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亞國家的國家與產業發展關係

東亞國家的國家與產業發展關係

摘要:

本期書單介紹東亞國家(日本、韓國、中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產業追趕中的國家與產業發展關係。

NO 1:通產省與日本奇蹟——產業政策的成長(1925-1975)

查莫斯·約翰遜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06

本書原版於1982年,被視為研究東亞政府與市場關係的經典之作與必讀之物(被引量已逾3000)。在此之前,學界普遍將日本奇蹟理解為日本獨特的國民性或經濟制度的產物,或者是美國聯盟體系的受益者,或者甚至乾脆不承認所謂的日本奇蹟。約翰遜對此進行一一批駁,並提出日本昭和時期(1926-)逐漸形成的發展型國家模式,以及通產省主導下(連續性)的產業政策,才是日本奇蹟的根源。

當然,本書的理論貢獻還不止如此。藉助制度化、歷史化的分析方法,約翰遜釐清了日本政企關係的發展演變過程及其歷史制度基礎。一是首次提出了一種區別於蘇聯計劃體制和美國自由市場體制之外的「日本模式」(plan-rational state)。其中,國家經濟優先目標成為社會共識,且民營企業分擔國家經濟職能;二是據此提出了發展型國家理論,該理論日後成為解釋東亞國家產業發展的主導理論;三是首次將產業政策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日本產業政策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提煉日後被逐漸移植到東亞各國。

於私,本書還有不少的啟發之處:其一,日本的政治體制與流行政治學理論所述較為不同。不僅文官階層位居政治權力之核心,獨特的官員「下凡」制度有機聯結了政企關係,這些都有助於國家經濟優先目標的確立,以及國家嵌入自主性的鞏固。其二,「日本模式」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通產省和產業政策都是昭和時代的產物,通產省的機構演變和主導權的確立經歷了漫長過程,日本產業政策的理念和實踐也在不斷試錯中成長。事實上,直到1973年,通產省才宣稱,日本產業政策剛剛起步。其三,故此,約翰遜強調日本經濟奇蹟實際上始於1962年。本書的前半部分都在分析「有利於日本經濟增長的制度或政策基礎」,也就是通產省及其產業政策的形成。

總之,無論是將之奉為圭臬,亦或是嗤之以鼻,本書已然成為文獻發展脈絡中一座無法繞行的高山。儘管本書引發的爭議不少,所引之史料、所下之論斷尚有不實、不妥之處,但本書貴在開闢了一系列諸如發展型國家理論、國家自主性、政企互動關係、經濟民族主義等研究議題,成為後學者們必備的行動指南針。在發展型國家理論發展中,無論是韋德的「駕馭市場」理論,埃文斯的嵌入自主性理論,阿姆斯登的後進發展理論,還是高柏、丁學良、瞿宛文的經濟民族主義分析路徑(bring the nation-state back in),以及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方法,最終都能在約翰遜這裡找到理論的源頭。

NO 2:嵌入自主性——國家與產業轉型

Peter.Evans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95

不知何故,本書的中文版遲遲未能面世。

本書可以視作約翰遜《通產省與日本奇蹟》一書中對東亞國家政企關係研究的一個延續和深化。約翰遜認為,日本在經歷了長期的磨合和試錯後才找到了一種合適的政企關係,推動產業政策的順利執行。但究竟合適的政企關係具有怎樣的性質呢?埃文斯在本書提出,只有兼具自主性和嵌入性特徵(對政企關係的理論刻畫,來源於格蘭諾維特的鑲嵌理論)的國家,才可歸入「發展型國家」行列,並能夠推動本土產業的發展和轉型升級(全球價值鏈中的爬升)。與此同時,獨具嵌入自主性特徵之一的為中間形態國家(intermediated states),而兩者皆無的則為掠奪型國家。不難看出,此種分析手法借鑒自韋伯的理想型(ideal type)研究路徑。

本書以信息產業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韓國、印度、巴西、扎伊爾等國家的政企關係及其產業發展績效。基於嵌入性和自主性兩維度的2*2框架,對上述國家進行了經典的比較案例分析。此外,埃文斯還考察了國際化因素對於一國嵌入自主性的動態影響。例如,國際化促使韓國本土企業(local firms)的崛起並削弱與本國政府的嵌入性,進而削弱韓國的發展型國家模式。

本書的精彩之處還在於,一是從政治學視角構建了國家與產業轉型的比較制度分析理論,並指出東亞模式並非是嵌入自主性的唯一模式,二是深入區分了四種國家介入產業發展的模式,分別為:監護人(custodian)、領頭羊(demiurge)、助產士(midwife)、當家者(husbandry)。不同的國家類型,具有不同的介入模式之組合,進而產生不同的產業發展績效。

最後再談談本書值得商榷之處。一個常見的批評在於,自主性與嵌入性是否相互獨立?這是對本書2*2理論框架的根本質疑,自主性應是嵌入性的一個充分非必要條件。再者,嵌入自主性是否穩定及如何維持?正如作者對韓國的動態分析所揭示的,嵌入性往往會反過來削弱國家自主性,進而瓦解嵌入自主性。此外,如何理解中國的嵌入自主性?中國地方政府在產業發展中所具備的自主性導致了國家內部央地之間的自主性衝突及內在張力,是否需要一個嵌入自主性理論的中國版本?儘管如此,還是要強烈推薦本書第一章(國家與產業轉型),研究國家與市場關係的學者不應錯過。

NO 3: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

(美)Alice Amsden、瞿宛文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04

該書台灣原版於2003年,獲得了Stiglitz的鼎力推薦。

國家在後發經濟體追趕過程中扮演怎樣的作用?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第一波發展型國家理論思潮,將理論核心聚焦於塑造低製造成本優勢的產業政策,但這一理論思潮並未就國家如何促進產業升級做出回答。

以本書為代表的第二波國際發展經濟學理論思潮,則重點關注國家在促進產業升級、超越後進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兩位作者基於台灣成功切入高科技產業的經驗(資訊電子業、半導體業等),論證了為何後進企業追求規模經濟是「後起者優勢」的核心,以及國家分別在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中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例如,不同於傳統以提供政策優惠或創設政策租金的產業政策,該書著重強調了國家在競爭政策、研發政策,以及就業政策方面的積極作用。

當然,本書仍未回答後發國家能否擺脫產業追趕過程,並進入前沿科技創新領域。這也為後續研究提供了空間,如王振寰《追趕的極限》(2010),以及本書作者之一瞿宛文《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2017)均是這一研究脈絡上的延續和深化。

NO 4: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

瞿宛文

台灣聯經出版社,2017-01

本書出自台灣中研院瞿宛文教授之手,創造過程耗費作者十年心血。該書有機融合了熊彼特所一向倡導的「理論、歷史、統計」的經濟分析理念,堪稱是對「台灣經濟奇蹟」發生原理的蓋棺定論之作,實屬上乘。

學界針對後發國家(或地區)經濟奇蹟的分析,不外乎如下三種解釋:自由市場論、結構主義學派(源於發展經濟學,包含林老師的新結構經濟學),以及新近發展的制度學派(以Acemoglu為旗手)。本書則勝在「歷史化+結構性因果關係」的研究方法,即從歷史性角度探討台灣戰後經濟發展成因,延續結構學派在此方面的探討來反駁現有的主流論點,並且以台灣經驗對結構學派理論予以補充。

歷史化的結構性探索,同時拓寬了理論的深度與廣度。本書不但分析了台灣如何發展(how and what)的問題,也分析了為何發展(why)的問題,理論野心不可謂不大。本書的兩項主要結論是:其一,國家的干預,尤其是通過適宜的產業政策來扶植自身的產業,並且建立一個有效力的經濟建設官僚體制,是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關鍵。其二,民族主義(nationalism),或者說是發展意志,或者具體說是「中國民族主義」——救亡圖存的發展動力,是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動力。

愚以為,本書最為值得深思的論斷在於,重新將民族主義(nationalism)作為關鍵解釋變數納入國家發展的學術研究當中。在已有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中,不少學者試圖從東亞國家發展經驗中探尋制度共性,這些制度無疑具有跨歷史的路徑依賴特徵,而維護制度持續性的原因無疑有二:利益結構,或文化理念。實際上,以民族主義為代表的文化理念,其重要性也可從中國自洋務運動以來的工業化歷史進程考察中得以印證(Harry Wu, 2014)。真正的問題在於:這種民族主義為何以及如何對主導政治組織產生作用,並且保障那些維護工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配套制度具有可持續性(sustainable)以及可調適性(adaptive)。也許,「潘多拉的盒子」才剛剛被打開。

NO 5:尋租與中國產業發展

巫永平、吳德榮主編

商務印書館,2010-12

人們往往把尋租視作為貶義詞,並認為尋租扭曲了資源分配並阻礙了經濟增長。但這種認識並不足以理解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創造和分配租金,一直是中國資源分配的一種主要形式,而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確實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對既有理論進行重新審視。實際上,Khan and Jomo早在2000年就已經通過亞洲國家的案例研究,來改變理論與經驗之間的不一致。其經典論調在於,尋租也可能有利於經濟增長。

作為一本會議論文合集,本書則進一步探究尋租活動的發生學機理。本書作者認為,尋租不僅是一個經濟現象,同時還是一種政治現象,人們用經濟利益交換政治忠誠,以鞏固政治利益。尋租受國家結構的決定。他們提出應把尋租的鏈條擴展,從組建的創造、分配、追逐、使用和使用的後果來看待尋租。不僅要看租金的需求,還要看租金的供給。不僅要看租金的數量,還要看租金的種類。在此基礎上,本書提出用「尋租形態」(mode of rentseeking)和「租金生產」(rent production)取代「尋租」概念(P2)。

本書通過尋租對產業政策、產業結構、技術創新的影響來分析尋租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係。故此,本書試圖構建一種新的尋租研究範式,並將尋租研究帶入一個新的階段。

NO 6:新結構經濟學

林毅夫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治理觀察

本號重點討論治理議題,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三位博士生運營。

歡迎關注,也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轉發給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治理觀察 的精彩文章:

TAG:治理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