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本海軍的大和號和美國海軍的衣阿華號相比,誰才是二戰戰列艦的王中王?

日本海軍的大和號和美國海軍的衣阿華號相比,誰才是二戰戰列艦的王中王?

李三萬

摘要: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大和號戰列艦和美國海軍的衣阿華號戰列艦,可以算是雙方最強的主力戰艦,那麼這兩艘戰艦來一番對比,到底誰更強?

圖1:美國海軍衣阿華級戰列艦編隊

大和號是二戰時期日本海軍最強的戰列艦,衣阿華號則是美國海軍最強的戰列艦,如果這兩艘主力戰艦來一番對比,到底是更強?

按照戰艦世界遊戲里的規則,大和號是十級艦(不過姊妹艦武藏號卻是九級艦),衣阿華號則是九級艦,應該是十級艦的大和號更強。

一般評判兩艘戰列艦誰更強,主要從火力、防護和機動性這三方面進行對比。首先是火力,大和級的3座三聯460毫米主炮理論上可以在20000米距離擊穿衣阿華號的任意一處裝甲,而且大和號上還安裝了兩座三聯203毫米炮;衣阿華號的3座三聯MK-7型406毫米主炮雖然射速和精準度上略勝一籌,但是和大和號的460毫米主炮相比,威力還是相差甚遠,副炮也是10座雙聯127毫米,也比大和號的副炮差了一個等級,所以在火力上是大和號贏了。

圖2:大和號的460毫米主炮史無前例

在防護能力上,說一堆技術數據不如拿實戰情況來比較,大和號和武藏號在被擊沉前都起碼被10枚魚雷以上再加20枚航空炸彈命中,尤其是大和號,美國專門針對大和號量身定製了重型穿甲彈和重型魚雷。而衣阿華號的裝甲防護也毫不遜色,雖然沒有實戰的經歷,但是在戰後的實驗中表明衣阿華號即使被魚叉反艦導彈命中主裝甲帶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甚至彈坑都沒有,只能留下爆炸的斑點。但是對比來看,大和號的防護性能肯定是要高於衣阿華號。所以在裝甲防護上,又是大和號獲勝。

最後看機動性,大和號的航速雖然只有27節,但是轉彎半徑很小,在搶佔炮戰有利位置時這一點十分重要。衣阿華號最大航速達到32節,比大和號要快5節,可以更好的跟隨航母編隊進行運動,所以在機動能力上兩級艦不分上下。

綜合以上的對比,看起來衣阿華號並不是大和號的對手,大和號真正的對手應該是美國未建成的蒙大拿級戰列艦。

但是小編就認為在實戰中還是衣阿華號更強,原因主要是衣阿華號的火控系統對大和號所形成的碾壓式的絕對優勢,大和號的火控系統還是老舊的德雷爾系統,到了二戰後期還是沒什麼技術上的提升。衣阿華號都已經是自動輸入的參數了,建立目標追蹤要比大和號快幾倍,完全不在一個等量級上。美國佬的計算機做的小,到處都能塞;福特式計算機再配上雷達,建立目標追蹤比大和號所使用的合像測距機+德雷爾計算台要快太多,而且日軍的德雷爾計算台誤差又大,反應又慢。

圖3:衣阿華號的火控系統佔據碾壓式的絕對優勢

這麼說吧,實戰中等到大和號建立目標追蹤之前,衣阿華號都能打上兩輪主炮齊射了。然後衣阿華號再急轉向,利用航速上的優勢,搶T頭陣位不要太簡單哦。即使是大和號和衣阿華號兩艘戰艦單挑,衣阿華號只要快速轉舵,不斷進行急轉,就能把大和號上的火控軍官得氣死。德雷爾計算台是基於線性擬合變化率的,變化太頻繁或者變化率太高都會宕機,要是面對蚯蚓那樣扭來扭去的大麴線根本無法擬合目標參數,更談不上指引射擊了!

美國人當初偷了坡倫的專利,坡倫體系是基於真實軌跡計算的。德雷爾體系是先做線性擬合,求近似的線性變化率,然後根據變化率給出射擊參數,而且每一步計算都需要要人工干預……沒錯,大和號裝甲最厚,主炮口徑最大(主炮公布為460毫米,實際為466毫米,遠遠超過衣阿華號的406毫米主炮),但是首先你要打的中人家才行,要是一直都無法準確瞄準射擊,同時卻一直被對方的穿甲彈擊中,再厚的裝甲也沒用。

大和級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裝備了史無前例的460毫米主炮,雖然在菲律賓戰役和沖繩戰役期間,大和號和武藏號都被美軍航母艦載機擊沉,但是人們特別有興趣假設,如果這兩艘戰艦不是被艦載機擊沉,又有哪些戰列艦能與大和號一戰呢?其實,在沖繩戰役期間,美國海軍得到了大和號出動的情報後,就一邊派出機動航母編隊準備艦載機攻擊,一邊派出衣阿華級戰列艦準備水面攔截,那麼要是衣阿華號遇上了大和號,誰會更強呢?那很大程度上要看運氣和雙方水兵的實戰表現了。

圖4:2艘大和級最終都是被航母艦載機擊沉

還有一點不得不要說,對於美國來說,即便損失了2艘衣阿華級戰列艦,也是能夠承受的,但對於日本來說,要是2艘大和級沉沒,就是根本無法彌補和承受的。如果美軍願意用2艘依阿華級來「交換」1艘大和級,這樣的交換比,也足以壓垮日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700輛坦克對轟 推土機開路推倒一切:200多輛坦克燃起大火
二十年前的今天,殲10成功首飛,歷經坎坷最終從傳說成了傳奇

TAG:深度軍事 |