會造成生理機能失調而影響生命。因此,根據人體生理機能的整體性原則,要是有了疾病,可以通過望、聞、問、切等診斷手段,從休表特徵的變化,判斷其病變發生的部位與發展程度;經過藥物、砭石、針灸治療後,無需打開黑箱,只通過望、聞、問、切手段,可判定其生理機能恢復的程度。

這種醫學理論,將人體五臟六腑看作一個整體。診病的目的在進行臟腑功能分析。中醫學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同五行木、火、土、金、水互相配置,使五行成為五臟及其功能的邏輯符號。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整體制約關係,遵循這種關係。辯證、論治、施藥,因勢利導,可產生藥到病除的奇效。

中醫學特彆強調人體生理機能與自然界陰陽盛衰變化息息相關的制約關係。《素問》、《靈樞》對此作了充分論述。自然界陰陽變化有其節律。《靈樞》把一日之間陰陽變什的節律比作四時,指出:「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與此相應,病變的發展存在「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規律。「朝則人氣始生,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④

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可稱為整體功能協調學說。辨證、論治,必須遵循生理、自然、心理和社會「四維機制相關原理」。一注重生理機能一一五臟、六腑機能的相互作用;二考慮自然環境一一四時、五運、六氣對人體機能的作用。三計較心理作用一一七情、六欲對生理、病理的影響。四聯繫社會環境一一生活條件、人己關係對病原及病態、心理的影響。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根據以上四維相關的思想,提出養生、卻病的基本原則,「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悲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這裡強調了注意生理、自然、心理三個方面的協調;但造成「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的原因,包含有貧富、貴賤、勞逸、饑飽等社會因素。四維結合,作出綜合辯證判斷,適應於整體綜合治療。道教的養生學說同中醫養生、醫療學說完全一致,同樣強調注意這四個方面。認為人的生命活動必須與自然的運動變化相適應,故研究養生學、醫藥學,必須同時研究天文與曆法,掌握自然變化的節律,才利於煉丹、採藥、治病、養生。在思維方法上,同樣強調整體性。

二、直覺思維方法

道家和送教認為,「道」不能憑感官認識,只能靠理性直覺把握,主張採取「心齋」與「坐忘」,「存思」與「內視」等方法去體悟「大道」,使主體與認識對象(道)冥合為一。

(一)心齋與坐忘

所謂「心齋」一一齋者,齋戒之意。普通的齋戒,即是不飲酒、不茹葷。酒葷使人體血氣混濁,故宜戒之。心齋,是戒除物質慾望,戒掉名、利、色。物慾使人心神昏迷,背離大道,亦宜戒之。「心齋」的纂本要求就是絕棄一切物慾,使人心自然虛明坦白,虛到沒有任何主見,連「我」也不復存在,對於世俗事物,一切無心,最終達到「無我」的境界。

所謂「坐忘」一一指拋棄一切知識,忘掉事物的區別,達到一種特殊心態。正常的人需盡量擴充知識,認識事物的特殊性,「坐忘」則是離形棄知,忘記一切知識,取消一切差異,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區別都不存在了,只剩下混沌的整體一一「大一」、「無」,保持一種「不知之知」的心態。

道家認為,一個人一旦忘去自然、社會以至自己的身體,摒除知識與情感,使心靈歸於空寂,就與「道」冥合為一。這時人就得到絕對自由。「坐忘」是道家所講的方法,是實現「長生久視」的宗教目的的手段。』掌握此種方法,並不容易,需要長時間艱苦鍛煉。

(二)存思一與內視

存思一一或稱存想。是道家修鍊的又一方法。《雲岌七簽》引《老子存思圖》說:存思的對象主要是「三寶」。人們如能排除塵世紛擾,集中思想於「三寶」,可以達到養生目的。一道寶一一無形之形,即太一。二經寶一一無象妙文,即寶經。三師寶一一無形之神,即太上老君。《三洞珠囊》之《坐忘精思品》引葛仙公語,論述存思的妙用說:「靜思期真,則眾妙感會,內觀形影,則神氣長存。體治道德、則萬神震伏,禍滅九陰,福生十方」。說明通過存思既可引起各種「妙感」,又能長存「神氣」、自能祛病延年。

內視一一通向科學認識的門檻

《孫歲人備急千金要方》論「養性」之法說:「常當習黃帝內視法,存想思念,今見五臟如懸磐,五色了了分明,勿掇一也。」「不得浮思外念」。「心想欲事;惡邪大起。」則煉功失敗。

《莊子·人間世》認為內視與心齋相通,稱`內視」為「聽之以氣」的「心齋」。

「若一志無聽之以一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一也。」

可見,「心齋」一一「坐忘」一「存思」-一一「內視」是一回事,無非去掉形色物慾,反觀自心,達於虛無之境,達於「大通」一一齊物我的混沌世界。

心齋、坐忘、存思、內視,本為追求長生成仙的宗教目的而採取的修鍊方法。通過「內視」方法,卻可產生意想不到的科學效果。

1.可去病強身。

2.可體認人體的構造、經絡、箭穴.

中醫學早己知道並巧妙地運用直觀法、內視法,體認人自身。它把人體看作小宇宙,通過內視法,體會到其中一些臟腑關係、經絡關係、箭穴關係及營氣、衛氣周於身的節律奧秘。中醫通過醫療實踐、證實、檢驗了這些人體奧秘,現代科學尚未能揭示其底溫。人體科學的建立,可望對這些奧秘作出科學說明。

這裡涉及到何謂直覺,和直覺在科學發展中的意義問題。

道家的直覺主義,顯然屬於理性直覺。人只憑自己的思維,而不藉助於邏輯推衍,直接把握認識對象,即宇宙的本質。它藉助顯意識與潛意識的相互作用,單刀直入去攝取認識對象的特質。這種思維方法是感性和理性,具體和抽象的辯證統一。是認識過程的飛躍:「是運用形象的思維。

道教的直覺,在存神、存象思守活動中,含有形象式直觀的特徵。它在特定的認識環境中,藉助於形象化方法,把抽象的認識對象,幻化為某種具體圖形、圖象、畫面,通過神秘直觀而悟出認識對象的本質一一「道」或「一」。道或一。無非是一種混沌的總體,全靠直覺靈感得來。

直覺認識,雖不免「怪力亂神」之譏。卻是靈感誕生的助產婆,它啟示人們作出科學創造。中醫學所重視的人體經絡、箭穴,及其所採取的「子午流注」。「靈龜八法」(「奇經納卦法」)等醫療措施,有許多間題至今不可思議,千百年來卻行之有效。其最初發現。恐怕都藉助於「內視」方法。

三、主靜益智術

道教倡導益種保鍵衛生、激發智慧的特殊方式,即「形神雙養」的內丹術。內丹術的基本要領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內丹與一般的氣功(動功)有別,可稱為靜功。靜功狀態下,保持生命、如蛙、蛇冬眠狀態,並且神智清醒。

道家講內丹的著作很多。最早的是《周易參同契》,後來有《黃庭經》、《悟真篇》、《大丹直指》、《還真集》等。內丹具有多方面功效,主要的功效在提高人們改造自身的能力。可以提高健康水平、治療疾病、延長壽命,甚至增益智慧。在一九八六年二月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錢學森同志介紹了兩個事例:安徽宿松縣中學一位教師教學生鍊氣功,提高了智慧;蘭州人民醫院一醫師教中、小學生鍊氣功。數學、語文成績都提高。杭州舉行過氣功書法展覽,將氣功引入書畫創作,可使作品氣韻貫通,獨具神采。

儒家主張「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佛教主張「定能生智」故提倡瑜伽。這同道教主張「形神雙養」主靜益智的觀點有相通之處。修鍊內丹能否煉出特異功能來?錢學森肯定地回答說:「實踐表明。氣功可以煉出特異功能來。」因為氣功可以調動人的先天潛能。李約瑟博士說:「氣功即生理煉丹學。是想用人體內本來就有的液體、器官和身體產生的東西,來煉就長生不老的丹。」⑤錢學森解釋道。這就是說:「利用人體內固有的東西,把它調順了,產生人體巨系統的一種功能狀態。這種狀態是健康的,是能夠抵抗疾病的。鍊氣功或煉內丹,無非是讓人的身體進入一種特別健康的功能狀態」。

有人用現代科學進行研究,氣功態中大腦皮層參與整個肌體的自我調節過程,具有心身調節的特徵。有人主張未來醫學模式是「人體內氣循環的量子醫學模式。」應當運用量子「能級的躍進和轉換」的原理來研究人體的生命活動和規律,解釋特異功能產生的原因。

特異功能,古人早就發現,而且筆之於書。《老子》第五十章:「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意思是說:善養生的人。陸上行走遇不見兕牛猛虎,在戰場上不會被武器傷害,兕牛無處投其角,猛虎無處施其爪,兵器無處刺其刃。因為在他們身上找不到致命的地方。

《莊子》也講:「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請問何以至於此?關尹日: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達生》)關尹認為人之所以具有入水不窒。進火不熱的特異功能,是由於有「純氣之守」的「丹功」。

總之,道家思想注重神秘直覺,有非理性主義傾向。直覺對研究醫學、養生、內丹、氣功都有一定意義。它敢於解放思想,去探討宇宙和生命的秘密。歷代道教徒以宗教的虔誠、鍥而不捨,探頤索隱,取得了一些珍貴的結論,他們往往用宗教式的秘訣、隱語記錄自己的心得,或秘不示人,只日耳相傳,致令後人莫測高深,我們當用批判繼承的方法,沙中淘金,揚棄其神秘主義,而吸取其可貴的科學內容。

從厲史上看,阻礙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思想障礙來自儒家,他們輕視科學技術,使科學技術得不到支持,科學人才得不列重用,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廣。認為科學技術只是「雕蟲小技」。孔子本來是位多才多藝的哲人。一貫以六藝教學生,他卻鄙視技術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認為學農、學圃乃「小人」之事,不予提倡和鼓勵。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是很大的。

道家甘冒鑽研「怪力亂神」的垢罵,推進了科學,但它以陰陽五行說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束縛了科技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早在明清之際,徐光啟、方以智等科學家就已主張學習西方科學的長處,借用西學精神來發展傳統象數學,推進科學研究的數學化。四百年過去了,先進科學家們改造傳統思維方法的願望並未完全實見,今天,我們研究道家和道教思想同傳統文化的關係,一方面要進行歷史主義分析,認清道家思想對古代科學文化發展所作的歷史貢獻,防止民族文化研究中的厲史虛無主義傾向;另一方面,更要站在當代科學文化的高度,看清道家思想方去對古代科學技術帶來的局限性,以便用現代科學方法改造傳統思想方法,促使我國科學文化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前進。

注:

①《李約瑟文集》第49頁

②《致許壽裳》魯迅全集爭卷九第285頁

③《李約瑟文集》第255頁

④《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篇》

⑤《周易參同契》英譯本序

(責任編輯愚里)

編者註:本文原載於《宗教學研究》,1988年,第4期。

我們樂意分享,但所有媒體(報刊、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請勿私自轉載、複製或以其它方式發表本文;如需使用本文,請留言聯絡;獲權轉載者請註明出處。謝謝您的配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 的精彩文章:

勞格文:何為道教?
胡銳:20世紀海外道教學術觀的演變——以馬伯樂道教學術遺稿的版本分析為中心

TAG: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