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宋官窯博物館邀請您走進「一帶一路」中的大唐盛世

南宋官窯博物館邀請您走進「一帶一路」中的大唐盛世

GIF

當杭州的春雨邂逅長安的春天會是怎樣的情景?跟著南宋官窯博物館舉辦的「長安春——走進『一帶一路』中的大唐盛世」特展,一起領略絲路貿易的頻繁與大唐盛世的繁榮。此次展覽精選來自深圳望野博物館館藏的128件(套)唐代精美器物,涵蓋陶瓷器、金銀器、玉石器、銅器等多個門類,每一件器物都蘊含了豐富的信息,讓觀眾在南宋古都感知千年前大唐盛世的輝煌和榮耀,深入尋繹歷史中所蘊藏的民族智慧。

公元618年,李淵於長安稱帝,國號唐,開啟了大唐帝國的序幕。大唐王朝國祚289年(618—907),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交往日益頻繁的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強盛的王朝之一。

展覽共分為「西市風物」「胡姬當壚」「曲江文宴」「庭院深深」「禮佛慎終」五大部分。其中,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及貴霜帝國的金幣,帶有異域文明的印記,是唐朝繁華絲路的遺珍,亦是當時中西方經濟往來的產物,更是盛唐時期文化開放、包容的實證。玲瓏的銀質香囊,圓球形體上鏤空雕刻葡萄纏枝花鳥,球內構造精妙,設計科學,陀螺儀式的構造設計,能使內部半球形的銀質香盂保持平衡不傾,不由讓人驚嘆古時工匠的智慧與高超技藝。艷麗多姿的三彩、類銀如雪的邢窯、千峰翠色的越窯與長沙窯、鞏縣窯、魯山窯等眾多著名窯口蓬勃發展,它們皆承載著唐人的追求與審美,通過海上絲路,為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唐人劉氏墓誌是當時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留予後人的更是一份珍貴史料,其鐫刻銘文字跡雋秀靈動、剛勁大氣,六朝晉風餘韻猶存,是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除此之外,本文再挑選幾件精彩展品,為讀者帶來一趟重回大唐之旅。

貴霜帝國「迦膩色迦二世」金幣

公元3世紀,直徑2.1厘米,重7.89克,深圳望野博物館藏

此枚金幣的正面為貴霜王迦膩色伽二世站像,右手身側插一隻三叉戟,下有供奉祭壇,腰挎長劍,腳前及周側有婆羅米文(Brāhmī)印記,貴霜銘文(PAONANOPAOKANH KO KOPAHO)「王中之王貴霜王迦膩色迦二世」。背面站立在神牛中間的濕婆神,有背光,右手持束頭帶,左手持三叉戟,左肩上部有徽記,右有銘文(0PHO)「濕婆」。

據目前已出土的情況來看,貴霜王朝的錢幣大部分出土於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等國的局部地區。此外,我國新疆和田地區與樓蘭遺址等處,也曾出土古貴霜國錢幣。可見,在貴霜時期,與大唐的貿易往來是較為頻繁的。

弦紋高足銀杯

唐,高6.7厘米,口徑5.1厘米、足徑2.8厘米,深圳望野博物館藏

唐代酒器更多地使用金、銀器製作,其中有一類高足杯,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杯體,用來盛裝液體;下部為器足,具有放置和手執的功用。高足杯擁有深腹筒狀的杯口,下承高足,圈足呈喇叭狀,足中帶珠算形狀的節,部分器具在腹與足之間還留有餅狀托盤。此類造型的高足杯在唐以前極少見,唐以後亦不甚流行。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齊東方教授認為,唐朝時期的高足杯形制特徵源於羅馬地區,但同時也不否認波斯薩珊及粟特地區文化的外在影響。此類造型的高足杯還出現了不少銅、錫、陶瓷的仿製品,它們是唐代開放且包容的氣度和積極對外交流的見證。

三彩模印人俑

唐,高43厘米、寬14厘米,足徑11厘米,深圳望野博物館藏

人俑採用模印成型,面部無釉撲粉色,點朱唇,彩繪黑髮。右手握拳上舉,左手握拳前伸。身著綠裳、黃褲,外罩黃色系腰近膝長袍,前後外翻白領,右肩側露綠裳。左側腰後部掛藍彩半球型皮囊,有類金屬裝飾扣襻。從衣著和人物髮飾推斷,應為異族人,可能與駱駝或馬組合成「牽持俑」。

三彩辟雍硯

唐,高3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5.8厘米,深圳望野博物館藏

隋唐時期,辟雍硯形制趨於成熟,一則硯足數目多在10至15足,二則台狀硯面多高於硯池口沿,同時在圈足硯影響下,足下又增加形如墊圈的矮台,亦稱連台硯。此次展出的均是唐代辟雍硯的典型。

這件三彩辟雍硯為圓形,硯面上凸,四周為環形水槽,斜直壁與環底座之間,貼塑多足。硯面無釉,剩餘部分施黃、綠、白、褐釉。

辟雍硯的由來及發展

在瓷硯的發展史上,辟雍硯的造型頗為獨特。辟雍是古代天子講學的地方,《禮制?王制》記載「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類宮」。東漢蔡邕的《明堂丹令論》中解釋為:「取其四面環水,園如壁。後世遂名壁雍。」南北朝及隋唐的工匠們,根據書中記載的「辟雍」之地設計出此種硯池圍繞硯堂周邊、如辟雍環水的辟雍硯,成為別具一格的藝術珍品。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制瓷業迅猛發展,陶瓷硯台大量湧現,其中一種造型為帶足圓盤的瓷硯最為流行,是辟雍硯的前身。魏晉時期,多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圓盤硯,南北朝開始變為五足到十足不等的珠足硯、辟雍硯,到了隋唐時期,最終發展出圓形多足的辟雍硯。

墨丸球

唐,直徑5.2厘米,高2.1厘米,重38克,深圳望野博物館藏

墨自仰韶文化時期就應用於彩陶器的裝飾,在黑色製劑與書寫工具的不斷演進中,墨成為文房必備之品,墨丸於魏晉之後開始流行。宋代何薳《墨記》載:「近於內省任道源家,見數種古墨,皆生平未見,多出御府所賜,其家高者有唐高宗時鎮庫墨一笏,重二斤許,質堅如玉石,銘曰『永徽二年鎮庫墨』,而不著墨工名氏。」另有《墨史》記載,宋代米芾在大相國寺見一方「其制如碑」的巨墨,是唐書法家李陽冰供奉給宮內「文華閣」的貢墨。可見墨在唐末,已不僅用來書寫,也用於鎮庫,甚至作清供雅物,具有更多的功能與用途。

此墨丸球僅存半丸,出土於洛陽古代城市遺址的廢棄堆積坑中。其色黑如漆,質地堅密,局部微研成墨汁,墨色濃艷而綿厚,實為難得一見的存世唐墨。

白釉綠彩茶碾輪與碾槽

唐,長10厘米、寬3厘米、高6.3厘米,深圳望野博物館藏

唐人喜飲餅茶,沖飲前需用茶碾碾壓成末。茶碾由碾槽與碾輪組成,在陸羽《茶經》中被稱為碾與墮。碾輪呈圓形,中心有孔以插碾棒,碾輪綠釉濃艷,輪邊無釉露澀胎,碾輪和碾槽釉粘接。從尺寸可斷定,此套碾茶工具為明器,並非實用品,但其完整清晰地表現了唐代茶碾的使用方法和搭配狀態,是研究唐代茶食製作方法極重要的器具。

三彩珍珠地貼花獸面紋鳳首壺

唐,高29厘米,口徑5厘米、足徑8.6厘米,深圳望野博物館藏

鳳首壺是唐三彩中常見的器形。大唐與西域各國交流頻繁,這一時期有大量外來金屬器傳入,其造型對當時的陶瓷生產有很大影響,在唐代青瓷、白瓷及三彩器中都有所體現。

此件三彩鳳首壺吸收了波斯薩珊和粟特金銀器「胡瓶」的造型特徵,巧妙地把外來文化與傳統工藝結合在一起,是唐三彩造型藝術上的創新。此壺造型巧妙,塑貼技法使畫面具有淺浮雕效果,造型鮮明,色彩艷麗,充滿異域風情。

三彩山子

唐,寬23.5厘米、高39厘米,深圳望野博物館藏

這件山子由胎泥修坯塑形成山,山頂以竹籤刻印出近似山石的效果。山體局部有開孔,可能之前有樹木或禽鳥等插件配插於其上。山子通身施綠、黃、藍釉,釉彩色澤艷麗。

此類三彩塑山器存世稀少。故宮博物院藏唐三彩山子,造型小巧玲瓏,推測為文房用具;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唐三彩山池出土於唐墓,且為房屋模型的組件,推測應為明器。此件山子的功用尚未明確,但此類仿自然山石造型的器物,無疑是唐代造園藝術發展的佐證。

髹漆共命鳥木刻像

唐,高10.4厘米,深圳望野博物館藏

木刻造型為雙首人身鳥足,雙手合十,身披飄帶,背有雙翅,頭頂「五佛冠」。五佛冠,即為佛教密宗上師、住持、方丈修法時,戴著象徵五智如來的寶冠,又見於地藏王菩薩、唐玄奘等佛教塑像頭部,因而民間稱「唐僧帽」。該像立於四方山台之上,通體髹朱紅漆,已有脫落。此造型來源於《佛本行集經》故事中的「共命鳥」,梵音「耆婆耆婆加」(Jivajivaka),也譯作「命命」「生生」,是佛經中常提到的神鳥。

整理|編輯部

資料提供|南宋官窯博物館

長安春——走進「一帶一路」中的大唐盛世

時間:即日起—2018.07.08

地點: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2018年5月號。原標題:《長安之春:南宋官窯博物館邀請觀眾走進「一帶一路」中的大唐盛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ARTCO 的精彩文章:

從技術引進到「中國製造」,康熙爺的宮廷畫琺琅是怎樣做到融貫中西的?
革命百年的文化遺產——俄羅斯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

TAG:典藏ART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