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動的國學一:《易經》起源及簡易測法

生動的國學一:《易經》起源及簡易測法

按學者們的研究,認為《易經》是上古時代聖人伏羲依據河圖洛書,畫出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拘而演易,演繹出後天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六十四卦,作了卦辭和爻辭,春秋時期孔子完善經文後面《易傳》(共7種10篇)。

伏羲是傳說中的人物,上古三皇之一,從史學角度看,他所在的歷史年代是原始社會,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和對抗大自然的手段都較為有限,部落中的大事,如遷徙、大型狩獵、戰爭等,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在更多的時候是迷茫的,於是,向上蒼問卦、原始宗教崇拜,問神明鬼神,成為了原始社會人們的行動的一個依據,在這樣的背景下,最原始的八卦圖形誕生了,並在原始社會的部落中傳承了上千年的歷史,人們用於占卦,得出啟示,指導行動方向。

周文王所處的歷史年代大致在原始社會末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一個歷史階段,他做為一個部族的首領被商王所拘押,被拘期間,演繹出易經八卦並推演出六十四卦,完善了易經的內容體系,使易經成為歷代學者研究、學習、關注的一種學問,同時也成為指導人們開展生產、經營、軍事活動的一個參考。

孔子所處的東周春秋時期,生產力有較大發展,學術風氣濃厚,百家爭鳴,文化繁榮發展,人們對社會的認知水平大為提升,在此背景下,孔子整理闡述了7種10篇《易傳》,分為《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繫辭》上下篇,《文言》、《說卦》、《雜卦》、《序卦》,主要用於解說《經》的內容。孔子的整理和闡述,融入了自己的世界觀,使《易經》的內涵更為豐富,而且更具體可觀起來。

由此可見,《易經》成書過程是由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到生產力初步發展的奴隸社會,再到生產力相對發達的封建社會,跨越幾千年,可謂中國文化第一書。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上可攬九天,下可抵深海,力量強大無比,科學十分昌盛,國家的發展也進入全新的歷史階段,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誰知,也不斷得到加強,特別是互聯網的傳播,讓人們獲取知識更為便捷,學習《易經》,相對古人而言,也容易得多。

學之目的在於致用,可簡要運用金錢起卦法進行簡易預測,體悟《易經》這部傳統文化書藉所蘊含的科學哲理。

方法步驟:

1、準備三枚相同錢幣(可用乾隆通寶幣),拋撒到桌面,出現四種情況:

(1)有兩枚正面向上,為陽爻;(2)只有一枚正面向上,為陰爻;(3)三枚都正面向上,為變爻,在前三爻中出現為陰爻,後三爻出現為陽爻;(4)三枚都是反面向上,為變爻,在前三爻中出現為陽多,後三爻出現為陰爻。

2、連續拋撒6次,得六爻,構成一個完整卦象,畫卦時按從下到上的順序排列,得卦後,先看卦辭,對卦象進行整體概括。

3、分析爻辭,一卦得出後,有7種情況:(1)六爻不變,用本卦卦辭解卦;(2)一個爻變,用這個變爻爻辭解卦;(3)二個爻變,用兩個變爻爻辭解卦,以上爻為主;(4)三個爻變,用本卦卦辭結合變卦卦辭綜合考慮;(5)四個爻變,用兩個靜爻解卦,並以下爻為主;(6)五個爻變,用靜爻爻辭解卦;(7)六多皆變,乾卦以用九爻卦解卦,坤卦以用六爻解卦,其他卦以變卦的卦辭解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酋長 的精彩文章:

TAG: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