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問了蒙特梭利、瑞吉歐、華德福三大流派同一個問題

我們問了蒙特梭利、瑞吉歐、華德福三大流派同一個問題

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是一個孩子一生當中所經歷的所有教育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會為孩子今後的行為、思考模式、學習習慣、性格養成等諸多方面奠定基礎。

特別是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作為家長,我們到底該為孩子選擇什麼樣的學前教育形式?作為教育機構,又該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教育支持?我們該如何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才能讓他在今後的人生中從容地面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局面?

在2018菁上海國際教育暨學校博覽會的「學前教育」論壇現場,來自蒙世學堂的教務教學總監周芸女士、伊頓國際學校上海學校區總校長Jacqueline Lee Becher女士、青瓦花園創辦人張益清先生,以及上海私立蒙特梭利閔行園園長周丹女士,分別從蒙特梭利、華德福、瑞吉歐這三大教育體系的理念出發,為前來參加論壇的家長分享了他們的見解。

文 | 整理自論壇嘉賓發言,有刪節

圖 | Torres

觀察孩子、追隨孩子、發現孩子

蒙特梭利

Jennifer Chou

蒙世學堂

教務教學總監

孩子每天都在證明自己。

0到6歲的孩子像海綿一樣,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當他儲存夠能量,就會釋放出來。孩子最強而有力的學習方法就是觀察,他們默默地觀察,默默地看,這是我們大人要小心呵護的方面。孩子們觀察生活,而我們需要觀察孩子。

我們需要讀懂孩子。

0到6歲是孩子的的敏感期,尤其是1歲半到4歲的孩子,他覺得一件東西該在哪裡,它就該在哪裡。比如鞋子,該怎麼放就怎麼放,這時候的孩子特別糾結,如果打亂他的秩序,他會崩潰。我相信許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在他那麼糾結的時候,你是否有跟他起爭執或者硬著來呢?

腦科學研究證明,孩子在6歲的時候,95%的腦神經已經發育完成了,就像孩子的人格一樣,我們說從小看終生,孩子的人格到6歲就定下來了。6歲以前他學習到的東西,會成就他這個人今後的發展。

諾貝爾獎得主James Heckman的一個論文結論很有意思:為0-3歲的孩子投資一塊錢,得到的回報是18塊;為3-6歲的孩子投資一塊錢,回報為7塊;以此類推,為成人投資一塊錢,得到的回報是負數的。這顯示了0到6歲期間的教育有多麼重要。在這個期間,他學到的東西、父母所有付出,將成就他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蒙特梭利女士是100年前的一位科學家,她也是影響全世界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人物。她在1949年、1951年都得過諾貝爾獎,她說,我並沒發明一個新的教育方法,我只是觀察、尊重、以及追隨孩子的基本本能和發展本能。

那到底什麼是孩子的本能?

蒙特梭利女士提出兩個本能:第一,吸收性心智,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孩子都無條件吸收;第二,孩子的敏感期。孩子的敏感期是從出生到6歲,6歲以後就沒有了。

所以0到6歲的孩子,對語言的敏感是非常強大的。一個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能夠學一門完全沒有口音的語言,就是在6歲之前。

孩子從出生一直到5歲,大肌肉在不停發展。他不停用手、腳來探索和感知周圍的世界。1歲半時,孩子什麼都往嘴巴里放,因為他要用五官去感知這個世界;當他到了3歲,會特別喜歡用剪刀剪東西;到了4歲,孩子從大肌肉的發育過渡到手腕等精細肌肉的發育,他開始喜歡用筆寫字畫畫;到了5歲,他的握筆能力和寫字能力開始爆發。在孩子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里,如果我們讀不懂孩子,有可能會常常阻礙他們,比如對3歲孩子說,這個不要摸,那個不要碰......

其實孩子有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各種科目,6歲以前的培養重點在於:要獨立、有手眼協調力、有自信心、有創造力、有耐心,能夠專心,有教養。

跟著孩子,就會發現孩子,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無論這個世界如何改變,如果大人可以努力地觀察孩子,尊重他們,跟隨他們,其實孩子不會輸在任何一個起跑點,他們會贏在每一個轉折點!

21世紀的兒童形象

瑞吉歐

Jacqueline Lee Becher

伊頓國際學校

上海學校區

總校長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教育該如何變革?我們現在無法得知孩子們長大後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他們長大以後科技又會發展成什麼樣?所以在現階段的教育過程中,我們的重點不是教孩子今後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是幫他們具備能夠應對未來變化的知識和能力,這包括:

>>01 自己做決定的能力

伊頓起源於瑞吉歐教學法,我們認為孩子是有獨立能力的,比如溝通和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等。我們希望孩子能為自己做選擇,並為自己做的選擇負責任。我們會把實際生活中的材料應用到教學裡面,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場景里得到鍛煉。

通過實際案例,我們發現18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能夠熟練使用很多工具。所以我們創造機會,讓孩子們去切實地使用這些工具,讓他們知道真實的生活環境能夠給他們帶來什麼。

同時我們會營造使孩子們能夠承擔風險、抵抗風險、能夠培養堅韌精神的環境,並給他們犯錯誤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去研究周遭不斷變化的世界。同時也讓他們關注自己和自己的關係、自己和他人關係、自己和物質、和整個地球的關係。

>>02 交流與協作的能力

我們會培養孩子們的溝通與協作精神,以及獨立行動、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瑞吉歐的教學法里有一句話:「100個孩子有100種語言」。溝通不僅僅只會通過語言,孩子們的肢體動作、舞蹈或玩具,都可以作為溝通的橋樑。比如兩個孩子之間不一定通過語言來溝通,一塊積木也可以起到互相溝通的作用。

>>03 創新思維與創造的能力

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未來必將會面臨非常多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不一定只有一個解決辦法。我們鼓勵孩子在面臨問題的時候有更多的解決方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學校沒有很多「玩具」,但是有很多材料,用來給孩子們遊戲或者教學,這就是創新的體現。

>>04 辯證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活中的信息量是非常龐大的,且信息來源也非常寬,那當孩子獲得一條信息的時候,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過濾它、消化它或者質疑它?我們會鼓勵小朋友去思考:這條信息是誰提出的、是不是符合我們的世界觀、我們是不是能通過其他角度來思考這條信息?

尤其是當孩子通過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事物時,他們既可以從高的地方看,也可以從低的地方看,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方面。

為培養以上四種能力,我們採用探索型的教學方式,以此取代直接給孩子灌輸知識。我們的老師擔任著引導者的角色,會引導孩子們方向在哪,而非將目的地直接告訴他。

我們會把當下現實的問題告訴小朋友,比如在地球日上,我們會問小朋友,如何阻止空氣污染,或者如何解決污染問題。我們把自己教學的空間做得像Google一樣,希望小朋友在這個空間里更多地去探索和提問。

萬物應有時——孩子成長曆程中的節奏

華德福

張益清

青瓦兒童教育中心

聯合創辦人

有一部電影叫《返老還童》,講述了男主角從誕生時的「老年態」活到中年與女主角相愛,最後變成了一個襁褓中的嬰兒。他們倆的生命曲線似乎畫出了兩條完美對稱的U型曲線,中間是情感迸發的青春,兩端是誕生和死亡。

學前教育為什麼那麼重要,是因為孩提時代引領我們到達生命的另一端,學前教育是可以影響我們一輩子的。我希望今天通過我簡單的介紹,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們的一生是如何發展的,這也是華德福教育關注的焦點所在。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萬物應有時」,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時機。宇宙中的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都在同一個維度下作用於我們,這個維度就是時間。

如果把時間解開,一個是「時」,就是時期;一個是「間」,就是瞬間。在古希臘的神話裡面時間有兩個神,一個是Chronos,一個是Kairos。這兩個神代表什麼呢?如果我在時間的流逝中往前走,這就是Chronos,是線性的時間。如果我站在這裡就是Kairos,就是瞬間。

我們為什麼要講時間?因為在不同的「時」與「間」下面,每一個人的狀態都具有不一樣的品質。孩子在「時間」之下如何生活、學習,是我們要去觀察的,教學法要依據這樣線性和瞬間的狀態製作出來。

孩子在誕生時,最早期的感受是他從媽媽的肚子里降生,是一個生命產生的過程。一個人對生命的感覺會直接影響到他作為成年人的思考方式,(健康或者疾病,舒適或者不適,聚焦或者失焦等),最終他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去觸發大腦的區分不同、辨別真偽、評估價值等工作。

所以在早期的兒童教育當中,雖然我們不會教孩子去思考1+1等於2是什麼,但是我們會讓他體驗自己的生命,比如說他今天是不是有生病的跡象,或者今天吃飯胃口怎麼樣,這種生命感會一直伴隨他長大。

孩子早期發展中的觸覺是非常敏銳的。每個人都有皮膚,皮膚是身體最重要的觸覺器官。皮膚怎樣去感受事物呢?是通過接觸。

所謂的接觸意味著,如果我的手放在衣服上,其實我感覺到的不僅僅是衣服,而是感覺到手指的皮膚到這裡就停止了,這就是手的邊界,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去觸摸事物,讓他知道邊界在哪兒。而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也是有邊界的。我得知道別人是誰,我是誰,如果早期的觸覺發展良好,長大後孩子的「自我」就非常明確。

在華德福幼兒園裡有非常多的室外活動,有讓孩子直線走路、也有讓孩子去跳、去攀爬的,所有身體的大肌肉都會運用到。另一方面,當我們講故事的時候,會用到手指活動,就會練習到精細肌肉部分。

所有的運動在進行的過程當中,它在觸發什麼?實際上它們在觸發孩子對語言、文字的收納,孩子們在運動當中可以收入他碰到的所有信息,學習內在器官的運動與協調,然後慢慢轉化成語言的協調能力。

華德福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培養目標,就是讓孩子變得更加平衡。一個平衡的孩子可以體會到兩點,一個是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來自外部世界的聲音,另外一個是可以更加清晰地聆聽到內心的聲音。

在兒童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會用很多活動、辦法,讓他慢慢回到自己中正的狀態,可以平衡地去做所有的動作。這個身體的平衡可以幫助到我們獲得更好地傾聽的能力,一方面是聽到具像的聲音,另一方面還可以聽到別人的言外之意。當一個人處於中正狀態的時候,可以不受干擾地聽到更多的信息。

那是不是華德福學校就不學習呢?其實這是個誤解,我們今天要介紹一下華德福的教學法。

0到7歲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強調重複、重複、重複。但這個重複不是千篇一律,比如幼兒園的早餐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有固定的節奏,星期一吃大米,星期二吃大麥仁,星期三吃小米等。在這樣不斷循環的過程當中,孩子可以通過今天吃大米這個簡單的事實得知今天是星期一。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循環辦法,但是可以幫助到孩子從生活中學習。

另一點是節奏和韻律。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有自己的節律,包括我們一生,也有一個非常穩定的節律。我們的老師通過重複、重複、重複地給予內容,看到孩子在吸收、吸收、吸收,到了一定程度之後,老師的觀察可以幫助他做決定:我們是不是要換到下一個話題,然後再開始一個新的學習內容。

7到14歲的孩子會通過各式各樣的實驗去了解老師想要講的東西,去獲得真實的體驗,進而將概念的內容與自己的真實體驗深深地結合到一起,所以是先實驗再概念,而不是單純地記概念。

從14歲孩子青春期的起始,到21歲真正意義上成年,這個時期的孩子存有「叛逆」心理,他們並不是故意跟家長作對,他們只是想確認家長講的是不是對的,用他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去尋求真相。

所以一個孩子到了14歲以後會跟你爭辯,講他的道理,那是因為他要從內心認同這個世界上的道理,而不是簡單地聽你說而已。所以作為老師來說,我們不會從一開始就告訴他們要做什麼,但是我們會給他一些引領,知識上以及精神上,讓他們去嘗試尋求問題的答案,因此,一些項目制的學習就會很合適。

21歲以後,我們需要的是教練,教練給予我們啟發,每個人因為受到了啟發而獲得內在的動力,這時候的動力是源自個人內心的,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會真正有效。成年人仍有豐富、強大的學習能力,只要你能夠從中尋找到你真正的個人動力。

變與不變——看蒙特梭利如何以不變應萬變

蒙特梭利

周丹

上海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

閔行園園長

如果我們在百度上搜一篇跟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我們會鍵入什麼樣的關鍵詞呢?孩子、未來、變化、快速、準備?我們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他不同的發展特點;不同家庭環境出來的孩子、不同的基因、不同的成長環境,會導致孩子成長的過程都是不一樣的。

在這個主題中有一個隱性的主語,那就是「在座的我們」。現在的我們,是曾經的我們的未來。不妨問問自己,在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你對為我們自己的未來做準備的這些人和事滿意嗎?我心懷感恩,但是我並不滿意。因為在每一天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都在和曾經的錯糾結著,這個過程並不愉悅。

基於這上面的思考,我認為,不管怎樣變化,我們都應該懂孩子。蘭海老師有一本書叫《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她提出三個需求:成長的需求、孩子的需求、孩子成長的需求。這三個詞理解起來都不難,但是在實際操作當中,我們如何區別孩子成長的需求,並不容易。

在蒙特梭利的教學法里,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武器叫做觀察。只有我們不斷地觀察,以觀察者的身份來和孩子互動,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孩子成長的需求。

《愛迪生的一天》記錄的是一個20幾個月的小寶寶一天的生活。We include him——這句話是愛迪生的爸爸說的。尊重這個詞本身很抽象的,不容易講明白。但是爸爸的話「我們不圍著他,我們把他邀請進來和我們一起生活,他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對尊重孩子非常好的一個詮釋。

蒙特梭利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孩子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在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是圍繞、跟隨還是引領,我們的角色很重要。

如果尊重是基礎的話,有限度的自由就是原則。這裡說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而不是有自由的限度。對應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和尊重環境。我們在教室環境當中也有紅燈行為,那就是所有會傷害到自己、傷害到他人、傷害到環境的行為我們都要制止,然後要給出引導。

家長經常容易忽略一點,比如小寶寶最近在家裡老愛撕書,每次都阻止,就是不管用。我問她:那你有沒有告訴他,他可以撕什麼呢?家長好像一下就明白了。當我們要制止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同時還要告訴他,他可以做什麼和應該做什麼?

蒙特梭利教學法有非常多有關創新、生命力的觀點,不斷強調預備環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在參加培訓的過程當中,也是不斷去實踐如何為孩子準備環境。

在座的每一位家長都是孩子的預備者和參與者,以一個什麼樣心態為他們準備?至少我們不應該太盲目自大,帶著謙卑和敬畏,把未來捧在我們手心裡,一步一步走下去。我也希望有一天孩子能對我們今天的預備,相對滿意。

希拉里?柯林頓有一本書叫《舉全村之力》,中國這個大村太大了,不是一個人可以舉起來的。那我們可以做什麼?把我們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管好,在自己的地里,我們想要把我們的種子培育成參天大樹還是美麗的花,需要我們不斷與惡劣、變化的外在環境抗爭時,盡最大的努力來使手裡的這片土地肥沃和純凈。

-End-

更多國際教育系列論壇文章,請繼續關注菁kids上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菁kids上海 的精彩文章:

趁著養娃的機會,重返童年時光
你也在尋找family friendly的旅行目的地?

TAG:菁kids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